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海棠詩全解
作者? ? 隨風飛舞瀟灑人生
本篇繼續(xù)《詠白海棠詩》系列的分析,接著來分析黛玉的海棠詩: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那么黛玉這首詩所言的又到底是何意呢?
其實在上一篇的末尾,大家看我分析此詩的第一句,就應該大致猜到這首詩的整體意思了。這第一句就是在吐槽董小宛、靜妃兩個人的“不貞”,所以其實全首詩主要就是對二人進行無情的諷刺攻擊。
要知道黛玉的人設(shè)之一,就是尖酸刻薄呀。所以作者把很多罵人的話都安排在黛玉的身上,借她之口來進行諷刺。例如上篇分析的黛玉那幾句酒令,就是如此。
關(guān)于此詩的理解角度,我要重點說明一下。一般的讀者或研究者,出于習慣性思維,都以為黛玉這首詩也是在以花喻己。這是不對的,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作者設(shè)計的思路。
因為,這兩盆海棠花,分別代表了董小宛和靜妃這兩位順治皇帝后宮中的美人。這是海棠詩社整段書的主旨,這段書是主要寫她們兩個人的。
從這個角度說,黛玉(徐燦)就是個局外人,作者不會突兀地改變海棠花的影射重點,去讓黛玉(徐燦)以花喻己。
我們從書中情節(jié)的安排也能看出這一點。黛玉作這首詩的整個過程,是一直遠離眾人的。她看花,是從房外看進房內(nèi),隔著半卷的湘簾和半掩的門,看到房里的兩盆海棠花。所以她第一句就先表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脂批說的“且不說花,且說看花的人”。
然后大家再看書中的描寫:
獨黛玉或撫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們嘲笑……
黛玉一開始就是獨自一個人在外面院子里。然后下面一段:
寶玉背著手,在回廊上踱來踱去,因向黛玉說道:“你聽,他們都有了?!摈煊竦溃骸澳銊e管我?!睂氂裼忠妼氣O已謄寫出來,因說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
寶玉是在回廊上向院子中“蹲在那潮地下”的黛玉說話。為何這里特別提到黛玉“蹲在那潮地下”?因為這不就是特意呼應“齡官畫薔”嗎?齡官就是蹲在花園的潮地上的。所以這也證明了齡官的確也是影射董小宛。
再看最后黛玉在寫詩時,她的動作是這樣的:
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人。
不是遞而是“擲”,說明黛玉仍與眾人有一段距離,她不愿意參與到那幾個人中間去。所以黛玉從頭至尾,就一直遠離眾人,沒有跟其他人在一起。
因為徐燦就是個局外人呀。她不可能進入到皇宮里面,參與皇帝、董小宛、陳之遴、靜妃這些人的活動。所以從她的角度,當然就是從門外看門內(nèi),她只是個旁觀者。
她作的海棠詩,就是寫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局外人冷眼旁觀董小宛與靜妃,并對她們作出評擊與嘲諷。這才是理解這首詩的正確方式。
好了,下面我們來細看整首詩。
第二句“碾冰為土玉為盆”。這句繼續(xù)呼應了第一句的“不貞”,而且還有更深的含義。先來看字面的意思。
何謂“碾冰為土”?我們知道,海棠花瓣是比較細小的,現(xiàn)在這白色的花瓣,參差錯落地掛在枝條上,月光照在上面,遠遠看去,豈非就好像月亮(“冰盤”)被碾碎了,變成了粘在枝條上的塵土?
然后,月光也同樣照在花盆上,花盆染上了白色,似乎是玉石做成的,所以說“玉為盆”。
這兩個比喻,顯然都不是好話呀。前面探春等人要不把雪白的海棠花比喻為美人的冰肌玉骨,要不比喻為嬌小玲瓏的三寸金蓮,要不比喻為冰清玉潔的美麗的素顏。
而黛玉卻偏說這是簾內(nèi)碾冰盤(對應香菱說過的“珍珠簾外掛冰盤”),這冰清玉潔的“冰盤”被碾碎了,成為了骯臟的塵土;那高貴的玉石,也拿來做了低賤的花盆。這不是極其地貶低這兩盆海棠花嘛!
光從這字面的意思,我們就能深深感受到黛玉的惡意。接著再看看深層次的東西。
書中明文交代了,“寶釵”這個名字,是出自李義山的“寶釵無日不生塵”。大家瞧,在作者的設(shè)計中,寶釵本來就是跟“塵土”掛鉤的。我們來看看李商隱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殘花
殘花啼露莫留春,尖發(fā)誰非怨別人。
若但掩關(guān)勞獨夢,寶釵何日不生塵。
這詩本意是說,殘花哭哭啼啼埋怨留不住春天,但誰讓你這么早開放呢?開的早自然就殘得早,怨不得別人。人猶殘花,若是一旦掩門空閨獨夢,不再日日梳妝打扮,這寶釵自然就日日生塵了。那么,要到何日,寶釵才能重新戴到頭上,不至于因空置而生塵呢?
