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山西太原郊區(qū)宋、金、元代磚墓

2021-08-02 17:56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山西太原郊區(qū)宋、金、元代磚墓

選自《考古》1965年01期,代尊德

1956年7月至1963年11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太原西郊和西南郊寨溝、義井、小井峪、瓦窯、西流等村附近地區(qū),淸理了宋、金、元代磚室墓葬五座。現(xiàn)將各墓情況簡述如下:

一、寨溝村宋墓

寨溝村位于太原西南13公里的西山腳下,墓在村東的百米處,1956年9月21日淸理。

墓室以長條素面磚砌成單室,平面呈正方形,方向正南北。墓頂為疊澀攢尖頂。墓底鋪砌方磚一層。墓室北壁筑一圓拱形假門。墓室范圍狹小,長寬各為1、高1.3米(圖一)。墓磚除券頂外皆用白灰粘砌。磚長31、寬15、厚5厘米。

此墓發(fā)現(xiàn)后,墓內(nèi)隨葬品即被取出,墓主人葬式不明,從墓室狹小的情況推測可能是火葬。墓中隨葬品有瓷器、銅錢和有字銅板,茲分類敘述如下.

(一)瓷器

白釉碗24件。分二式,1式十件,為建葉口形,釉色乳白,形制規(guī)整,其中五件內(nèi)飾暗花“牡丹”,五件無花紋,底部均為圈足,口徑19.5、高7.3厘米(圖版柒,9)。I式十四件,齊口,素面,圈足,色乳白,口徑19.2、高7厘米(圖版柒,6)。

白釉碟25件。均作潼葉口形,色乳白,底作圈足,其中十七件內(nèi)飾連荷暗花,八件無花紋。飾暗花者口徑18.9、高4厘米(圖版柒,12)。

黃釉碟4件。分二式,I式二件,素面,圈足,色深黃,器壁向內(nèi)曲,口徑18.2、高3.7厘米(圖版栗,15);I式二件,素面,平底,胎骨呈淡紅色,釉色棕黃。

綠釉碟3件。素面,圈足,顏色翠綠,口徑17.9、高3.8厘米。

黑釉小碗3件。素面,圈足,腹壁較直,口沿微內(nèi)曲,高5.8、口徑12.7厘米(圖版柒,14右)。

白釉小碗9件。分二式,I式三件,素面,圈足,口微歛,釉色微灰,高4.3、口徑12.5厘米(圖版柒,11右);I式六件,素面,矮圈足,色乳白,體形秀麗,髙4.3、口徑9厘米(圖版萊,11左)。

黃釉小碗6件。分二式,I式四件,素面,圈足,色深黃;I式二件,素面,高圏足,口沿寬平,腹壁較直,胎骨微紅,釉色棕黃,高5、口徑12.3厘米(圖版柒,10)o

綠釉小碗4件。素面,圈足,口微歛,腹壁較直,釉色蔥綠,髙4.1、口徑10.9厘米(圖版柒,14左)。

黃釉瓶2件。荷葉口,長頸,圓腹,高圏足,腹下飾一周凸弦紋,顏色金黃,高35厘米(圖版柒,8)。

綠釉瓶2件。形體與上述黃釉瓶完全相同,高35厘米。

黃釉缸1件。圓唇,口微歛,平底,鼓腹,里施黑釉,外施黃釉,釉色金黃,高42.5厘米(圖版柒,7)。

(二) 銅錢394枚。其中包括有西漢文帝時四銖半兩十枚,新莽貨泉六枚,東漢五銖七十二枚,南朝剪輪五銖三枚,北魏永安五銖二枚,隋五銖六枚,唐開元通寶一二五枚,五代周元通寶三十二枚,北宋太平通寶五十六枚,崇寧通寶四十八枚,大觀通寶三十四枚(圖二)。

(三) 有字銅板1塊。銅板為方形,四角抹圓,保存基本完整,只在右下端蝕有小殘孔三個,個別文字脫損。銅板長37.5、寬35.5、厚0.05厘米。銅板一面有銘文,系用一種工具擊砸而成的陰文,大多淸晰可認,字痕內(nèi)原來都塡有紅色,現(xiàn)已大部脫落,全文自右竪讀.共十八行,毎行二十至二十二字(圖三)。

