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語、芬蘭語和日語的同源關系和所謂華夏Q系論的荒謬幼稚可笑
很多語言愛好者很喜歡利用現(xiàn)代語言、文字的形態(tài)來判定語言的同源關系,尤其是一些走火入魔的民科,有一個甚至拿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比較,說什么“進”是獅身人面像、“黃”是蝎子王(那人已經(jīng)被很多人認為是瘋子),有一些甚至拿漢語和美洲印第安的某些語言的諧音詞比較,生造出了一個什么“德內(nèi)-高加索語系”(這個語系最先由俄國語言學家斯塔羅斯金提起,在我國的民科當中也叫做中美語系),簡直要讓人笑死了。這些民科也經(jīng)常說些反智無腦的言論,“漢語和日語沒有關系”“漢語和各大O系語言相距甚遠,和遠在中東的北高加索語系、葉尼塞語系、北美的納德內(nèi)語系、西歐的巴斯克語卻非常接近”之類的銻言論刷爆了今日頭條、知乎、百度。
實際上這些民科的想法是射了箭畫靶子,路線已經(jīng)徹底走錯了。
要論漢語和日語、葉尼塞語、納德內(nèi)語的關系,必須從原始形態(tài)入手,不可以用古代形態(tài)與現(xiàn)代形態(tài)對比,更不可以用現(xiàn)代形態(tài)和現(xiàn)代形態(tài)對比。
而從古代形態(tài)比較,會發(fā)現(xiàn)原始漢藏語、原始烏拉爾語和原始日語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和規(guī)律的對應。
下面是原始漢藏語和原始日語的比較。
【一】gnit/t?
【二】gnez/ta
【四】pliz/j?
【八】plet/ja
【血】hwit/ti
【水】twei/miz
【乳】hno/ti
【手】hnu/te
【骨】rus/pane
【鼻】rna/pana
【目】mjuk/me
【我】?a/aɡa
【你】ne?/ta
【他】ke/ka
【誰】dek/da
【口】ku?/kuti
【天】me/ma
【舌】slat/sita
【死】s?y/sinu
諸如此類的基礎詞,原始形態(tài)對應比較明顯。漢藏語的pl?和日語的j?對應,gn/kn和日語t-對應等等。但是原始漢藏語和原始葉尼塞語、北高加索語系缺乏對應關系。
類似的,原始漢藏語和原始烏拉爾語也具有對應關系,如漢藏語系zl-/s?w?/s?/sl?和烏拉爾語系k-對應,說明漢藏語和烏拉爾語關系類似于漢藏語和日語關系,在移動分化過程中出現(xiàn)復輔音兼并的現(xiàn)象。如:
【一】gnit/ykte
【二】gniz/kakte
【三】srum/kolm
【四】pliz/neli
【七】s?it/secje
【十】?ep/luka
【舌】slat/kieli
【死】s?y/kuole
【水】twei/wete
【血】hwit/wire
【天】me/ilma
【目】mjuk/silm?
【火】/【日】hmej/p?jw?
民科們喜歡引用斯塔羅斯金的理論,斯塔羅斯金用最基本的三十五詞匯比較,得出了漢藏語和北高加索語43%同源率、漢藏語和葉尼塞語有34%同源率等等,就貿(mào)然立出“德內(nèi)高加索語系”的結論,實在不可信,更吊詭的是斯塔羅斯金和某些民科把不明屬性的語言加進去就更是拉郎配。
我用了斯塔羅斯金的理論,發(fā)現(xiàn)漢藏語系和烏拉爾語系同源率高達74%,和日語同源率54%,和北高加索語同源率37%,咋差距就那么大呢?
很顯然,斯塔羅斯金比較的范圍太狹窄了,同源率在50%左右或者以上才能構成同一語系,如此看和漢藏語系親緣關系最近的是烏拉爾語系、日語緊隨其后。北高加索語系?抱歉,只配坐第三把交椅。

這么看斯塔羅斯金的理論有一定合理性,但仍然站不住腳,他的理論就是這么砸的。

如此得出結論:漢藏語、日語、烏拉爾語同源,應當建立更大的語系:漢-芬蘭語系。
華夏Q系論,其實就是那些民科的理論綜合,包含所謂“德內(nèi)高加索語系”假說、“埃夏一體論”假說、“中華文明起源蘇美爾”假說等等。
但是華夏和這些的差距太大了,怎么都沾不上邊。這些民科的假說就是宣傳華夏西來論,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否定。
這些民科一天到晚到處水這水那、轉(zhuǎn)載復制粘貼的,缺乏基本的數(shù)據(jù)支撐,只為了拿到錢,增大自己的利益。其心必異,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