大家要注意,這最后一句是個問句。意思是這個“掩關(guān)勞獨夢”的人,什么時候才能再遇到良人,才能再讓寶釵有用武之地。此詩的本意,是李商隱感嘆自己已成殘花,不知何日才能復出。
那作者把這首詩套在靜妃身上,就真是很絕妙了。靜妃不是十三歲就嫁給順治成為皇后了嗎?她就是典型的“尖發(fā)”。然而她十五歲就被廢了,所以也是殘得早啊。
然后,寶釵自己說要“珍重芳姿晝掩門”,那就是“掩關(guān)勞獨夢”了?!皩氣O”此時自然是日日“生塵”。
所以第七十八回寶玉跑到蘅蕪苑,寶釵已搬走,婆子就說要“掃掃灰塵”。
還有,寶釵在她的海棠詩里,自比漢朝的陳阿嬌皇后。陳皇后獨居長門宮,宮中長期無人打掃,也是沾滿塵土。大家看李白的《長門怨》: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但人總是需要有希望的嘛--李商隱的希望是復出,靜妃的希望,自然就是“返魂”。只是靜妃返魂返到了陳之遴身上,“寶釵”終于可以“不生塵”了。
但其實,作為首飾的“寶釵”是不“不生塵”了,可是寶釵這個人,卻是紅杏出墻,在身體上是出軌了,沾上了塵土,變臟了。
所以,“碾冰為土”還是諷刺寶釵(靜妃)的“不貞”。同時也是直接諷刺寶釵那句“欲償白帝憑清潔”。
所以在后文眾人作詠絮詞那一段中,寶釵的詞中就說了一句“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這個“芳塵”指的就是陳之遴。寶釵是說她即將與陳之遴分別,并不會覺得難舍難離,她又豈會永遠委身于這個男人?
所以她接著說的“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就是回答探春的那句“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的,陳之遴還是有不舍得分離的意思。
那么說完靜妃,接著來說董小宛。董小宛是出身于“風塵”,她比之于靜妃,就更是“塵土”了。
不過嘛,董小宛的這個身世,在宮中是秘密,少部分人私下里知道沒問題,但不能公開說。一旦被公開,則董小宛在宮中再也無法立足。
所以,寶玉在他的《種菊》中,就說要“泉溉泥封勤護惜,好知井逕絕塵?!薄m樦位实郾硎疽煤脨巯Ф⊥?,要盡力“封”蓋她的秘密,讓她與過往“塵?!卑愕纳硎栏艚^。也就是為她編造了一個假身份。
對寶玉這層意思,寶釵自然是不屑的。她在第二十二回中,借禪宗的典故進行了諷刺:
寶釵道:“實在這方悟徹。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蜃阅钜毁试唬骸刑岜痉菢?,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他。
寶釵的意思是說,順治想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這沒用,是不能“了”的,掩蓋不住秘密,保不住董小宛。
董小宛一日在宮中,就很難堵得住眾人悠悠之口。只有做到“本來無一物”,董小宛死了,“菩提”已經(jīng)“非樹”,“明鏡”已經(jīng)“非臺”,才沒有東西來“染塵?!?,才沒有閑話可說。
所以寶釵的毒舌比之黛玉,也是不遑多讓啊。
那段中,黛玉在寶釵之前說的那段禪語,也是這個意思: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倘缓昧?,只是據(jù)我看,還未盡善。我再續(xù)兩句在后?!币蚰钤疲骸盁o立足境,是方干凈?!?/p>
寶玉的偈語是:“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p>
前四句的“證”,其實就是“三媒六證”的“證”。書中對此有注腳:第六十八回鳳姐為了尤二姐的事大鬧寧府的時候,就說“你就愿意給,也要三媒六證,大家說明,成個體統(tǒng)才是”。
“斯可云證”的“斯”,指的就是前句“你證我證,心證意證”。寶玉是說:他和董小宛,的確是沒有“三媒六證”,但有兩人的心心相印就足夠了,就可以為他們證婚了。
接著后兩句的“證”,是證據(jù)的意思,即董小宛的身份證明。寶玉是說,要掩蓋秘密,大家都沒有閑話可說,董小宛才能“立足”宮中。所以說“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而黛玉加的兩句偈語,說的就是后來董小宛在宮中無法“立足”,也就是人沒了,這才是真的“干凈”,才是“無塵”。
所以“寶玉悟禪機”的這一回書,說的就是因董小宛之死,順治鬧著要出家五臺山的事情。所以寶釵要點《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這出熱鬧戲嘛。
董小宛之死,以及她的排場極大的葬禮,然后順治“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吵著鬧著要到五臺山出家等等事情,對靜妃來說,自然是吃瓜群眾看熱鬧不嫌事大。所以她說:
你白聽了這幾年的戲,那里知道這出戲的好處,排場又好,詞藻更妙?!睂氂竦溃骸拔覐膩砼逻@些熱鬧。”寶釵笑道:“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你過來,我告訴你,這一出戲熱鬧不熱鬧?!?/p>
