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懷古詩經(jīng)典篇
越中覽古
?
越王勾踐把吳國滅了之后,戰(zhàn)士們都衣錦還鄉(xiāng)。
如花的宮女站滿了宮殿,可惜如今卻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了。
?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此詩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nèi)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結(jié)句突然一轉(zhuǎn),說過去曾經(jīng)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只鷓鴣在飛。全詩通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凄涼的對比,表現(xiàn)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
“越王勾踐破吳歸”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nèi)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嘗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tǒng)領(lǐng)全詩,來寫滅吳后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
?
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zhàn)士的錦衣還故鄉(xiāng),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zhàn)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于洗凈,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里開始回蕩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
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歷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風(fēng),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后,越王采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于吳王,于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范,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后亡國自盡。
?
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當(dāng)年忍辱負重,臥薪嘗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著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干干凈凈了。那么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zhuǎn)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只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凄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zhuǎn)得也就愈有力。
?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zhuǎn)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zhuǎn)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
?
?
?
?
?
蜀相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xiàn)自然的春色,
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
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yè)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
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游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
死。既有尊蜀正統(tǒng)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
??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首聯(lián)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lián)“草自春色”、
“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后半首寫丞相的為
人。頸聯(lián)寫他雄才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末聯(lián)嘆惜他壯志未
酬身先死的結(jié)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yè)未竟者的共鳴。
?
【簡析】:
懷著對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的深深敬意,緬懷他生前的顯赫功勛,并寄予了無窮的感嘆,也蘊藉著詩人匡時濟世的抱負和失望心情。
?
?
題曰“蜀相”,而不曰“諸葛祠”,可知老杜此詩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詩又分明自祠寫起。何也?蓋人物千古,莫可親承;廟貌數(shù)楹,臨風(fēng)結(jié)想。因武侯祠廟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學(xué)詩者,虛實賓主之間,詩筆文情之妙,人則祠乎?祠豈人耶?看他如何著墨,于此玩索,宜有會心。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shù)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首一聯(lián),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lián)是起,此頷聯(lián)是承,章法井然?!辈诲e。又有人說:“從城外森森,到階前碧色,迤迤邐邐,自遠望而及近觀,由尋途遂至入廟,筆路最清?!币膊诲e。不過,倘若僅僅如此,誰個不能?老杜又在何處呢?
有人說:既然你說詩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為何八句中為碧草黃鸝、映階隔葉就費去了兩句?此豈不是正寫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說法不確。
又有人說:杜意在人在祠,無須多論,只是律詩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題下,竟然設(shè)此二句,既無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寫“走”了,豈不是老杜的一處敗筆?
我說: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時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題”,或是寫成“不啻一篇孔明傳”,諒他又有何難。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須看他,上句一個“自”字,下句一個“空”字。此二字適為拗格,即“自”本應(yīng)平聲,今故作仄;“空”本應(yīng)仄聲,今故作平。彼此互易,聲調(diào)上的一種變換美。吾輩學(xué)詩之人,斷不能于此等處失去心眼。
且說老杜風(fēng)塵澒洞,流落西南,在錦城定居之后,大約頭一件事就是走謁武侯祠廟。“丞相祠堂何處尋”?從寫法說,是開門見山,更不紆曲;從心情說,祠堂何處,向往久矣!當(dāng)日這位老詩人,懷著一腔崇仰欽慕之情,問路尋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觀賞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凜凜,他“首先”注意的卻是階前的碧草,葉外的黃鸝!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凜凜,他和普通人一樣,自然也是看過了的。不過到他寫詩之時(不一定即是初謁祠堂的當(dāng)時),他感情上要寫的絕不是這些形跡的外觀。他要寫的是內(nèi)心的感受。寫云,已是活句死參;更何況他本未真寫祠堂之景?
換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凜凜,使得他百感中來,萬端交集,然后才越發(fā)覺察到滿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難言;才越發(fā)感受到數(shù)聲嚦嚦黃鸝,荒涼之境無限。
在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詩人,獨自一個,滿懷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廟之間。
沒有這一聯(lián)兩句,詩人何往?詩心安在?只因有了這一聯(lián)兩句,才讀得出下面的腹聯(lián)所說的三顧頻煩(即屢屢、幾次,不是頻頻煩請),兩朝開濟(啟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終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圖報之誠:這一切,老杜不知想過了幾千百回,只是到面對著古廟荒庭,這才寫出了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鈞之重。莫說古人只講一個“士為知己者死”,難道詩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計,果真是指“劉氏子孫萬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豈不也懷著華夏河山,蒼生水火?一生志業(yè),六出祁山,五丈原頭,秋風(fēng)瑟瑟,大星遽隕,百姓失聲……想到此間,那階前林下徘徊的詩人老杜,不禁汍瀾被面,老淚縱橫了。
庭草自春,何關(guān)人事;新鶯空囀,祗益?zhèn)椤@隙乓黄娦?,全在此處凝結(jié),如何卻說他是“敗筆”?就是“過渡”云云(意思是說,杜詩此處頷聯(lián)所以如此寫,不過是為自然無跡地過渡到下一聯(lián)正文),我看也還是只知正筆是文的錯覺。
有人問:長使英雄淚滿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躍馬橫槍”“拿刀動斧”之類的簡單解釋。老杜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亦英雄之人也。說此句實包詩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實。
然而,老杜又絕不是單指個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當(dāng)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懷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讀他此篇的,無不流涕,豈偶然哉!
(周汝昌)
?
