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晉祠后晉王氏小娘子墓發(fā)掘簡報
山西太原晉祠后晉王氏小娘子墓發(fā)掘簡報
選自《文物》2018年02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5年9月,為配合基本建設(shè),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fā)掘了一座后晉墓(M1)。墓葬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村,西依懸甕山,南面毗鄰晉祠,北3公里處是春秋至五代時期的晉陽城遺址(圖一)。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墓葬為單磚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59°,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圖二)。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豎直下挖而成,土色純凈,底面呈梯形,略平,開口已毀。墓道南寬北窄,長3.94、寬1~1.31、殘深2.65米。近墓壁處向東折出形成外封門。外封門由墓室與墓道之間的土壁掏挖而成,過洞式,四層方磚立插,頂部平磚塞滿,高1.56、寬1.34、厚0.31米,方磚邊長31、厚4.5厘米。墓門磚砌拱券門,單券,與外封門等寬,高1.44、厚0.34米。
墓室 單室,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3.37、南北寬2.8、高3.04米。墓室青磚砌筑,直壁混合使用條磚平砌和方磚立砌,頂壁用條磚向上疊澀收起成穹隆狀,直壁高1.61、頂壁高1.43米,條磚長31、寬15.5、厚4.5厘米。墓頂下懸一鐵鉤,結(jié)附有織物,原應(yīng)懸垂有帷帳。
墓室為仿木結(jié)構(gòu)磚雕彩繪(圖三)。周壁砌6根紅色柱子,柱頂兩側(cè)繪黑彩闌額,上接一斗三升柱頭鋪作,再承平槫。立柱和柱頭鋪作將墓壁分隔成6部分,除南壁外,其余5壁間有門窗。3個較大壁面設(shè)置仿木格子門,紅色寬門框內(nèi)置雙扇門,門扇由槅心(或格心)和障水版(或裙版)組成,槅心由磚砌成菱格紋、方格紋,并彩繪紅、黑色,障水版繪成黃、黑色相間的直方欞條。2個較小壁面辟出仿木窗,窗邊框?qū)捄?,?nèi)嵌仿木破子欞窗,欞條呈三棱狀,外凸內(nèi)平。墓壁地仗由黃泥層和白灰泥黏合,頂壁地仗幾乎全部脫落,直壁地仗層保留面積較大。
墓室大部分為磚砌棺床,方磚錯縫墁鋪,高0.2米。床腳正面深雕3個花瓣形壸門,瓣葉排列勻稱,頂部尖圓(圖四)。棺床北側(cè)有棺痕,長2.36、寬0.87米,人骨已朽,依痕跡可辨其葬式為仰身直肢,頭西足東。木棺下有一邊長0.4米的正方形腰坑,坑內(nèi)嵌方形青石一合,青石表面與棺床鋪磚平齊。
二 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11件,包括陶、瓷、銀、銅、鐵、漆器及墓志。
陶塔式罐 1件(M1∶2)。平口,圓唇,球形腹,喇叭足。內(nèi)部中空??趶?1.5、腹徑20.5、底徑15.1、高34.3厘米,足壁厚1.2厘米(圖五∶1、六)。
瓷罐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似。斂口,短頸,雙系,鼓腹,矮圈足?;野咨ィンw輕薄。器壁有明顯輪旋痕,內(nèi)外施釉,外壁掛釉滴,釉不及底。標本M1∶3,醬綠釉??趶?.4、腹徑15.9、底徑7.3、高17.3厘米(圖五∶3、七)。標本M1∶4,醬黑釉。口徑8、腹徑13.8、底徑7、高15.5厘米(圖五∶2、八)。
瓷碗1件(M1∶5)。侈口,圓唇,弧壁,圈足,足外削刀痕明顯,碗底中心有小凸起和工具痕。器表輪旋痕明顯,通體施白釉,釉層濁厚,外壁伴有流釉滴,內(nèi)壁勻凈??趶?2.1、底徑3.9、高5.2厘米(圖五∶6、九)。
銀釵1件(M1∶6)。斷裂成數(shù)段,修復后仍有殘缺。雙股扁長條形,中空,梢部呈尖扁形。殘長12.7、單股扁銀條寬0.4厘米。
銅釵1件(M1∶9)。斷裂成數(shù)段,修復后形成一個整體。雙股圓柱形,梢部尖。長19、徑0.3厘米。
銅鏡1件(M1∶7)。裂為兩半,銹蝕較重。圓形。鏡背由連珠紋分為三區(qū),內(nèi)區(qū)為紐座,橋形紐;中區(qū)連珠紋外切雙方形連珠紋,其間飾錢幣紋,幣紋內(nèi)心為六瓣花蕊;外區(qū)剩余空間,即方形連珠紋與外圈連珠紋之間,有規(guī)律地排列著小乳丁花朵紋。徑11.6、緣厚0.8厘米(圖五∶4、一〇)。
