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同治皇帝
【中國.清朝】同治皇帝
穆宗同治皇帝名載淳,愛新覺羅氏。咸豐六年(丙辰,1856年)三月廿三日生于紫禁城儲秀宮。清文宗咸豐皇帝獨子,母為懿嬪葉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臨終前宣諭立為皇太子,十月初九,返京后即皇帝位,年號同治。
載淳即位年僅6歲,便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幼兒突然被拋入復(fù)雜險惡的政治漩渦。因其年幼,咸豐帝臨終前命贊襄政務(wù)王八大臣輔政。同時又賜“同道堂”印予載淳,“御賞”印予皇后鈕祜祿氏,命用兩印代替硃筆簽發(fā)諭旨,以與八大臣互為牽制。
然而正是由于載淳年幼,為其生母慈禧太后提供了“垂簾聽政”的契機。極具政治野心的慈禧太后聯(lián)合被排擠在八大臣之外的恭親王奕訢,發(fā)動宮廷政變,將輔政的八大臣革職幽禁、抄家斬首,于是大權(quán)落于慈禧太后與奕訢之手。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日,載淳登極后不久,慈禧與慈安兩太后便攜載淳在養(yǎng)心殿正式垂簾聽政。從此載淳開始了他的傀儡皇帝生活。
在清朝“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下,同治朝先后徹底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云南回民起義、貴州苗民起義,而外國侵略勢力由于二次鴉片戰(zhàn)爭所獲實惠甚多,清政府在外交上又奉行姑息政策,國內(nèi)外局勢稍趨平和,這一時期被封建史家美化為“同治中興”。
實際上同治帝在此期間只是讀書,并未參預(yù)任何軍政。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兩宮太后不得已交出權(quán)力,實行歸政。但載淳的親政仍難擺脫慈禧太后的干預(yù)。慈禧太后為了享樂,命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利用修復(fù)圓明園,讓太后離宮居住這一辦法擺脫太后干政。
然而當(dāng)時財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yán)重,此策對國計民生極為不利,修復(fù)耗資甚巨,引起王公大臣多人反對,但此項工程竟然開工!
同治帝親政未及兩年,就因病結(jié)束了短暫的一生,修復(fù)圓明園工程亦因其去世作罷,然而唯有此事是載淳在其皇帝生涯中參與過的決斷。
同治十三年(1874年),載淳染上天花,于十二月初五死于養(yǎng)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謚繼天開運中居正寶大定功圣智誠孝信敏寬毅皇帝。廟號穆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