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左傳導讀 晁岳佩】037 晉、楚鄢陵之戰(zhàn)

2022-05-16 11:48 作者:眼暈的賬號  | 我要投稿

?????? 鄢陵之戰(zhàn),是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鄢陵地區(qū)(今河南省鄢陵縣)發(fā)生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晉國軍隊善察戰(zhàn)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長期爭霸中原的楚國及其聯(lián)盟鄭國的兩國聯(lián)軍,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地位。晉國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鄭將唐茍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zhàn)死。

?????? 鄢陵之戰(zhàn)是春秋戰(zhàn)國經(jīng)典戰(zhàn)役之一,這場戰(zhàn)爭后,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zhàn)場開始沉寂下來。

?????? 本文主要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八章導讀部分的第四節(jié)晉、楚鄢陵之戰(zhàn)部分的內(nèi)容。資料為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的慕課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學習。

? ? ? ?這是晉楚之間最后的一場大戰(zhàn),所以我們剛才說雙方還都想打,這是雙方打的最后一次大仗,此后再也沒有大仗。課本的474頁。晉侯將伐鄭。這時候的晉侯還是晉厲公。因為此年的四月,鄭國明確叛晉伐宋。叛晉服楚又伐宋,那晉國要維持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必須伐鄭。

  • 晉侯將伐鄭——若逞吾愿,諸侯皆叛

? ? ? ?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諸侯皆叛。晉可以逞,若逞吾愿,逞是滿意,是滿足。如果滿足我的愿望,或者說按照我的愿望,我希望諸侯皆叛?,F(xiàn)在僅僅是鄭國叛不夠,他說如果諸侯都叛晉,晉國才可以滿意。

? ? ? ?所以這話說出來,就讓大家不可理解,為什么他希望諸侯皆叛。為什么諸侯皆叛的情況下,晉才可以滿意。我們留在導讀當中再講。因為下面還會有很多這種,若唯鄭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F(xiàn)在僅僅是鄭國叛了,如果其他諸侯不叛,晉國之憂可立待。馬上到,很快到。那么晉國之憂是什么呢,在此沒說。

  • 晉侯將伐鄭——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

? ? ? ?欒武子曰,欒書,因為現(xiàn)在的欒武子是中軍將,士燮是中軍佐。我們前面說過,中軍的將,佐,就是國家的執(zhí)政和副執(zhí)政。

? ? ? ?兩人之間意見分歧,因為士燮的意見很明確。我希望諸侯都叛,那么對鄭叛我們可以不管。我希望鄭叛,能帶動其他諸侯都叛,當然他不主張伐鄭。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不能在我當權的這個時間內(nèi),失諸侯。

? ? ? ?失諸侯是失去諸侯支持,也就是做中原霸主的地位。失諸侯實際上是,等于說是失霸主之位。沒有諸侯(霸主)支持你,還哪來的霸主之位。所以失諸侯就是失霸主之位。我們的霸主之位,已經(jīng)持續(xù)這么多年了,不能在我掌權的這一段時間,丟掉它,丟人。必伐鄭。

? ? ? ?他堅持伐鄭,乃興師。因為他說了算。實際上所謂晉厲公想伐鄭,不如說欒書要伐鄭。因為欒書才是真正的掌權者,執(zhí)政者。

  • 晉侯將伐鄭——卻犨如衛(wèi),遂如齊,皆乞師焉

? ? ? ?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卻錡將上軍,荀偃佐之。荀偃又稱中行偃,荀林父之子,其后人為中行氏。韓厥將下軍,我們前面講到韓厥韓獻子。原來上一次擔任司馬,這一次是將下軍,為下軍將。卻至佐新軍,是新軍佐。荀罃居守。這個荀罃也就是知罃,荀首之子。他這時候的職務是佐下軍,他是韓厥的副手。

? ? ? ?卻犨如衛(wèi),遂如齊,皆乞師焉。卻犨這時候的職務是新軍將,卻至是新軍佐,是他弟兄倆。一個是新軍將,一個是新軍佐。在這里我們也看到,晉國這時候的軍隊編制,是四軍八卿。上軍、中軍、下軍、新軍。而在四軍八卿中,我們看到了三卻,卻犨、卻錡、卻至。也就是說在八卿當中,卻氏占了三卿。

? ? ? ?如衛(wèi),如齊,皆乞師焉。我們前面說過乞師等于求援。但是在這里這個乞師,也用乞師這個詞,實際上等于是命你出師。因為他是霸主,他是向衛(wèi)向齊求援嗎。名義上是求援,實際上是命令你出師,跟著我去打仗。所以有時候說的話聽起來很好聽,內(nèi)涵不太好聽。

? ? ? ?欒黶來乞師。欒黶是欒書之子。孟獻子曰,晉有勝矣。洪本沒有晉字,楊本有晉字。至于他為什么判斷,孟獻子就是仲孫蔑。仲孫蔑因何為何判斷,晉軍這次又會勝?!蹲髠鳌窙]有說出他的理由。

  • 晉侯將伐鄭——楚子救鄭

? ? ? ?戊寅,晉師起。這是四月戊寅,這個起就是出發(fā),也就是說戰(zhàn)爭正式開始。鄭人聞有晉師,使告于楚。使告于楚,姚句耳與往。這個姚句耳在《左傳》中,僅此一見。與往是參加了這次求師之行,求楚之行。