書中說黛玉像小旦,就是影射董小宛是戲子(妓女)出身。這事本來只有鳳姐、寶釵、寶玉等小范圍的人留意到,大家都不說就沒事。但偏偏湘云戳穿了,于是“眾人卻都聽了這話,留神細看,都笑起來了,說果然不錯。一時散了?!?/p>
董小宛的身份被揭開了,鬧得宮中所有人都在私底下笑話,皇家臉面何存?這時董小宛就很難保得住了,所以就“散了”。
所以董小宛之死,很可能是因其身份被公開,孝莊只能弄死她。這在書中也是有暗示的,我以后再寫。
寶玉的偈語中“證”的意思,書中另外還有呼應。大家看前篇說過的李紈的燈謎:
李紈笑道:“‘觀音未有世家傳’,打《四書》一句?!毕嬖平又驼f“在止于至善?!睂氣O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傳’三個字的意思再猜?!崩罴w笑道:“再想?!摈煊裥Φ溃骸芭叮橇?。是‘雖善無征’?!北娙硕夹Φ溃骸斑@句是了?!?/p>
謎面“觀音未有世家傳”,是說關(guān)于觀音的身世經(jīng)歷流傳下來的都是傳說野史,沒有正式的史書為其做象《史記》中的“世家”那樣的傳記。
這個“觀音”影射的就是董小宛。所以湘云搶著猜“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自己就是“至善”的觀音。因為董小宛是有名的“賢妃”嘛,極其賢惠。湘云這自然是在自褒了。
然后黛玉就跳出來懟人了。你董小宛善是善了,但順治娶你沒有“納征”呀,連名字身份都改了,名不正言不順。
“納征”是周禮婚禮的六禮之一,即下聘禮。所以“雖善無征”的“征”,跟上面寶玉偈語的“證”,是同樣的意思。
所以說董小宛“未有世家傳”,史書中記載的董鄂妃是假的,真實的董小宛只有民間流傳的野史傳說。董鄂妃進宮也沒有經(jīng)過“三媒六證”。因此,董小宛是“雖善無征”。
大家注意這里的“善”字,跟董小宛的關(guān)系是很明確的。大家看下面這段:
二姐倒是個多情人,以為賈璉是終身之主了,凡事倒還知疼著癢。若論起溫柔和順,凡事必商必議,不敢恃才自專,實較鳳姐高十倍;若論標致,言談行事,也勝五分。雖然如今改過,但已經(jīng)失了腳,有了一個“淫”字,憑他有甚好處也不算了。偏這賈璉又說:“誰人無錯,知過必改就好。”故不提已往之淫,只取現(xiàn)今之善,便如膠授漆,似水如魚,一心一計,誓同生死,那里還有鳳平二人在意了?
這段特地為“善”作了注腳。尤二姐就是董小宛,賈璉就是順治。這段是說順治不計較董小宛的過往,不計較她的“失腳”,不計較她的“不貞”,“不提已往之淫,只取現(xiàn)今之善”,只要“知過必改就好”。
所以前面黛玉說禪時,就說董小宛的“是立足境”,是“還未盡善”嘛。只有當董小宛死了,才算“盡善”,真的毒舌。
另外,空空道人也說書中的“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尤二姐嫁入賈家之后,她的丫頭就叫“善姐”。所以“善”就是特別用于形容董小宛的。
好了,回到黛玉的海棠詩。說來說去,黛玉的“碾冰為土”,就是說屋內(nèi)的兩盆海棠花都不干凈,都“不貞”。而相比較之下,徐燦就很守婦道,很“貞潔”了呀。所以大家還記得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嗎?黛玉最不喜李義山,但偏喜歡這一句。
這一句我以前分析過,但顯然沒說到點上,現(xiàn)在我們一起再來看一下,相信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黛玉首先就是說自己的瀟湘館這個“竹塢”是“無塵”的,很干凈嘛。
接著寶釵不是那早開又早殘的“殘花”嗎?所以作者把“枯荷”改為“殘荷”,就是特意點出這個“殘”的意思。
而相對的,董小宛就是晚開之花。所以是“秋陰不散霜飛晚”,是飛得比較晚的霜雪。這跟湘云海棠詩的“秋陰捧出何方雪”是同樣意思,董小宛是“秋陰”才被“捧”出來的霜雪,跟早春的“早雪”相對,這是一年中的“晚雪”。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殘)荷聽雨聲”。由于這秋天晚飛的霜雪,令荷葉成為了“殘荷”。秋雨的淋打在這“殘荷”上面的聲音,黛玉聽起來肯定暗爽啊,這就是黛玉喜歡這句詩的原因了。
好了,我們再次回到“碾冰為土”。為何要用“碾”字?因為從靜妃的角度來說,就是指她從皇后寶座被廢嘛。而董小宛呢,恐怕就是指她不久之后(被)病死的下場了。兩盆海棠花,下場都是被碾為了塵土。
這個意思同樣有呼應的。我們直接跳到黛玉詩的倒數(shù)第二句“嬌羞默默同誰訴?”大家來看下面辛棄疾的這首名詞《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首詞一看之下,大家是不是覺得好多詞句都好惹眼啊,簡直就像辛棄疾專門為《紅樓夢》來寫了這首詞一樣。
上闕的“…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春且住…”等等,就是說怕花開的早,導致春天留不住。這不就是呼應李商隱的“殘花啼露莫留春,尖發(fā)誰非怨別人”嗎?