現(xiàn)將銅板文字抄錄如下:五獄地源中應人事襄旺故終亡歸壬癸□生居宅兆死葬丘墳口尺伐之道故冢宅為先各隨人姓所屬□宮商角征羽也與八方相順四時相合福慶□見進益若八方不順災禍暗來人之不覺夫取地者則精其先訣窮于根本理時人者握二柄之德明天子者鑒五云之□明地理功者認眾山之源辨百地勢故謂之地理夫自虞夏□□至隨末唐初撰地訣經(jīng)不啻百部約三百余卷口得驗者一二焉假使白鶴疝鷲孫邕徐五撰造群書全無妙義郭漢與靑烏風水可近八方道理有隱士季鑒昔日習先方常念陰符經(jīng)俄因游小景遇色各貴破地口官下三尺寒陰暖氣暮建祖靈暮中丘見鬼者子孫興吉昭明下穴闊澤向日天霊下有金貴地六門祖靈向生祖到吉暮行官帶地下四時案陰陽八節(jié)六氣人元地陌為根主安鬼靈向生陰陽三合旺子孫百年形破相銜本命月日等萬事所忌必得子孫榮旺福祐增添累世門豪貴自然田蠶勝遂六畜茂盛百萬事豊盈為一人有慶注大吉大凡五姓大葬小葬今見口師不□五行惣揆呼之今具辨一了在內(nèi)第一同論說

東方甲乙?guī)帐悄旧?寅卯是草不是正木神

南方丙丁幷是火神 巳午為灰不是火神

此墓中未發(fā)現(xiàn)能說明其確實年代的資料,但就其隨葬器物來觀察,墓中出土的銅錢中年代最遲的是北宋末期的大觀通寶,而隨葬的各類瓷器亦俱有宋代風格,因此,可知此墓的時代上限不會早于宋徽宗大觀年間,而下限當不應晚于北宋末年即公元M27年以后,此墓似應屬于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欽宗末年(公元1127年),這二十余年期間所建。

二、小井峪金墓

墓位于小井峪村東0.5公里平原,于1957年6月17日淸理。

墓室以長方形條磚砌筑,平面呈八角形,方向14°。疊澀攢尖頂,頂部收口處覆蓋方磚一塊。墓室位于地表以下4米,墓室南北公66.東西2.86、高2.8米。墓室南端開圓拱形門(圖版陸,9),門內(nèi)以臥丁磚封閉,高137、長0.49、寬1.05米,墓道在南未掘。墓內(nèi)也1H8棺床,棺床之東、西、北三邊與暮It相連,南北寬1.86、高0.2米。墓室砌磚除券頂外皆用白灰粘砌。墓磚長32、寛15、厚5厘米。

墓室內(nèi)結(jié)構(gòu)為仿木構(gòu)建筑形式(圖版陸,1),八角各有磚砌斗樓一朵(未砌倚柱),為雙抄五鋪作(圖版陸,3)。是植斗上托泥道樓和華樓,泥道樓上托柱頭紡。第二跳華樓上托撩檐搏,此上刻一列飛檐,飛檐上刻一層板瓦,再上疊澀券頂。斗供均涂刷紅色,而以白粉勾邊。供眼壁以白灰抹底,上以軽筆勾繪牡丹(圖版陸,2)。普拍紡及墨勾連續(xù)卷云紋,幷以紅色畫簡單箍頭,倚柱柱頭畫紅暈仰蓮一匝,欄額畫“七朱八白”。墓室周壁均有磚雕飾,正北壁砌作廊柱,柱作圓形,表涂紅色,橫額以紅、黃二色畫木理紋,額下設(shè)二雀替。東北與西北兩壁各砌直橫窗(圖版陸,5)。西壁砌一球紋格子假門(圖版陸,4),東壁亦砌同樣的假門。門額上飾門簪三枚,中間的作菱形葉狀,兩邊的作四瓣蒂形。東南壁砌一座燈菜(圖版陸,10),西南壁砌一桌子,桌正面刻四條下垂的蕉葉飾(圖版陸,11)。

墓中有淤積泥土,人骨已經(jīng)腐爛,不知其葬式與具數(shù),僅于墓底發(fā)現(xiàn)鐵質(zhì)棺釘四枚,可知原有木棺。墓中隨葬器物位置亦被泥水沖亂,中部有直筒形平底黑釉瓷罐一件,底部有三個小孔,高15.8厘米。白釉暗花直腹圈足小缽和已殘碎的白瓷碗各一件。另有鐵片四塊,已銹。