? ? ? ?因為晉國軍隊已經(jīng)出動了,有消息報告給了鄭國,鄭國的國君。那鄭國當然知道他是伐鄭來的。當他被伐的時候,他必須向楚國求救。派的這個使者有正使有副使,這個姚句耳既不是正使,也不是副使,是一個參與隨行人員。那為什么《左傳》要記,這個隨行人員呢,因為下面有他回來報告的消息。這個與往就是隨往,與是參與,參加,在這兒是隨往。

? ? ? ?楚子救鄭,司馬將中軍。司馬就是子反,就是公子側。令尹將左,右尹子辛將右。這個令尹是子重,是公子嬰齊,他擔任令尹之職。在楚國的官制中,令尹是國家執(zhí)政,地位高于司馬。但是在戰(zhàn)爭中,子反作為最高軍事長官,擔任中軍帥,所以他率中軍。作為令尹的子重率領的是左軍,同時還有右尹子辛將右。子辛,公子壬夫,他率領右軍。這是交代的楚國三軍的將帥。

  • 申叔時之言——師其如何

? ? ? ?過申,楚軍經(jīng)過申地的時候,子反入見申叔時。申叔時我們可以,我們前面講過,申叔時是一個智者?,F(xiàn)在他是不是退休在這里了,不清楚。因為從宣公十一年,他勸說楚王恢復陳國的獨立地位,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三年。申叔時現(xiàn)在應該是一個老者。

? ? ? ?因為他在國家有地位,所以子反在經(jīng)過這里的時候,專門去請教申叔時。對這次戰(zhàn)爭你怎么看。曰,師其如何。師其何如就是師將如何。這次出兵打仗結果會是什么樣子,其實是征求他的意見如何打。

? ? ? ?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zhàn)之器也。詳就是這個祥。他認為這六條是戰(zhàn)之器,也就是戰(zhàn)之具,也就是戰(zhàn)爭必須具備的條件。德以施惠,這是強調(diào)的是德政。國家的政治應該樹德,施惠是對民眾施惠。就是國家政治最重要的是什么,要對老百姓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這是德政。

? ? ? ?刑以正邪。就是國家在有德政的同時,還要有刑。有刑法有刑律來正邪,正邪是糾正那些邪惡的行為。也就是說還必須有法律。詳以事神。詳前人釋善,善以事神。因為要得到神的護佑,那就必須在事神的時候要善。實際上我認為這個詳,也可以說是以詳為目的而事神。要求得吉祥,你就必須好好地對待神靈。也就是說你的祭祀要中規(guī)中矩。

? ? ? ?義以建利。義就是正義,就是正道,就是正理,在正義的基礎上去求利。也就是說求利必須以正義為基礎。禮以順時。禮是各種制度,各種禮制都必須按照時節(jié),按照四時的規(guī)定去做事。信以守物。用誠信來守住你已有的東西。實際上這上面六條,可以說是國家執(zhí)政的六項原則。

  • 申叔時之言——如何取得勝利

? ? ? ?申叔時認為,只有你執(zhí)政符合這六項原則,你才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換句話說只有這樣,你的戰(zhàn)爭才有可能取得勝利。那怎么才是做到這樣呢。民生厚而德正。如果老百姓生活很富裕,就說明你實行了德政。

? ? ? ?用利而事節(jié)。用利是用義而求利,事情才有節(jié)制。也就是國家的征收賦稅,你是不是從正義出發(fā)來求利的。如果你是以正義為基礎來求利,那么你的任何事情都會有節(jié)制。時順而物成。時順強調(diào)的是禮,如果你做什么事情都按照季節(jié)。不違背季節(jié),事情才能成功。這里強調(diào)的是你遵禮,事情才能成功。

? ? ? ?這里強調(diào)的是三條,一是德,二是義,三是禮。他說這樣,上下和睦,周旋不逆。上下和睦指的是君民和睦。也就是你有了上述三條,君民才能和睦。和睦的結果將是周旋不逆。周旋是你一切的活動,一切的舉動。不逆是不違。當上下和睦的時候,君主的一切舉動,老百姓都會遵照執(zhí)行而不違背。

? ? ? ?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求無不具,你要什么老百姓都可以給你提供。各知其極是各知自己的準則。極是準則,每個人都知道,他的行為準則是什么。

  • 申叔時之言——立我烝民,莫匪爾極

? ? ? ?故《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烝者,眾也。要使眾民安心,平安,就要各自遵守自己的準則。是以神降之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可以做到神降福。時無災害。四時無災無害,沒有自然災害可以說是。

? ? ? ?民生敦厖。厖,楊本作這個厖,敦厖就是豐厚。民生豐厚,老百姓過的很富足,很富裕。和同以聽。大家都會一致聽從你的命令。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這個致死以補其闕,我的理解是他會拼著命,去把國家需要的東西,給你提供上來。你缺什么我給你什么。

? ? ? ?但是杜注認為是,如果有死亡者,老百姓都愿意替上去,這叫補其闕。此戰(zhàn)之所由克也。其實我們歸納上面的這一段話,整體上就是說,老百姓過得富足了,就會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老百姓過得好了,對你的政治感到滿意了,大家才會拼命地,不惜生命地會為你貢獻一切,聽從你的指揮。這樣才是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關鍵。

