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解讀:“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更大的禍亂就要發(fā)生了
在什么樣的狀況下,更大的禍亂就要發(fā)生了?《道德經(jīng)》第72章: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今譯】
人民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壓,則更大的禍亂就要發(fā)生了。
不要逼迫人民的居處,不要壓榨人民的生活。只有不壓榨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tǒng)治者”
因此,有道的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揚,但求自愛而不自顯高貴。所以舍棄后者而取前者。

【我讀經(jīng)典】
暴政逼迫,使用恐怖手段壓制人民,人民到了無法安居、無以安生的時候,就會鋌而走險了。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一個國家到處都是流民,又何以讓社會安定有序,使國家長治久安?這是對于高壓政治所提出的警告。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當(dāng)老百姓實在沒活路的時候,就不怕你了。如果老百姓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壓了,則真正讓統(tǒng)治者恐懼的事情馬上就要發(fā)生了。

比如父親管教孩子,還是應(yīng)該以身作則,以仁愛教育孩子,棍棒威嚴起到警示作用即可。若仍舊我行我素,只是一味地體罰,等他不再畏懼棍棒的時候,不再害怕父親威嚴的時候,恐怕就要與父親對著干了,那教育的真正危機就來了,您已經(jīng)沒有其他手段了。孩子長大后可能就會成為社會上一小流氓,到那時恐怕就悔之晚矣!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不要讓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越來越狹窄,不要讓他們流離失所,這叫“無狎其所居”。不要壓制老百姓生活的生機,破壞他們生存的條件。比如,百姓本來想做生意,想好好賺錢生活下去,可是統(tǒng)治者不斷地征收各種稅、壓榨他們,這叫“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敝挥胁粔赫ト嗣?,人民才不厭惡統(tǒng)治者。老子曰:“我無事而民自富”,為什么要統(tǒng)治者不去無端的生事?就是希望不要干擾老百姓,讓老百姓自己富裕起來。百姓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統(tǒng)治者依道而行,當(dāng)百姓生活富裕,又不會有過多貪欲的時候,人在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都感到富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安居樂業(yè)!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