此墓未發(fā)現(xiàn)紀年題記等,故其絕對年代尙難得知。不過此墓假門所飾的門簪數(shù)目為三枚,按現(xiàn)存唐、宋建筑門簪的實例一般為二枚,《營造法式〉雖有四枚之規(guī)定,但實例不多(《白沙宋墓》第一號墓內(nèi)有四枚門簪)。又墓中所出瓷器形式亦具有宋代風格,故推測此墓約屬宋末金初所建。

三、義井村金墓

墓位于義井村北約0.25公里平原,1963年11月30日淸理,淸理時墓內(nèi)已充滿積水。

此墓以條磚砌筑單室,平面八角形。南開圓拱形門,門磚作人字式封閉,高1.3、長0.34、寬1.1米。墓道在南未掘,據(jù)所露痕跡觀察,約屬竪穴式墓道,長約2.3、寬1.05米。墓頂為疊澀攢尖,收口處復蓋兩塊方磚。墓室南北長2.78、東西寬2.16、高3.23米(圖四)。墓磚砌法同上述小井谷磚墓。磚長34、寬17、厚5厘米。墓底無棺床,以磚鋪地。

墓室均仿木構(gòu)建筑形式砌造,八角各以紅色畫一倚柱,柱頭砌出斗樓一朵,為単抄単昂五鋪作,斗棋材高16、梨高6厘米(圖版陸,8)。無補間鋪作。斗桃尺寸如表一、二

柱頭斗樓組織是:檀斗托華樓、泥道樓、華拱上砌一琴面昂,昂上出要頭。泥道桃承托柱頭紡,柱頭紡作連隱慢樓,慢拱上托撩檐樗,此上刻飛檐、板瓦各一列,瓦上即為券頂。斗樓皆涂紅色,白粉勾邊。樓眼壁以朱、黃色繪蓮花(圖版陸,7),因被水浸,已脫落不顯。普拍紡用朱、白二色畫菱角牙子。欄額以朱畫作條格式。墓室周壁以白粉薄刷一層,壁上亦飾有磚雕或壁畫,惜因積水,只見頂部少許。北壁砌假門,門額飾三枚門簪,為長方形鋸齒狀,假門左右各繪一人(人物較小,約高30厘米左右,下同),已模糊不淸。東北與西北兩壁似砌有直檎窗。東壁墨繪二婦人。西壁墨繪一男人牽一馬。西南壁繪一文吏,頭戴長翅烏帽,執(zhí)笏,面向門。東南壁砌一燈菜,形式與上述小井峪磚墓者基本相同。在墓門洞內(nèi)東側(cè)壁上發(fā)現(xiàn)墨筆題記一行,文為“大定十五年潤九月十二日口平記耳”(圖版陸,6)。

因墓內(nèi)積水,故對人骨、葬具、隨葬品等情況均未能了解。只在墓室西壁斗桃上端發(fā)現(xiàn)一件小圓白瓷盒,高3.3、徑6厘米(圖版柒,13)。

由墓門洞壁所發(fā)現(xiàn)的題記,可知此墓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6年)。

四、西流村金墓

西流村在太原西郊約6公里處,墓在村西0.25公里平原,1956年7月14日淸理,淸理時墓內(nèi)巳充滿了積水。

此墓為磚砌單室,形制與上述義井村金墓相同,墓室西北長3.03、東西寬2.5、高2.93米。墓底鋪方磚一層,墓門以臥丁磚封閉,門高1.15,長0.52、寬0.95米,磚長35、寬17.5、厚5厘米。

墓室亦仿木構(gòu)建筑砌造(圖五)。

八角各砌倚柱,上托斗樓一朵,為五鋪作。補間鋪作用其形樓和梭形樓相結(jié)合的手法。斗桃涂紅色,外以白粉勾邊。斗検材高15,高5厘米。斗樓尺寸如表三、四。

柱頭鋪作是泥道樓托柱頭紡,令棋托撩檐搏,以上為磚刻飛檐、板瓦各一列。墓室墻壁亦有離飾,北壁雕一假門,雕花繁復,花紋由梭形疊勝、工字、萬字、球紋等組成。東北與西北二壁各砌一球紋格子窗。東、西二壁各砌一假門,為雙扇板門,門額上飾門簪三枚,與上述義井金墓的相同。東南壁砌一燈菜,西北壁砌一桌子,其形式均與前述小井峪磚墓的基本相同。