? ? ? ?實際上這一大套,強調(diào)的都是一個德政。強調(diào)對民眾要好,你獲得民眾的支持,你才可以打勝仗。申叔時剛才強調(diào)的是理論層面,應該是這樣。那么現(xiàn)實是不是這樣呢,下面講的是現(xiàn)實層面。

  • 申叔時之言——今楚內(nèi)棄其民,而外絕其好

? ? ? ?今楚內(nèi)棄其民。棄其民是拋棄其民,是不顧民之死活。而外絕其好。內(nèi)棄其民是違背了德政。外絕其好是不義。瀆齊盟。瀆是褻瀆,齊盟是同盟。那就是違背剛剛簽訂的,晉楚之間的弭兵之盟,這是褻瀆同盟,褻瀆神靈。

? ? ? ?因為凡盟必向神發(fā)誓,你對神剛發(fā)過的誓,現(xiàn)在就不算數(shù)了。這是對神靈的褻瀆,這違背了詳以事神,而食話言。說過的話不算數(shù),這是不講信。奸時以動?,F(xiàn)在是周歷的四月,也就是夏歷的二月,正是農(nóng)忙時節(jié),春耕時節(jié)。

? ? ? ?在春耕時節(jié),你卻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這是違時。奸時就是違時,違時而動。而疲民以逞。疲是老。現(xiàn)在讓老百姓去為你打仗,只是為了滿足你的欲望。實際上也在強調(diào),你這次戰(zhàn)爭是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違背了德政的原則。

  • 申叔時之言——民不知信,進退罪也

? ? ? ?民不知信,進退罪也?,F(xiàn)在老百姓都處在,不知道如何守信的這種地位,我不知道我應該如何做才是對的。我本來應該好好種地的,你現(xiàn)在卻讓我去打仗。你的很多政令是前后矛盾的,是朝三暮四的,是前后不一的。那么我不知道應該堅守哪一條,才是對的。進退我都擔心獲罪。進退罪也,我擔心如何做都會獲罪。

? ? ? ?人恤所厎,其誰致死。恤是憂,是擔憂,厎是至。人恤所厎,人不論到到哪里都會有擔心獲罪。我不論做什么都擔心獲罪。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們會致力于為你打仗?誰會為你去賣命?

? ? ? ?也就是說楚國今天的現(xiàn)實,和理論上要求的取勝之道,是完全相反的。那結果是如何呢,你們自己知道。子其勉之,吾不復見子矣。你努力吧。其實這句話我們可以解為,你好自為之,我再也見不著你了。你不是問我以后會怎么樣嗎,你會死在那里,我們再也不會相見。所以這里不是再見而是不再見,不復見。

  • 姚句耳判斷——不敗何待,楚懼不可用也

? ? ? ?姚句耳先歸。這是申叔時之言說完了,姚句耳回到鄭國。子駟問焉。因為姚句耳剛從楚國回來,他問問。子騑現(xiàn)在是,公子騑現(xiàn)在是執(zhí)政者,晉國的執(zhí)政。他問問楚人楚軍的情況。對曰,其行速,過險而不整。

? ? ? ?這是說楚軍在行軍過程當中,速度很快,同時在遇到有危險的地方不整。不整就是亂。這是他看到的楚軍的兩種現(xiàn)象。一個是行進速度很快,第二是在處于險地的時候,部隊會出現(xiàn)一些亂象。

? ? ? ?速則失志,不整,喪列。如果速度太快會使你的志喪失。什么叫失志,失志就是出現(xiàn)判斷錯誤。你走得太快的時候,你就來不及考慮很細了。速度太快容易導致判斷錯誤。不整,喪列。部隊亂,那就會使整個的陣列,陣型不規(guī)則。那也就不符合打仗的要求。

? ? ? ?志失,列喪,將何以戰(zhàn)。軍官的判斷會失誤,軍隊本身又出現(xiàn)一些亂象,這樣的軍隊能打仗嗎。不敗何待,楚懼不可用也。他從這種情況來判斷,楚人這次會失敗。所以上面這一段文字,就是從申叔時和姚句耳的角度,來判定這次戰(zhàn)爭的結果,會是楚人失敗。

  • 范文子不欲戰(zhàn)——晉師濟河

? ? ? ?四月戊寅,晉師起。這到了五月。晉師濟河。渡過黃河。聞楚師至,范文子欲反。要求撤軍。聽說楚人來了,要求立馬撤走回去。曰,我偽逃楚,可以紓憂。這個偽,楊伯峻先生解為其他的意思。我想直接還是照原文解。我們假裝逃楚。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從內(nèi)心上并不怕楚人,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假裝撤退逃走。

? ? ? ?他說這樣的結果是可以紓憂。紓是舒解,舒緩,這個憂。前面我們說到了晉國之憂,憂的是什么沒說。這里說我們不和楚國打。前面說我們不伐鄭可以紓憂,現(xiàn)在說我們?nèi)绻缓统舜蛘?,可以紓憂。假裝逃走可以紓憂,但仍然沒說憂在哪里,憂是什么。

? ? ? ?夫合諸侯,非吾所能也。合諸侯就是做霸主,聚合諸侯會盟這是霸主的事。以遺能者。做霸主我們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么做霸主之事,留給后來的人去做吧。就是在這里士燮明確強調(diào),我們現(xiàn)在不必要求做霸主。