上元元年(760)春 ,詩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耕讀浣花溪畔。成都是當(dāng)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詩人尋幽憑吊,寫下這首七律《 蜀相》,抒發(fā)對這位偉大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lián)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币粏栆淮穑婚_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 ?!昂翁帉ぁ保灰啥鴨?,加強語勢,并非到哪里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 ,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于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zhí)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里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xiàn)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xiàn)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樸質(zhì)的形象特征,使人聯(lián)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著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xiàn)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fā)出宛轉(zhuǎn)清脆的叫聲。
?
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想到這里,不免又產(chǎn)生了一種哀愁悵惆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白浴焙汀翱铡被ノ模坍嫵鲆环N靜態(tài)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nèi)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p>
?
第三聯(lián)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dāng)時就能預(yù)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tǒng)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zhàn)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fù)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詩的最后一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yè)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赍志以歿的悲劇性結(jié)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chǎn)生使人奮發(fā)興起的力量。
?
總的說來,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
?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設(shè)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diào)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
?
?
?
?
?
?
?
?
?
?
?
?
?
馬嵬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yù)知,今生就此罷休??章牭浇l(wèi)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六軍已經(jīng)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dāng)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如何歷經(jīng)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巴铰劇闭?,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么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拔床贰保弧按松钡姆驄D關(guān)系卻已分明結(jié)束了。怎么結(jié)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
次聯(lián)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盎⒙脗飨亍钡奶与y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fù)”相呼應(yīng),表現(xiàn)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lián)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盎⒙脗飨亍北緛硎菫榱搜策壓途l(wèi),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wèi)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fā)動兵變了。正因為如此,才“無復(fù)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
第三聯(lián)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zhuǎn)筆鋒追述“當(dāng)時”。“當(dāng)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dāng)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fā)”的時候,結(jié)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jié)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xiàn)出二者的因果關(guān)系。沒有“當(dāng)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dāng)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lián)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
尾聯(lián)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dāng)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采?!钡钠拮幽?。詩人由此發(fā)出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dāng)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jié),更豐富了批判的內(nèi)容。
?
?
?
?
?
?
?
?
?
?
揚州慢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jīng)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凄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凄涼的號角。我內(nèi)心悲涼,感慨于揚州城今昔的變化,于是自創(chuàng)了這支曲子。千巖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揚州自古是淮南東路的名城,這里有著名游覽勝地竹西亭,初到揚州我解鞍下馬作停留。當(dāng)年那春風(fēng)十里繁華街道,如今卻是蕎麥青青孤單可憐。自從金兵侵犯長江流域以后,連荒廢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樹,都厭惡再提起那場可惡的戰(zhàn)爭。天氣漸漸進入黃昏,凄涼的號角吹起了冷寒,回蕩在這座凄涼殘破的空城。杜牧有卓越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v使有豆蔻芳華的精工詞采,縱有歌詠青樓一夢絕妙才能,也難抒寫此刻深沉悲愴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凄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想那橋邊紅芍年年花葉繁榮,不知年年有誰欣賞為誰而生?
姜夔在這首詞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處就在于交代寫作的緣由和寫作的背景。而這首小序則更明確地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地點、原因、內(nèi)容、和主旨。讓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詞人寫作此詞時的心理情懷。
?
這首詞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fā)“黍離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于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fēng)光優(yōu)美。
?
但經(jīng)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后,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jīng)過“胡馬”破壞后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八j麥青青”使人聯(lián)想到古代詩人反復(fù)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并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凄艷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皬U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托故園之戀。
?
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q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赤無此韻味?!保ā栋子挲S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fā)動的這場不義戰(zhàn)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在美學(xué)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
上片的結(jié)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zhuǎn)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zhuǎn)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dāng)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扒褰谴岛彼淖?,“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lián)系在一起,把產(chǎn)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里。
?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lián)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tǒng)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lián)系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后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fù),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
詞的下片,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揚州城不朽的詩作??墒牵偃邕@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dāng),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墒?,當(dāng)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蕩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唉,試想下,盡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難有人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艷麗。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jié)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diào)都籠罩在一種悲涼凄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里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
情景交融是這首詞在寫作表現(xiàn)手法上最顯著的一個特點。移情入景,樂景寫哀,都是詞人經(jīng)常使用的手法。特別是樂景寫哀,詞人在文中寫了大量的樂景:名都,佳處,二十四橋……可是,寫樂景是為了襯托哀情,是為了對比“現(xiàn)在”的慘狀:名都的凋殘,佳處的弊壞,二十橋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p>
?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
?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
?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fēng)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fēng)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fēng)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安ㄐ氖?、冷月無聲”的藝術(shù)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fēng)月繁華已不復(fù)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安ㄐ氖帯笔歉┮曋埃袄湓聼o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傊瑢懳羧盏姆比A,正是為了表現(xiàn)今日之蕭條。
?
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繚繞,余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稉P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fēng)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
此詞在表現(xiàn)姜夔的詞風(fēng)清雅空靈上非常突出。運用“清”“寒”“空”“波心”“冷月”等詞極力表現(xiàn)語言上清雅空靈。同時,用“猶厭言兵”表現(xiàn)兵燹之后的殘破;用杜牧名句表現(xiàn)揚州昔日的繁華;用“二十四橋”“波心蕩”“冷月無聲”表現(xiàn)清幽傷感的氣氛;用“橋邊紅藥”表現(xiàn)“寂寞開無主”的荒涼,這些造境都是用來表現(xiàn)意境上清雅空靈。詞人的筆法是清雅空靈的,卻寄寓深長。用低婉的聲調(diào),清剛峭拔之勢、冷僻幽獨之情,寫出了戰(zhàn)爭帶給揚州城萬劫不復(fù)的災(zāi)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