更精彩的是下闕。寶釵在她的海棠詩中自比陳阿嬌,要寫《長門賦》來求復幸。辛棄疾卻說:“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這是直接詛咒寶釵心思白費了。
緊接著,對于斗敗了陳阿嬌的那些寵妃來說,也不見得好到哪里去:“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董小宛寵冠后宮又如何?最終也是如同玉環(huán)飛燕這些寵妃的下場一樣化為塵土!
還有,香菱不是“閑閑”嗎?可是“閑愁最苦”??;那個紅袖美人不是總在“倚欄”嗎?不是自比“斜陽”嗎?可是“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啊。
真是字字句句直指靜妃、董小宛兩人。所以黛玉的“嬌羞默默同誰訴?”,毫無疑問就是引用這首詞中的“脈脈此情誰訴?”?!懊}脈”就是含情不語的樣子。
這首詞是同時貶損二人,但黛玉挑的這個問句,主要還是對著寶釵來問的。辛棄疾詞的原意,是說陳阿嬌就算買了相如賦,也見不到皇帝,沒人可以訴說。但黛玉加了“嬌羞”兩字,性質(zhì)就變了。
一個女子,只有想著相對陌生而又心儀的男子,才會“嬌羞”。你寶釵(靜妃)為何會“嬌羞”?你心理想著的男人到底是誰?你“不語婷婷日又昏”,在那里“嬌羞默默”,忸怩作態(tài),你到底是想“同誰訴”說心事?
那這個大家都很明白了,當然就是徐燦這個原配,在質(zhì)問靜妃這個小三了。
然后,黛玉在最后一句“倦倚西風夜已昏”,不忘對這個小三再補了一刀。
海棠花“倦倚西風”,就是說因為門簾都半開著,西風吹入房內(nèi),吹動海棠花,花枝隨風搖擺,好像是倚靠著這西風一樣。
那么形容這個意象的,有句名句呀,就是李清照在“佳節(jié)又重陽”時寫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所以后面寶釵就說自己“誰憐為我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
黛玉是說,不管寶釵你想“同誰訴”,最后都“訴”不成了,順治和陳之遴兩個男人都離開了你。你只能如李清照那樣,重陽佳節(jié)也只能“倦倚西風”,只能“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只能“人比黃花瘦”。
大家知道,在《紅樓夢》里,寶釵可是“東風”呀。那么壓倒東風的,不就是西風嗎?所以這滿屋子卷起西風的情景,正象征了董小宛在后宮的當寵。所以寶釵就只能“悵望西風抱悶思”了。
另外,寶釵在她的兩首菊花詩和一首螃蟹詩中,全部提到了“重陽”,不是“慰重陽”就是“盼重陽”。這個“重陽”,當然就是指陳之遴和順治兩個男人。
但這里面還有更深的含義的。
書中湘云和丫鬟翠縷,曾經(jīng)大談特談世間萬物如何分“陰陽”。不知有沒有人留意到,兩人的對話中有幾句特別奇怪:
翠縷道:“這也罷了,怎么東西都有陰陽,咱們?nèi)说箾]有陰陽呢?”
湘云照臉啐了一口道:“下流東西,好生走罷!越問越問出好的來了!”翠縷笑道:“這有什么不告訴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難我?!?/p>
人怎么會沒陰陽呢?男為陽女為陰,這不是常識嗎?湘云的反應更奇怪,還“照臉啐了一口道:‘下流東西’”。這有什么下流的?什么叫“越問越問出好的來了!”