? ? ? ?我若群臣輯睦以事君,多矣。多矣就是足矣。那么我們現(xiàn)在,不是求外交上的霸主地位,而是求內(nèi)政上的團結。也就是說他仍然提議撤退。出來的時候就不想出來,聽說敵人要來了又要撤退。武子曰,不可。主帥說的話才算。

  • 范文子不欲戰(zhàn)——晉,楚遇于鄢陵

? ? ? ?所以下面六月,晉,楚遇于鄢陵。鄢陵在今天在河南的東部。范文子不欲戰(zhàn)。也就是到了臨開戰(zhàn)了,士燮還是希望不打。卻至曰,韓之戰(zhàn),惠公不振旅。韓之戰(zhàn)是秦晉韓原之戰(zhàn)。這是魯僖公十五年,秦晉戰(zhàn)于韓,晉惠公做了俘虜。不振旅是凱旋時候的耀兵,不振旅就是失敗。這句話說的韓之戰(zhàn)我們失敗了。

? ? ? ?箕之役,先軫不反命?;凼囚斮夜娜?,狄伐晉。狄族伐晉,先軫作為主帥。因為內(nèi)部問題,他主動地沖入敵陣被殺。所以先軫不反命是死于此戰(zhàn),死于此役。邲之師,荀伯不復從。

? ? ? ?邲之役,魯宣公十二年,晉楚戰(zhàn)于邲、就是舟中之指可掬也那場戰(zhàn)爭,晉國慘敗、荀伯就是荀林父,當時是作為主帥。不復從就是從此,荀林父再也沒有主持重大戰(zhàn)事。皆晉之恥也。也就是上面三次戰(zhàn)爭,都是晉國的失敗,也都是晉國的恥辱。

? ? ? ?子亦見先君之事矣。說你,這指的是士燮。因為士燮不要戰(zhàn),這是針對士燮而言的。說你也知道先君的這些事情。所以這個見,我想應該是見于史冊。因為韓之戰(zhàn),那時候還是士會,士燮他父親范武子。所以那時候士燮可能還不知道,所以說見應該是見一個史冊,見先君之事矣。

? ? ? ?今我辟楚。辟就是避,也就是偽逃楚。辟楚,逃楚。又益恥也。又增加了一次國家的恥辱。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三次恥辱。這很明顯,卻至是主戰(zhàn)派,他這是對文子不戰(zhàn)的一個批評。

  • 范文子不欲戰(zhàn)——外寧必有內(nèi)憂

? ? ? ?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戰(zhàn)也。亟,屢戰(zhàn),數(shù)戰(zhàn)。說我們先君之所以打那么多的仗。有故,是有原因的。秦,狄,齊,楚皆彊。因為當時的形勢是,這四股勢力都很強。不盡力,子孫將弱。這個弱是被弱。

? ? ? ?如果在那種情況下,我們的先君不盡力去打仗,不努力和這些強大的敵人作戰(zhàn)。那么后世的子孫,將會被這四強欺侮。被弱是要受欺負,我們子孫將受欺負?,F(xiàn)在形勢變了,今三彊服矣。狄族已經(jīng)徹底被晉人打垮收服。齊國也被,我們前面講了,也被晉國徹底打服。秦國也被打敗了?,F(xiàn)在三強皆服,敵楚而已。這個敵是對等的意思。實力能夠與晉國相抗的只有楚。也就是形勢不同了,那么策略方針也應該有變化。

? ? ? ?惟圣人能外內(nèi)無患。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內(nèi)憂。盍釋楚以為外懼乎。這個惟是只有。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只有圣人為王,才可以做到內(nèi)外無憂。既無內(nèi)憂又無外患。自非圣人是若非圣人。這個自是若。

? ? ? ?如果不是圣人,外寧必有內(nèi)憂。寧是安。如果外部安寧,那就必有內(nèi)亂,必有內(nèi)憂。那么我們是圣人嗎,顯然我們不是。那么我們不是圣人,我們是不是應該,在外患和內(nèi)憂之間選一樣呢。

? ? ? ?如果沒有外患必有內(nèi)憂,現(xiàn)在我們留下楚國作為外患,以免我們的內(nèi)憂如何。這是文子的撤退理由。他認為現(xiàn)在,我們應該注重的不是外患,而是內(nèi)憂。所以前面兩個憂字,在這里才明確起來。

? ? ? ?我們要以內(nèi)憂為重,現(xiàn)在我們應該讓楚國存在,作為外懼。所謂外懼是外在的可怕勢力,來保證我們內(nèi)部的團結一致,沒有內(nèi)憂。我們何必要把楚也打敗它呢,打敗以后,我們內(nèi)憂可能會很快發(fā)生。

  • 晉楚鄢陵之戰(zhàn)——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

? ? ? ?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陳是陣。請注意是甲午晦。這個日子很重要,晦是晦日。也就是農(nóng)歷的月末,這是六月的最后一天。晨壓晉軍是早晨起來,晉軍突然被楚軍壓到了陣前。擺好了陣勢,堵住門呢。你打仗出不去。軍吏患之。軍吏是軍官,是晉軍當中的各級官佐。都很擔心這件事情,這個仗怎么打,讓人家堵上門了。

