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
他們在一片黑沉沉的時代升起。在民國那山河黯淡中,一代中國學(xué)人卻群星璀璨。
“中華之文明,歷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后漸衰微,終必復(fù)振?!保愐∠壬Z)
?“胥吾京陔億兆之人民而群其材力,群其心思,以求夫?qū)嵱茫竽茏匀?,不為他群所群?!保R建忠先生《馬氏文通?后序》)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v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保喝喂Z)
讀罷前輩所言所著,后學(xué)每每感懷。
在那國運艱難之中,仍有一輩人物,或為國家爭權(quán)益,或存民族文明火種——他就是那樣在那亂世中、困苦中仍然衷心地祝福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以及我們這些后人們。言猶在耳,字里行間,我們依稀能看見他們陌生而溫暖的光芒,可是,他們的已經(jīng)遁跡人間多年——但我們堅信:如果他們在天有靈、泉下有知,他們會為當(dāng)代的中國而感動,因為他們所深愛的這片熱土與這片熱土上的億兆人民不再是任人宰割、朝不保夕。但他們也會疑惑、會憂慮——因為新的情況又出現(xiàn)了。
是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機遇與挑戰(zhàn)。昨夜星辰終究沒入了地平線下,然而新生的朝陽,躍出東方。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所言“最后的國學(xué)大師”“最后的通儒”“最后的士大夫”等語,皆用作向前賢致敬之語,而斷然不能成為我中國文化現(xiàn)實之情況——蓋中國文化不絕,則無可謂“最后”者。若前輩已然成為中國文化“最后”之存在,此即是我輩懶惰、怯懦所致。誠為我輩所羞矣。我輩所應(yīng)注意、著力之處,在于存續(xù)中華經(jīng)典之文化,在于庶幾無愧于人民。至于評議我輩所做所為,皆在后世。
深知有逾千百萬人皆在學(xué)“文”,可是我仍然不會因此而感到“無足輕重”一一多一人用心則多一分可能,少一人用心則少一分生機。
當(dāng)初,漢朝建立七十余年后,國家文化之事的興盛程度超過前代。如今國家也經(jīng)歷了七十余年時間的醞釀,如果上天還眷顧中華的人民,那么一定也要有人去順應(yīng)這樣的天時去做一些事,我們這些人怎能推辭這樣的時運呢?難道“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詩》《禮》《樂》”這樣的事豈能棄之不可為?
仰觀古典時代的天宇,流變不息,就像從極遠的遠方傳來的悠揚的歌——而且這歌已如此悠揚地傳響了很久、很遠。那風(fēng)會一直吹向無盡的遠方,把從前的人們或淺吟低唱,或引吭高歌,或歡快嘻笑、或沉郁悲憤的各種歌聲帶上,帶向遠方。而我就像穿著一身長衫,站在一望無涯的鮮嫩的草原上,遙望著那遠方的風(fēng)——是在星光撒滿的草原上,他拂過的草形成的波浪離我越來越近,然后又迅速掠過我,掀動下裳。他飛向他的前方,他離我而去。我無言,默念,久久佇立。
于是,萬籟寧靜,群星閃爍,我緩緩地轉(zhuǎn)過身,面向他的背影,唱起我內(nèi)心的歌——至于更遠方的那邊是否能聽到,能聽多久,我并不在意。
星星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