因墓內(nèi)積水,人骨情況不詳,隨葬品在墓室南部。找到歛口平底素面小灰陶罐一件,高11.5厘米。小口平底素面灰陶壺一件,高8.7厘米。白釉小碗一件,口徑11.2、高4.2厘米。

此墓從墓室結(jié)構(gòu)來看,與上述小井峪磚墓和義井村金墓比較,均大體相同,但補間鋪作采用了翼形樓和梭形樓的手法,門窗雕飾也較為復雜,門簪數(shù)目與形狀也與義井金墓者相同,因此此墓當不會早于前述二墓,亦應建于金代,也許還晚于義井金墓。

五、瓦窯村元墓

瓦窯村位于太原西郊約4公里,墓位于村西南約0.5公里平原,1957年9月淸理。

此墓與前述小井峪、義井、西流村磚室墓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方向3°。墓室南北長2.3、東西長2.4、高2.7米。南開圓拱門,以臥丁、縱立、平臥磚封閉(圖版柒,1),門高1.06、長0.46、寬0.88米。墓底北端砌棺床,形制與小井峪磚墓的相同,其余地面用磚鋪砌。磚長30、寬14、厚5厘米。

此墓室內(nèi)亦為仿木建筑形式,墓門拱頂和兩側(cè)墨繪懸山式門樓。墓內(nèi)周壁以白粉薄刷一層,八角均墨畫倚柱,柱頭突出二磚平,臥,上畫獸面。再上繪一朵“一斗三升”斗桃《圖版柒,3),斗樓上托替木,再上畫飛檐、板瓦。普拍材上墨勾“富貴不斷頭”圖案,機眼壁彩畫已脫落。

墓內(nèi)有兩幅壁畫,東南壁一幅繪庫房,懸山頂,面闊三間,柱頭作“一斗三升”。庫房外設(shè)勾欄,望柱為仰蓮式。左間左上角墨筆橫書“庫房”二字,下繪二男人,左為頭戴烏帽穿長衣坐于床榻的老人,右為穿長衣腰束帶面留八字胡須,懷中似挾一算盤,當為管庫者。當心間上端墨筆竪寫“口斛庫”、“什物庫”。右間上端竪寫“金銀財帛家產(chǎn)錢物庫”。庫房左邊設(shè)門、亦懸山頂,有斗樓與庫房者同。門扉兩扇緊閉,門下有四級臺階。畫高55、人高15-22厘米(圖版柒,4)。西南壁一幅繪廚舍,面闊三間,右端右上角橫書“廚舍”二字,其上懸卷一簾,簾下站二人,右為穿長裙的婦人;左為戴烏帽穿長衣的男人,手中均捧一碗,作送茶飯狀。人左旁畫廚柜,柜內(nèi)置碗、碟等器皿。廚舍左端畫直梯窗。右端設(shè)門,形式與庫房者同,門扉一啟一閉,門有門釘三行,每行五枚。畫高47、人高15—18厘米(圖版柒,5)。

墓門頂端有墨書題記數(shù)行,文為,‘'翼寧路府錄司立信坊街南住人修墓主王口置,磚砌打葬姜拴之,延祐七年六月上旬吉日議修計”(圖版柒,2)。

墓中葬三人,可能系一男二女,置于棺床上,無棺,人骨已被擾亂,頭向不明。隨葬品有素銅鏡、小白瓷罐和白瓷碟各一件,均置于棺床中部。

據(jù)墓中題記,可知此墓為元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所建。

山西太原郊區(qū)宋、金、元代磚墓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凭祥市| 朔州市| 余姚市| 涪陵区| 墨竹工卡县| 博罗县| 合江县| 兖州市| 山东省| 桦川县| 葵青区| 青河县| 罗平县| 从江县| 和田县| 三台县| 宁阳县| 晴隆县| 青阳县| 宜兰市| 乐业县| 铜山县| 横山县| 唐河县| 高邮市| 江达县| 宁国市| 吉安市| 沾益县| 定日县| 仙游县| 沙坪坝区| 龙江县| 平南县| 平顺县| 博白县| 宾阳县| 紫阳县| 雷山县| 海晏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