? ? ? ?范匄趨進。范匄就是士匄,是士燮之子。后來稱宣子,范宣子。這時候他還是個小孩,很年輕。趨進是急步上前。因為他現(xiàn)在很年輕,沒有高職位。他現(xiàn)在要到前面去發(fā)言,所以要快步走上前去,讓大家聽他說話。

? ? ? ?曰,塞井夷竈,陳于軍中,而疏行首。這是他提出來的,面對目前局面的對策。首先是塞井夷竈。塞井把井填平。因為作為大軍,不論住在哪里,他必須有井,要喝水,要用水。同時他還必須壘灶,壘灶做飯。

? ? ? ?現(xiàn)在晉軍被楚人堵到門口,不能出去布陣。而且他原來的軍營里面,地方相對狹小。他現(xiàn)在要在軍內(nèi)布陣,我要利用我現(xiàn)在的營地來布陣。怎么辦呢,因為要走軍車,步兵要跑步。那些井會讓人掉下去,那些灶會把人絆倒,對不對。所以說在布陣之前,必須把井平掉,把灶平掉。所以這個夷也是平。平灶,夷灶就是平灶。

  • 晉楚鄢陵之戰(zhàn)——陳于軍中,而疏行首

? ? ? ?陳于軍中。陳是陣,就是在軍中,在我們的營地中來布陣。我們出不去了,就在營中布陣。而疏行首。這個行首,楊先生引前人之意認為是行道。也就是部隊各隊伍之間的通道。疏是使它稀,變寬。也就是使各部隊之間,各隊列之間的距離要寬松。

? ? ? ?但我想把首理解成道這是改字,我想不必要改字。行首應該是每個隊列的前端。首是前端。每個隊伍前端相互之間要寬松。為什么呢,因為現(xiàn)在是在營地里面布陣。如果各隊之間的道路都很寬,是不可能的。

? ? ? ?在營地狹小,擺不開陣勢。所以為了方便往外沖,后面的可以擠一擠,各隊的前面要留出空地來。后面的隊伍好逐漸地往外沖擊。所以行首我想應該是行端,前端。這是士匄提出的應對之策。

? ? ? ?他說晉楚唯天所授 何患焉。這個唯天所授,我們已經(jīng)見到幾次,實際上就是唯天所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晉楚的勝負都是天命,都是天意。何患焉,何必擔心呢。這是針對前面的軍吏患之而言的。

? ? ? ?盡人力而聽天命。前面的對策是盡人力,后面說我們是聽天命。大家何必擔心呢。在這種局面下,我們就采取這種對策就夠了。文子執(zhí)戈逐之。他爹拿著戈要殺他。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這小孩胡說八道。那么士燮為什么如此惱火,我們放在后文再說。

  • 欒書曰——主張以逸待勞

? ? ? ?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這是欒書提出的戰(zhàn)略方針。他認為楚師輕佻,輕佻就是輕浮。也就是沒有毅力,就是浮躁。對浮躁者來說他堅持不久。如果我們加強我們的防護固壘,加固我們的壁壘。

? ? ? ?加強保護,來等待他發(fā)動進攻。因為我們防護得很嚴密,他發(fā)動進攻是無效的。因為他浮躁,他堅持不久。三天之后他一定會退。等到他撤退的時候,我們再發(fā)動攻擊,一定會取勝。這是欒書的戰(zhàn)略方針,主張以逸待勞。

  • 卻至曰——楚有六間

? ? ? ?卻至曰,楚有六間。這個間也是隙,有六個空隙。等于說楚人軍隊,存在著六個方面的問題。不可失也。他存在有六方面的問題,那就等于我們有勝利的,六方面的機會。不可失也,不可失去這種取勝的機會。他主張主動出擊。

? ? ? ?六間是什么呢,六方面問題。第一是二卿相惡。子反和子重之間有矛盾。第二是王卒以舊。王卒是王者之卒,是楚共王的侍衛(wèi)可以說,侍衛(wèi)部隊。他認為王卒以舊,所謂以舊是用舊。所謂用舊是用那種疏遠的,王室族人構成的部隊。

? ? ? ?他認為這一塊戰(zhàn)斗力不強。那為什么不強呢,他沒有說。當然我們可以推論是,因為這些族人是關系很遠了。他們平常受到的優(yōu)惠并不多,可能在打仗的時候未必會賣力。他認為這是楚軍存在的一個問題。

? ? ? ?第三是鄭陳而不整。鄭國的軍隊雖然布好了陣,但是有些亂。第四是蠻軍而不陳。蠻族雖然他的軍隊也來了,但是他沒有擺列陣型。那就更亂,對吧。前面是擺陣了亂,他這不擺陣了當然更亂。

? ? ? ?這是第四,第五是陳不違晦。違是避,避晦。因為在那個時代,大家認為晦日不可做大事,更不宜布陣打仗。而楚人在晦日布陣打仗,這叫不違晦,不避晦日。不避晦日也是他失敗的一個理由。

? ? ? ?所以這就是古人的他們的智慧,他們認為大事應該避開晦日。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叫晦氣,晦氣從哪兒來的,我想可能從晦日來的。因為晦日不吉利,為什么不吉利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今天,月亮一夜不露頭。

? ? ? ?在陳而嚻,合而加囂。這是第六條。囂是喧嘩。就是楚方的軍隊咋咋呼呼。大家合在一起更亂。說這也是戰(zhàn)爭之忌。因為都在大聲喧嘩,就難以聽到明確的命令,大家相互之間也缺乏溝通。到這里應該說是六件,但實際上后面這仍然是一條。各顧其后,莫有斗心。這仍然是一條。

? ? ? ?所以他說是六件的時候,實際上他說了七條。各顧其后是說現(xiàn)在楚方的軍隊,蠻族,鄭軍和楚軍各顧其后,那就是相互不太信任。因為楚人太大,蠻人和鄭人實際上都是被迫參戰(zhàn),并不愿意真跟著他打仗。同時他還怕背后相互攻擊,所以大家沒有斗心,戰(zhàn)斗力不強。

?

