三個男人的24小時耐力大比拼,參加的都是真男人!


一個擁有20萬人口法國西南小城市,原本它的名字默默無聞無人知曉,但從1923年的時候托一項賽車運動的福,它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自此這座小城市聞名世界,每到六月,它便成為了世界賽車迷的目光焦點,而它有著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勒芒,而這項賽車運動便是被譽為世界上三大賽車運動之一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

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時代背景
在那個汽車尚未被普及的年代,各大汽車廠商都想通過宣傳讓消費者知道自己的車是世界上質(zhì)量最好且跑的最快的,而光憑加速快來定勝負顯然是有失公允的,有人提出不如通過將賽車長時間處于設(shè)計極限負載,看看此時賽車的表現(xiàn)來評定賽車質(zhì)量,這一提議被各大廠商所接受,而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也應(yīng)運而生。

于是各大廠商為了捧起獎杯,紛紛為勒芒24小時耐力賽單獨設(shè)計賽車,比如減輕車重,去掉副駕駛座椅、隔音材料和備胎等等一切多余的東西,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讓賽車變得更輕。

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體驗
其實耐力錦標賽的賽程有很多種,按里程分有1000km、1610km、5000km和8050km四種類型,而按時間分擇有6h、12h和24h三種計時,其中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最為著名,因為它考驗的不僅是汽車的性能更是考驗車手的耐力,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最艱苦的汽車賽事。

而這項艱苦的運動由一個人完成顯然是一件痛苦而又危險的事情,所以賽事規(guī)定三位車手為一個車組,駕駛同一臺賽車去完成這個比賽,而每位車手連續(xù)駕駛的時間不能超過四個小時,而主車手的總駕駛時長還不能超過14個小時,這聽起來好像簡單了許多,但是不妨聽聽參賽車手的體驗。

德國著名車手路德溫格不加掩飾地說:“盡管我已經(jīng)三次取得過勒芒的冠軍,但我仍然痛恨這個地方!這純粹是輪盤賭?!?/span>
印第車賽的老手科根說:“一般說來,賽車手們并不過于害怕這項運動的危險,即使擔心,也不是在他們坐在車內(nèi)進行比賽的時候,勒芒確實有點不尋常,并不是因為車速太快,而是高速行駛持續(xù)的時間太長,好像是沒完沒了似的,這就使你有時間去想那些本不該想的事情……。到了夜里又完全相反,我的腦子完全發(fā)木了,因為我已經(jīng)被嚇得靈魂出竅了?!?/span>

而正因為它既危險又刺激,全世界的車迷才這樣熱衷于它癡迷于它。
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令人震驚的事故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句中國的諺語也可以用來形容1955年那次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當車手Macklin駕駛著奧斯汀賽車突然駛向道路一側(cè),給捷豹T型車讓路時,后面由法國人Pierre Levegh駕駛的梅塞德斯一奔馳300SLR車躲閃不及,直接從奧斯汀賽車上軋了過去,像炮彈一樣飛向旁邊的護欄,車被撞成了兩截,立即起火,耐力賽專用的200升大油箱破碎,散落的燃油點燃鋁鎂合金的輕質(zhì)車身,在觀眾席上形成了一個火球,噴著火舌砸到觀眾密集的看臺上,駕駛員當場喪生,觀眾83人死亡,超過120人受傷。

而從此之后處于對遇難者的敬意,梅賽德斯-奔馳也離開賽場長達數(shù)十年,直至80年代末才在勒芒賽場上再一次看到銀箭賽車。

保時捷和勒芒的故事

在賽場上,勝負乃常事。如果說誰是勒芒中的最大贏家的話,那保時捷自然是其中的“頭號選手”,從1970年至今,保時捷拿獎杯簡直拿到手軟,甚至保時捷在1983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拿到了前十名中九個位置,于是才有那張著名的“Nobody’s Perfect”的海報。

我們再說回1963年,當時所有的賽車被排列在賽道發(fā)車區(qū)域的一側(cè),比賽開始后,賽車手需要從另外一側(cè)跑步到賽車,快速啟動車輛后開始比賽。為了獲得比賽先機,保時捷在設(shè)計時將點火鑰匙插孔移到了方向盤的左側(cè),而這使得車手在進入賽車之后可以在用左手轉(zhuǎn)動鑰匙啟動發(fā)動機的同時用右手迅速掛擋起步發(fā)車,這意味著車手能更快的發(fā)動賽車,也意味著他能甩下對手更遠,而這也成為了保時捷的經(jīng)典設(shè)計,并被沿用至今。

老澤哥總結(jié)
作為一項世界頂級的賽車運動,勒芒無疑有著它獨特的吸引力,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賽事制度的完善,老澤哥相信像1955年那樣令人震驚的悲劇是不會再發(fā)生了,老澤哥也希望每一位車手能夠在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同時能夠安全沖線,我相信這也是每一位車迷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