相信讀者也跟翠縷一樣,感到摸不著頭腦。那么其實這其中的內(nèi)涵,跟上面“重陽”的內(nèi)涵一樣,說的是同一件事。這個事情也是在書中作了比較多文章的,例如書中為何有那么多“二爺”,賈璉明明是長子,為何也被稱“璉二爺”?還有為何寶玉會說“除明明德外無書”等等,謎底都在這件事情上。
那么限于篇幅,本篇就只能寫到這里了,下篇再續(xù)。
本篇先繼續(xù)把黛玉的《詠海棠詩》分析完,然后再來解答上一篇末尾提到的那個疑問。
上篇分析到,“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這一聯(lián)中,“默默同誰訴”是套用自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的“脈脈此情誰訴”,嘲諷靜妃費勁心思“千金縱買相如賦”,結(jié)果也還是沒用,最后還是“準擬佳期又誤”,等不來順治的回心轉(zhuǎn)意。這自然也是針對著寶釵的“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而來。
然后,黛玉在前頭特意加上“嬌羞”二字,讓意思又更進了一層。靜妃心中真正在想的男人到底是誰?如果是順治皇帝,靜妃又怎么會“嬌羞”呢?只有對一個比較陌生的男人,女子才會出現(xiàn)“嬌羞”的反應。這男子自然是陳之遴了。
那么這個理解是從邏輯分析上得出的,它本身有沒有相關(guān)的詩詞典故的出處呢?這也是有的。
我們知道,寶釵勾引陳之遴的場景,就是“秋千架上春衫薄”。寶釵穿著輕薄的衣衫,高高地蕩出墻頭,引得賈雨村眼看都直了。寶釵也“對他癡癡凝望,也不時對以微笑”。
那么這個情節(jié)設(shè)計,很明顯是借用了下面李清照的《點絳唇》這首詞的詞意: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詞中描寫的女子就是穿著輕薄的衣衫在蕩千秋,看到心儀的男人,“和羞走”,卻又“倚門回首”,假裝“卻把青梅嗅”,其實在偷看男人。
所以黛玉的“嬌羞”二字的真正重點,還是借李清照的這首詞,拿“秋千”說事。接著下聯(lián)的首兩個字“倦倚”,同樣也是與此呼應。
“倦倚”這個詞在古詩詞中不常見,而在出現(xiàn)這個詞的寥寥的幾首詩詞中,有一首一看就感覺是作者的意之所指。大家來看看:
絳都春·秋千倦倚
秋千倦倚,正海棠半坼,不耐春寒。殢雨弄晴,飛梭庭院繡簾閑。梅妝欲試芳情懶。翠顰愁入眉彎。霧蟬香冷,霞綃淚搵,恨襲湘蘭。
悄悄池臺步晚。任紅薰杏靨,碧沁苔痕。燕子未來,東風無語又黃昏。琴心不度春云遠。斷腸難托啼鵑。夜深猶倚,垂楊二十四闌。
當初寶釵在千秋上勾引陳之遴,如今卻只能孤單地“倦倚”在上面,孤獨凄涼,直到“夜深”,也等不來心上人。所以她才會“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才會在西風中“誰憐為我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靜妃的結(jié)局,就是費勁心機找男人,結(jié)果兩個男人都失去了。
這首《絳都春·秋千倦倚》的作者,是宋末元初的詞人陳允平。大家瞧,也是姓“陳”的!而且宋末元初的時代特點,也跟明末清初的時代特點一樣。是不是很巧合?作者找來引用的這些詩詞,都是非常巧妙的。
這首詞,寫的也是男女之間曖昧情愫,里面很多地方也跟《紅樓夢》中的影射有呼應。如“海棠半坼”,也是寫海棠,還跟寶釵的“綠蠟”“會被東風暗拆看”呼應;
“東風無語”,跟寶釵這個“東風”的“不語婷婷”、“默默同誰訴”等呼應;
“琴心”,用的是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典故,也跟《紅樓夢》有呼應。
關(guān)于“琴心”這個典故,再多說一下。
因為靜妃是類比為陳阿嬌嘛,而陳阿嬌請來司馬相如寫《長門賦》,然后司馬相如又有“琴挑”新寡的卓文君的事跡。所以陳之遴也是正好類比為司馬相如,因為他也是與新寡的靜妃偷情。
陳之遴在自己的《高粱篇》中,就是這樣來比的:“不見當時墮珥人,難逢前度援琴客”。
“墮珥”的典故以前也說過了,是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p>
寶釵海棠詩暗示的屠隆的“男女雜坐,絕纓滅燭之語,喧傳都下”的故事,就是與此呼應。
所以大家注意這里面的“遺簪”,為什么是“金簪雪里埋”,而不是“金釵雪里埋”?
因為,雪里埋“金簪”,它不是指寶釵死了埋在東北的冰雪中,而是指當初寶釵即靜妃的金簪遺落,被陳之遴撿到,一直帶在身上。后來他死在東北,這金簪也就一起埋在東北雪地中了,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看蘆雪廣聯(lián)詩中有一句“埋琴稚子挑”,就是暗示這個意思的。
“埋琴稚子挑”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或者理解錯誤。它其實應該這樣來理解:
蘆雪廣聯(lián)詩的主題是雪,每一句都是說雪。所以,這句首先是說雪太大,以致于把琴都給埋了。
關(guān)鍵是“稚子挑”,這個“挑”不是指挑東西,不是說把琴從雪中挑出來。而是“琴挑文君”的挑,即“挑情”。
那么雪都把琴給埋了,又怎么能再彈奏曲子來挑逗美女呢?這也是一個理解誤區(qū)。不是琴被埋了才去彈,而是先彈琴引來了大雪,大雪反而把琴給埋了。
陳之遴挑情的是靜妃即寶釵,而薛寶釵就是“豐年好大雪”。所以,這大雪是陳之遴以琴挑逗來的,可是挑逗來的雪如此之大,以致反把那琴都給埋了。意思就是陳之遴引火燒身,自己作死的意思,也就是“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這才是“埋琴稚子挑”的真正含義,“金簪雪里埋”也應該這樣來理解。
再說說為什么是“稚子”?因為司馬相如本名是“犬子”,后來的人謙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就是出于此。而寶釵又是被罵為“狗”的,這兩者就很有關(guān)聯(lián)。
而且,稚子又指胄子,即貴族后代,也即王孫。我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書中的王孫就是特指陳之遴的。
所以,寶琴的這句“埋琴稚子挑”,就是在諷刺陳之遴,同時也是對黛玉的上句“沒帚山僧掃” 的非常妙的反擊。
黛玉的“山僧”指的就是順治。因為順治在位時,就干出了剃度出家的荒唐事。而順治皇帝為了給董小宛的身份保密,反復強調(diào)要“泉溉泥封勤護惜,好知井逕絕塵埃”、“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無可云證,是立足境”等等,這就是山僧掃雪的意思。
但是黛玉說,這雪大到都把掃帚都給遮沒了,哪里還能打掃得干凈?也就是說,董小宛的小道消息早傳遍天下,哪里還能遮掩的了?