? ? ? ?他說舊不必良。這指的是王卒,這些王卒都是疏遠的族人構成的,所以作戰(zhàn)的時候未必是精良部隊。舊不必良,以犯天忌。第一,他的主力部隊未必強。第二,犯天忌。犯天忌就是不避晦日。我必克之。主動出擊是卻至,提出來的戰(zhàn)略方針。與欒書固守以逸待勞是相反的。

  • 戰(zhàn)前觀兵——楚子登巢車

? ? ? ?楚子登巢車。巢車可能就是樓車,就是在兵車上豎一個梯子架。登高望遠,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犂侍于王后。這個伯州犂,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伯宗之子。也就是我們在《楚子圍宋》,那一篇里邊講到的,反對晉人去救宋的伯宗。

? ? ? ?伯宗去年被冤枉被殺,他的兒子逃往楚國,楚人任命他擔任大宰。因為他是剛逃過來的晉人,對晉人的情況比較熟悉,很熟悉。所以子重讓他站在楚王的后面,身后,以便來觀察晉軍的情況。

? ? ? ?王曰,騁而左右,何也。騁是兵車或左或右地在跑,說這是在干什么呢。對曰,召軍吏也。伯州犂回答說,這是在召集軍官開會。皆聚于中軍矣。請注意下面這一段,省略了曰,也省略了何也。大家在讀的時候要注意,這是楚王曰。

? ? ? ?皆聚于中軍矣是說晉國的軍官,已經(jīng)都集中到中軍那兒去了,干嗎呢。曰,合謀也。大家來商量事。張幕矣是中軍的幕帳打開了,干嗎呢。曰,虔卜于先君也。是大家在先君神主面前占卜。

? ? ? ?在春秋時期,軍隊出去打仗,一般都帶有先君神主。但是這個神主是祧廟的神主呢,還是哪些神主不太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很多軍隊都帶著一些神主。他們在打仗之前要在神主面前,求告神主。先君,神靈,來保佑他們打勝仗。

? ? ? ?徹幕矣。這個徹是用為這個撤,是撤除中軍幕帳。干嗎呢。曰,將發(fā)命也。那就是中軍將,要開始發(fā)布作戰(zhàn)命令。甚囂,且塵上矣。甚囂,對了。甚囂塵上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詞。在這里實際上是兩種意思。甚囂是整個的晉軍陣營中,喧嘩噪聲很大,是噪音。塵上是塵土飛揚,是揚塵。所以在今天都是環(huán)境保護的大忌,一個是噪音,一個是揚塵。

? ? ? ?說這干嗎呢。曰,將塞井夷竈而為行也。這句話是在說,晉人采納了士匄的建議,塞井夷竈來布陣。皆乘矣,左右執(zhí)兵而下矣。這些軍士們,戰(zhàn)士們都登上了車。但是車左車右,這個左右是車左車右。因為御者在中,御者要駕車是不能下來的。車左車右都下來了,上去以后又下來了,干嗎呢。說戰(zhàn)禱也。是戰(zhàn)前的禱告,那當然還是乞求老天保佑。

? ? ? ?戰(zhàn)乎。是戰(zhàn)爭要開始了嗎。剛才說是聽誓也。聽誓是聽令,聽誓就是聽令。這個聽令,我們知道在《尚書》當中,有《泰誓》等篇。以“誓”為名的都是令,既是發(fā)布命令,也是大家宣誓遵守命令。戰(zhàn)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戰(zhàn)禱也。

  • 戰(zhàn)前觀兵——伯州犂以公卒告王

? ? ? ?伯州犂以公卒告王。公卒這是晉厲公的侍衛(wèi)部隊,但是他與楚人的王卒不一樣。楚人的王卒是他的族人構成的,晉國去“群公子”之后,沒有真正的公卒。所以他的公卒構成,不是他的族人構成的。往往是那些將佐軍官的旁系子弟,組成的公卒。我說雖然王卒與公卒相對,但實際構成是不一樣的。當然公卒和王卒有共同的一點,都是戰(zhàn)斗力比較強的精銳部隊。所以伯州犂把哪一部分是公卒,告訴了楚王。

? ? ? ?苗賁皇在晉侯之側。苗賁皇是楚國的斗椒之子。斗椒在被殺之后,他的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給他一塊地是苗邑,所以他以苗為氏,稱苗賁皇。也就是說他現(xiàn)在也是晉國的大夫。因為他熟悉楚人的軍隊,所以他也站在了晉厲公之后,來觀察楚國的軍隊。