銅錢1組13枚(M1∶8)。開元通寶。錢徑2.4~2.5、穿徑0.55~0.7、廓寬約0.2、厚0.1~0.15厘米,重3.5~4.6克。
鐵犁1件(M1∶1)。殘,銹蝕嚴重。整體呈三角狀,犁頭稍尖,兩翼角外張,犁面脊鋒較清晰。殘長19.3、寬17.5、厚4.1厘米(圖五∶7)。
漆盤1件(M1∶10)。位于墓主頭部左側(cè),發(fā)掘時已炭化,形狀似盤。徑約13、厚約2.5厘米。
墓志1合(M1∶11)。下石長35.4、寬34.2、厚11.8厘米。正面中心和四邊挖5個方格,格邊長7~9厘米,分別放置無色水晶、紫水晶、(雌)雄黃礦石、朱砂(圖五∶5、一一~一三)。
上石,盝頂,方形。邊長39.4、厚7.5厘米。四剎飾纏枝牡丹,盝頂四周飾纏枝菊花。志文楷書9行,行12~18字,共128字(圖一四)。釋文如下:
《玄堂經(jīng)·生冢術(shù)》:其靈幽冥,以此為極;」陽覆陰施,大道之則;五精變化,」□魂之德。子孫興盛,諸災(zāi)永息?!购訓|節(jié)度押衙、充都鹽麹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郭知密敬為」故卿瑯邪王氏小娘子,時大晉天?!苟隁q次丁酉孟夏月十八日庚子,于」晉陽縣界赤橋社龍山之原安立」塋域。千秋萬歲,永附山川。故記。
三 結(jié)語
志文稱墓主為王氏小娘子。小娘子,一指少女,用以稱他人之女或稱己女。唐韓愈《祭女挐女文》“維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靈”[1],稱自己亡喪的幼女為小娘子。長安縣神禾原賈里村曾發(fā)現(xiàn)唐故裴氏小娘子墓,志文載墓主年十七[2]。二是稱年輕婦人為小娘子,三是指妾,這兩種稱謂在明清小說里也多有沿用。
墓主郡望瑯邪,志文中未及生卒年、死因,只稱其為小娘子,可知其年紀輕輕就死于晉陽。葬者郭知密,任河東節(jié)度押衙[3]、充都鹽麹使,即在河東節(jié)度使手下任要職,掌管鹽運業(yè)和釀酒業(yè),又任銀青光祿大夫[4]、檢校工部尚書[5]兼御史大夫、上柱國[6],都為級別頗高的文散官和勛官,惜史書中并無相關(guān)記載。墓主與郭氏關(guān)系,墓志未及。
墓主葬于后晉天福二年(937年),即后晉代后唐的第二年,正值王朝更替的劇變期。但從該墓形制、規(guī)模以及陪葬品來看,埋葬規(guī)格較高。
墓葬形制表現(xiàn)了過渡階段的時代特征。底面近圓形,界于唐代盛行的方形墓和宋代多邊形墓葬之間。北朝、隋唐時期慣用的床腳壸門裝飾,該墓仍在沿用。該墓磚作鋪作、格子門和直欞窗,開啟了宋金墓葬磚仿木結(jié)構(gòu)的先河。忻州后唐李克用墓[7]為磚仿木結(jié)構(gòu),與該墓有相同之處。如柱頭鋪作,柱上直接置櫨斗,闌額置于立柱兩側(cè),沿用了唐代做法,而至宋代闌額則又被上置到柱頭上,為使櫨斗更加穩(wěn)固,增加了普拍枋,鋪作結(jié)構(gòu)隨之發(fā)生新變化。唐五代檐下木作結(jié)構(gòu),上承北朝,下啟宋金,王氏小娘子墓和李克用墓為我們提供了實例[8]。此墓室仿木結(jié)構(gòu)門窗,分別開在大小不同的壁面上,顯出房屋間口大小不一、主次分明的特征[9]。
隨葬器物中的陶塔式罐、鐵犁,在太原地區(qū)的唐墓中頻繁出現(xiàn),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瓷罐和白瓷碗,胎釉結(jié)合緊密,器表規(guī)整,底足已經(jīng)擺脫唐器玉璧底的形狀,被圈足取代,器底挖足工藝已近成熟,表現(xiàn)出宋代瓷器特征。銅鏡材質(zhì)薄,鏡背紋飾大量使用連珠紋、乳丁紋,在主要區(qū)域飾錢幣紋,在唐鏡中少見,而多見于宋鏡中[10]。
該墓兼具佛、道教風格,陶塔式罐和棺床腳的壸門裝飾為佛教慣用,而棺床腰坑及墓志銘文,則具有道教文化色彩。腰坑出土的五孔青石,太原青陽河北漢太惠妃墓也出土一合鑿有五孔的青石[11],洛陽北郊邙山M1037、M1038唐墓[12],與王氏小娘子墓在腰坑、石盒和墓志銘文方面幾近相同。墓葬腰坑石盒既是墓志志石,又起到鎮(zhèn)墓避邪作用。王氏小娘子墓的發(fā)掘為研究唐五代時期腰坑墓及道教文化發(fā)展提供了實物資料。
王氏小娘子墓保存完整,時代特色鮮明,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迄今為止太原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后晉墓葬,其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附記:本文寫作得到常一民研究員的指導,謹致謝忱。
發(fā)掘:周健 陳慶軒 彭娟英 李愛民
攝影:陳慶軒 魏亞明
修復:劉粉英
繪圖:彭娟英
拓片:龍 真 袁旭瑞
執(zhí)筆:彭娟英 陳慶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