一個想“掃”除去這大雪但掃不掉,一個卻是“挑”來了這大雪反而被雪埋了,兩句是很妙的互懟。
故此湘云聽了后“笑的彎了腰”,順勢補了一句“石樓閑睡鶴”。
琴鶴并提,對應有個成語是“一琴一鶴”。原指宋朝趙抃去四川做官,隨身攜帶的東西僅有一張琴和一只鶴。形容行裝簡少,也比喻為官清廉。這里湘云的意思是說陳之遴一家去尚陽堡,非常地清貧。
而且,琴被雪埋了主人也不管,鶴也因為沒人理會而睡覺,這主人怕是出了什么事了吧?
為何是在“石樓”上睡覺?首先自然是因為陳之遴就是“石頭”。寶玉的《秋夜即事》就有“苔鎖石紋容睡鶴”。
所以寶玉怡紅院中的仙鶴,影射的應該就是陳之遴這樣的寵臣。這個含義是有出處的:
春秋時,衛(wèi)懿公喜歡養(yǎng)鶴,外出時連鶴也乘上有爵祿的人才能乘的軒。當要和敵人打仗時,兵士們說,平日待鶴那么好,叫鶴去打吧!衛(wèi)國終于被滅。后遂用“軒鶴”喻寵幸的人。
所以大家請注意,湘云那句“寒塘渡鶴影”,說的不是她自己,而是說陳之遴遠走了,剩下她獨享順治的寵愛。
因為陳之遴被貶與董小宛封妃,都是發(fā)生在順治十三年這同一年里。而且當初董小宛也是陳之遴推薦給順治的。故此黛玉聽到湘云這句,才會說“了不得,這鶴真是助他的了!”
其次,“石樓”還有更深的含義的,跟黛玉的海棠詩相呼應。所以我們下面就回到黛玉的海棠詩來。
先繼續(xù)從第二句“碾冰為土玉為盆”說起。“玉為盆”上篇沒來得及說,這是暗示了一個很有趣的含義的。
大家知道滿清妃子的鞋子叫什么名稱嗎?原來是叫“花盆底鞋”。
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其以木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細下寬、前平后圓,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
這種鞋子就是“三寸金蓮”的對立面,是為了照顧滿清婦女的大腳而設(shè)計的。鞋底那么寬,肯定站得穩(wěn)呀,所以寶釵才能“婷婷”玉立嘛。要知道小腳的女子站不穩(wěn),是無法婷婷玉立的,只能“倚欄”。
所以這也證明了我理解的“婷婷”的含義是對的,就是諷刺靜妃的大腳?!坝駷榕琛本褪钦f寶釵(靜妃)的玉足象花盆那么大。
好了,接著來看第三、四句“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兩句也寫得很絕。
首先,這顯然是套用宋代盧鉞的《雪梅·其一》一詩: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盧鉞這詩說的是“梅雪爭春”,那么現(xiàn)在不就正是靜妃和董小宛在爭斗嗎?那么誰輸誰贏呢?盧鉞詩中的雪和梅沒分高下,“騷人閣筆費評章”,很難評判。只能說雪比梅白,但梅卻比雪香。各擅勝場,各有各好。
而經(jīng)過黛玉毒舌的改動,相斗的兩者都變得很不堪:董小宛不是真的白,是“偷來梨蕊三分白”;靜妃的香也不是真香,她那是返魂梅香,是假的梅香,是模擬出來的,所以是“借得梅花一縷魂”。
“偷來”,暗指擄掠而來?!袄妗敝C音離,指離人。董鄂妃,其實原身是被清兵擄掠而來的,與丈夫家人分離的漢人女子。現(xiàn)在卻搖身一變成了滿清寵妃了。這說的是董小宛的假身份問題,是她的最大污點。
“梅花”,在《紅樓夢》里的正主只能是李紈(徐燦),她是“一支老梅”。而徐燦的丈夫陳之遴,卻讓靜妃返了魂。所以,靜妃這盆海棠的魂,就是從梅花(徐燦)處借來的陳之遴這“一縷魂”。
那么有借就有還呀,后來陳之遴不是被“歸還”給徐燦了嗎?而偷來的東西是不用還的,所以董小宛就再也沒有回到冒辟疆身邊。
所以為何上句是“偷”,下句是“借”?這是作者用詞的嚴謹之處。
雪和梅到底誰高誰低?盧鉞對此沒有結(jié)論,但靜妃和董小宛的爭斗卻是有結(jié)果的呀。所以后面黛玉的《詠菊》就給出了答案:“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捌剑ㄔu)章”的人其實是指順治皇帝,他的《端敬皇后行狀》,讓董鄂妃的“高風”賢名一直流傳后世,一直“說到今”。
繼續(xù)往下看。接著是第五、六句“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下句“秋閨怨女拭啼痕”異常直白。顯然兩盆海棠花都是“秋閨怨女”,董小宛是剛被搶進宮中,還在“清砧怨笛”思鄉(xiāng);靜妃是剛被廢掉,在冷宮自怨自艾。兩人都是會一天到晚“拭啼痕”的主。所以這一句無需多說了。
上句“月窟仙人縫縞袂”的內(nèi)涵就深了。首先“縫縞袂”,應該是引用了蘇軾的《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詩》之一:“月黑林間逢縞袂,霸陵醉尉誤誰何”?!傲珠g逢縞袂”又是引用了趙師雄羅浮遇仙的故事:
據(jù)柳子厚《尤城錄》記載:“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暮。于松林間酒肆傍舍,見美人淡妝素服出迎。時已昏黑,殘雪未消,月色微明。師雄與語,言極清麗,芳香襲人。因與扣酒家門共飲,少頃一綠衣童子笑歌戲舞。師雄醉寐,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起視大梅花樹上,有翠羽剌嘈,相顧月落參橫,惆悵而已?!?/p>
大家看,又是仙女主動與陌生男人相會的故事。這意思無需多說了吧?還是指靜妃勾引陳之遴的事;對董小宛來說,也暗諷她假惺惺哭泣思鄉(xiāng),其實內(nèi)心也是愿意攀高枝,委身于順治帝的。
那么說到這里,現(xiàn)在我們可以回頭去看那個“石樓閑睡鶴”了。要知道,羅浮山上一個很有名的景點,就叫“石樓”!分為“大石樓”和“小石樓”,是兩個山峰上形似高樓的大石頭。歷代有很多詩人吟詠過這個景點的。
那個趙師雄,和仙女喝酒,喝著喝著就醉倒睡著了,仙女什么時候走的都不知道。醒來后,仙女不見了,滿懷惆悵。
現(xiàn)在陳之遴這只“鶴”,也同樣在羅浮山上睡著了。在夢中,不知道是不是還在跟靜妃這個“羅浮仙女”幽會呢?
所以湘云這句與寶琴的前句,是有一個遞進的關(guān)系。
寶琴是說陳之遴自己作死,然后湘云是說陳之遴作死后,被貶到尚陽堡這種跟石樓相似的偏僻荒野(呼應“大荒山無稽崖”),然后只能無聊地睡覺。
睡覺自然就會做夢,做著太虛幻境這種夢。這個也就呼應了《紅樓夢》的主題。
陳之遴自己的那首詩,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新鬼不知死,且復邀太虛。
忽掛榛莽間,乃誤非故居。
下面接著再看,蘇東坡寫的是“逢縞袂”,黛玉為何改為“逢”為“縫”呢?這又是一個非常妙的比喻。
“縫”有縫制嫁衣的意思,首先這個仙女馬上要嫁人了。其次,本來仙女穿的是天衣,天衣是不需要用針線來縫制的。大家看下面這個故事:
五代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郭翰夏天在庭子里納涼,抬頭看天,有一個人慢慢地落下來,那人說:“我是織女。”(郭翰)緩緩地看了看她的衣服,都沒有用線縫。郭翰問她為什么,織女說:“天衣本來就不是用針線織的?!?/p>
這個故事就是“天衣無縫”這個成語的出處。那么黛玉偏偏說這個仙女在縫衣服,那這衣服就有縫了,就不是天衣無縫了。
這不就是說,董小宛雖然盡力想掩蓋她的秘密,但畢竟無法做到天衣無縫,最終還是泄了密了嘛。
所以黛玉仍然是抓著董小宛的出身污點來說事,跟“沒帚山僧掃”的意思一樣。
第五十三回賈母說到:“繡這瓔珞的也是姑蘇女子,名喚慧娘。因他亦是書香宦門之家,他原精于書畫,不過偶然繡一兩件針線作耍,并非市賣之物…偏這慧娘命夭,十八歲便死了…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們,因深惜‘慧繡’之佳,便說這 ‘繡’字不能盡其妙,這樣筆跡說一‘繡’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議了,將‘繡’字便隱去,換了一個‘紋’字,所以如今都稱為‘慧紋’”。
這說的不就是董小宛嘛。董小宛也是姑蘇女子,也是號稱“針神”。同時清史稿記載董鄂妃是“十八歲”入宮。這慧娘十八歲死了,相當于董小宛這個身份沒了,換做了董鄂妃。
所以,慧娘的被改了名字,“繡’字便隱去,換了一個‘紋’字”,說的就是董小宛的身份被改。
我們來看“紋”的其中一個含義:《廣韻》--作斷紋焉。也就是紋飾、掩飾的意思。這是出自劉伯溫的《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边€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p>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彼烊?,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終。
大意是說,這個工匠用良桐做了一具美琴,為了獻進宮中,特意刷上“斷紋”,篆上“古窾”,裝進匣子埋進土中。等上幾年后再挖出來,就做舊成了稀世之珍的古琴,并得以成功高價賣入宮里。
這個典故用在董小宛身上,用義就太明白了。董小宛就是這紋飾過,掩去本來面目,被獻進宮中的“寶琴”。
司馬相如是以彈琴的名義進卓府,向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演奏,從而引到了卓文君跟他私奔。
陳之遴也是以獻美人的名義巴結(jié)到順治,東山再起。進而在之后也勾引到了靜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董小宛就是陳之遴的“寶琴”,陳之遴是在向順治“獻琴”。故此,元春的丫鬟就叫“抱琴”嘛。
大家再來看看,為什么是“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
“櫝”就是匣子。而《工之僑獻琴》這故事說的,不就是“琴于匣中求善價”嗎?