? ? ? ?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楚之良,楚國的精銳部隊,就是他的中軍王族。所以卻至剛才說,王族以舊未必良。但現(xiàn)在苗賁皇說,這個王族就是他最精銳的部隊。王族屬于中軍,因為他是王的侍衛(wèi)部隊,而王是隨著中軍走的。所以中軍王族是中軍當中的,王族一部分。

? ? ? ?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于王卒,必大敗之。這是苗賁皇向晉厲公提出的建議。因為他的中軍王卒最強大,那么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是,把我們的精良部隊,去攻擊他左右兩側比較弱的軍隊。然后把左右兩翼打垮之后,三軍集于楚人的中軍王卒。萃是集,聚集,然后再集中力量,去消滅他的中軍王卒。必大敗之,這樣我們能取勝。

  • 戰(zhàn)前觀兵——公筮之,布卦為筮

? ? ? ?公筮之,布卦為筮。史曰,史就是史官。布卦,解卦往往是史官的事。史曰,吉,其卦遇復。其卦遇復是擺出了一個復卦。曰,這個曰是辭曰,是卦辭曰。說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蹙是局促,是縮小。南國局促縮小,那就是南國受到傷害,南國當然指的是楚國。

? ? ? ?射其元王,中厥目。元王被射中了眼睛,元王那當然指的就是楚王。國蹙王傷,不敗何待。這是通過卦辭看到了楚國的敗象。但是這一句卦辭,不見于今本《周易》。那么這個卦辭是史官編出來的,還是《周易》在春秋時期,曾經(jīng)有過不同的版本不知道。

? ? ? ?公從之。公從之是聽從了苗賁皇的建議,也遵從了卦的指示。我軍必勝。從之就是發(fā)起攻勢。

  • 左傳導讀——有淖于前

? ? ? ?有淖于前。淖是泥沼,小泥坑,是個泥坑。為什么我說小泥坑,因為根據(jù)下文。這個泥坑應該不大。也就是說在他的軍營前面,有一個泥坑。乃皆左右相違于淖。這是說晉軍在往外出的時候,左右的軍隊,這個軍隊都避開了這個泥沼。在泥沼的左右兩邊出去了。

? ? ? ?步毅御晉厲公,欒鍼為右。彭名御楚共王,潘黨為右。石首御鄭成公,唐茍為右。這個御和右我們前面說過。欒,范以其族夾公行。欒書和范氏,就是士燮,中軍的將和佐。各以自己的私卒組成的軍隊,也就是各自以自己的族人,組成的私人部隊。夾公行是在晉厲公的兩邊,對晉厲公起保護作用。大家共同往外走。

? ? ? ?因為前面出去的那些部隊,大家可以避開這個泥沼地。但是現(xiàn)在是晉厲公的車在中間,左右是欒、范的私卒,中間不可避,左右都有人。所以直接往前走結果是陷于淖。所以有時候被保護也未必是好事。躲無可躲這時候,對吧。本來大家都可以躲過去,但就他躲不過去。

  • 有淖于前——欒書將載晉侯

? ? ? ?欒書將載晉侯。載晉侯,因為他的車陷在泥沼里了,他想讓晉厲公來坐他的車。鍼曰,書退。欒鍼是欒書之子,但是在喊的時候不是叫他爹退,而是書退。君前臣名,就是在君主之前,對他爹也要稱名。

? ? ? ?國有大任,焉得專之。大任就是大事,大任務?,F(xiàn)在要進行打仗,這是大事。哪能由你自己專權,大權獨攬。因為當晉厲公坐到欒書的車上時,那么晉厲公任何命令,都應該由欒書來發(fā)。那么晉厲公所發(fā)的任何命令,都代表著晉厲公的旨意。晉厲公制定任何決定,應該由大臣們共同商量。現(xiàn)在就在欒書的車上,欒書等于是控制了一切權力,所以叫專權。他說你這樣,讓君主坐到你車上是不對的,這是你專權的行為。

? ? ? ?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離局,奸也。所謂侵官,是你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這是說當晉厲公,坐上欒書的車的時候。那么欒書在車上要么擔任御,要么擔任車右。那么原來晉厲公的車右和御,職權就被欒書侵奪。等于奪了原來的御和右的權,所以這是對其他官員的冒犯。

? ? ? ?失官,慢也。失官,你現(xiàn)在是中軍將。如果晉厲公坐上你的車,你將擔任御或者右。那等于你失去了原來的官職,這是對官職的褻瀆。慢是褻瀆。離局,奸也。離局是你離開了你所帶領的部隊。因為你失去了中軍將的位置。你現(xiàn)在是晉厲公的御或者右,那等于是你離開了你的軍隊,離開了指揮崗位,是奸也。

? ? ? ?實際上這一塊,它都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在春秋時期普遍,各諸侯國普遍反對兼官。一個人只能有一個職位,不能做兼職。所以欒鍼是在這個前提下,批評他父親。其實我想,因為欒鍼現(xiàn)在在干什么,他的職務是車右,是晉厲公的車右。如果晉厲公跑他爹車上去了,他干什么。

? ? ? ?有三罪焉,不可犯也。不可犯也,那就是不能夠讓晉厲公,來坐你的車。乃掀公以出于淖。年輕小伙子,掀公不是掀的公,掀的是公的車。實際上這個掀也不是掀翻是舉。是把公的車一舉,馬在前面一拉就出去了,對不對。是讓下面一托,年輕小伙子有力。因為那個兵車也不是很重,年輕小伙子舉起一邊來。馬,四匹馬一用力就出去了。