元春為什么是“虎兕相逢大夢歸”?因為“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靜妃待到“時飛”,“虎兕出于柙”,飛出“奩”盒后,就會去“毀”了董小宛這個“龜玉”了。
那么董小宛的死,“是誰之過與?”,誰的過錯最大呢?
孔子曰,最大的過錯不是那“虎兕”,而是看守“虎兕”的人??词仂o妃的人是誰呀?就是順治皇帝呀。
所以,這里面暗含了順治皇帝對董小宛保護不力的含義。我們來看看黛玉的《五美吟》的其中一首:
明妃
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quán)何畀畫工?
大家仔細體會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其實說的就是我上述的意思:君王就算輕顏色,但生殺予奪的權(quán)利,為何會交給畫工呢?
好了,那么最后,也是最意味深長的來了:為何書中的寶琴,會取了這么一個有特別含義的名字?“埋琴稚子挑”這句話,為何是寶琴做自己說出來的?
難道不止董小宛,連寶琴的身份也是被掩飾過的嗎?要知道,寶琴可是主要負責影射康熙皇帝的!
那么關(guān)于這一點,是另外一個重大的話題,我只能以后再來專門說了。
最后,我就來解答一下上一篇最后的那個問題。
關(guān)于翠縷和湘云的奇怪的問答的含義,其實書中接著就有提示了:
翠縷道:“姑娘是陽,我就是陰。”說著,湘云拿手帕子握著嘴,呵呵的笑起來。翠縷道:“說是了,就笑的這樣了?!毕嬖频溃骸昂苁牵苁恰!贝淇|道:“人規(guī)矩主子為陽,奴才為陰。我連這個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湘云和翠縷兩個女子之間,“主子為陽,奴才為陰”。按這個邏輯,兩個男人之間,當然也可以是“主子為陽,奴才為陰”!
所以翠縷才會問,為何“咱們?nèi)说箾]有陰陽呢?”她指的是兩個男人之間陰陽不分。也所以湘云才會啐了一口道:“下流東西,越問越問出好的來了!”
我之前也分析過,我非常懷疑順治與陳之遴之間,也是漢武帝和韓嫣、或者書中的寶玉與秦鐘這樣的男同關(guān)系。
現(xiàn)在,我是非常確定這一點了。
據(jù)《韃靼征服中國記》記載,順治駕崩后,有一男一女主動為順治殉葬,且這兩位身份特殊,女子是后妃董鄂氏;男子叫傅達理。
這個傅達理,就是順治的男寵。是被孝莊勒令殉葬的。所以,順治的確就是書中的寶玉這樣的男女通殺的人。大家有留意書中有個“傅二爺”嗎?
這個“傅二爺”應該就是影射傅達理。
大家瞧,又是“二爺”。為何書中那么多“二爺”?為何賈璉明明是長子,偏偏被稱為“璉二爺”?
大家以前想的方向都完全錯了!這個跟排行根本沒關(guān)系?!岸敗逼鋵嵵傅木褪恰跋喙?,即“男同”!這是舊時的文化了,尤其是天津地區(qū),男娼往往被稱為“兔二爺”。
而賈璉是典型的男女通殺,所以才被稱為“璉二爺”!
“兔二爺”本來叫“兔兒爺”,可能叫著叫著就叫成“兔二爺”了。當時有拜兔兒神的,就是民間相傳之男男同志神祗。
其泥塑造型是,面部涂抹胭脂紅唇,絕類窈窕女子,與清朝時期的“相公”打扮類似。所以為何寶玉愛吃人嘴上的胭脂呢?其實就是在暗示這個的。
好了,關(guān)于書中男同這個問題,其實值得說的還有很多,限于篇幅,我以后再詳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