  • 呂錡與養(yǎng)由基——潘尫之黨與養(yǎng)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

? ? ? ?癸巳,請注意,癸巳和甲午是什么關系。對了,甲午的前一天是癸巳。我們在講打仗是講甲午,但現(xiàn)在寫的是癸巳。也就是在打仗的前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事。所以大家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種細小的地方。

? ? ? ?癸巳,潘尫之黨與養(yǎng)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首先說潘尫之黨,是潘尫的兒子潘黨?!蹲髠鳌樊斨杏羞@種稱謂方式。那為什么有這種方式呢,前人認為因為有重名。也就是叫潘黨者不是一個。要明確這個潘黨,此潘黨不是彼潘黨,用他爹來區(qū)別。這個潘黨是潘尫的兒子潘黨。我想這個潘黨,可能正是與車右潘黨區(qū)別開來。這個潘黨是擅射的,可能不是那個車右潘黨。

? ? ? ?這個潘黨與養(yǎng)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這個蹲甲和徹七札有兩個解釋。這個蹲甲一個解釋是,把一副甲放在一個硬物上。第二種解釋是把七副甲疊起來,放在一個硬物上。這個蹲甲是一副甲呢,還是七副甲呢,可以有兩解。

? ? ? ?楊伯峻先生說甲有七層,甲是由七層皮革構成的。所以這個徹七札,徹是透。也就是他兩個在射箭的時候,對著甲射是射透了。一箭射透了七層甲。那么這個七層甲是一副甲呢,還是七副甲呢,是兩種理解。

? ? ? ?楊伯峻先生認為是一副甲,由七層組成。說這里的蹲甲,是把一副甲放在硬物上,一次射穿了七層。那射穿七層意味著什么呢,你穿著甲正好也射透,對不對。但是我想這個說法好像有點問題。如果說他兩個的射箭,他是作為大力士來表彰的,他是射箭最好的人。

? ? ? ?那他僅僅只是穿透七層甲,穿透之后再射到肉里?射不進去了實際上。他勉強射透七層甲,對不對。也就是如果按照他這個說法,最好的射手如果射到甲上,也射不死人,也射不傷。

? ? ? ?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七副甲,疊起來。他可以穿透七副甲。他射箭的力量,如果人只穿一副甲,那他可以穿透甲,還可以進入心臟。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說這兩種理解哪一種對,我也說不準。

? ? ? ?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這句話都在強調(diào),這兩個人的射箭技藝特別好。以示王。拿著被射透的箭,被射透的甲去見楚共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憂于戰(zhàn)。你看看我們多厲害,這你打仗還擔什么心。

? ? ? ?王怒曰,大辱國。前人說這是當時罵人的一句話。意思可能是真丟人。夸你的射藝夸得沒邊了,真丟人。詰朝爾射,死藝。詰朝就是明晨。明天打仗如果你射箭。死藝,死于你的射藝。

? ? ? ?就是說明天早晨打仗的時候,如果你敢射箭,我就讓人射死你。你不是說,你們兩個不是自夸射箭好嗎。我明天不用你。你不是說我們有了你,我就不用擔心了。那好,我不用你行吧。如果明天你敢射箭,我就讓人射死你。死藝,死于你之藝。

  • 呂錡與養(yǎng)由基——呂錡夢射月

? ? ? ?呂錡夢射月。呂錡是晉國的大夫,也稱魏錡。他做了一個夢。請注意,他做夢也是在癸巳。也是打仗的前一天做的夢。他在做夢的時候射月,對著月亮射箭。中之,退入于泥。下面是圓夢解夢,那做這么個夢意味著什么呢。

? ? ? ?占之,占之就是占夢,就是解夢。占夢者對他說,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姬姓,日也,姬姓代表著太陽。異姓是代表著月亮。那也就是在晉楚兩國之間,晉國代表的是日,楚國代表著月。其實我說這是姬姓同盟國,姬姓國家對異族的一個歧視。實際上等于是我是太陽你是月亮,我是陽你是陰。大概在春秋時期有這么一個,中原人士的一個觀念。

? ? ? ?那認為你射的是月亮,那么就意味著你射的是異姓,射的是楚王。你射中了月等于射中了楚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你射中了月亮,射中了楚王。但是你后退的時候退到泥里邊了。那泥是什么,泥是土構成的。你退到土里去了,退到土里去,對了。你的身體到土里去了意味著什么,入土為安。所以亦必死矣。你看,這解夢也很好玩。但是要注意,人家的夢做得都很準。

  • 呂錡與養(yǎng)由基——中項,伏弢

? ? ? ?及戰(zhàn)。回來了,這不再是癸巳了,回到甲午,戰(zhàn)爭開始了。射共王中目。呂錡的夢應驗了。呂錡果然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王召養(yǎng)由基。請注意,昨天剛下命令,絕對不讓他射箭?,F(xiàn)在他自己被射中眼睛了,又找養(yǎng)由基來了。

? ? ? ?與之兩矢,就給他兩根箭。使射呂錡,中項,伏弢。中項是脖子,這是一箭穿喉。伏弢 頭往下一垂,趴在了箭袋上。弢是箭袋。所以這是一箭斃命,一箭穿喉。所以養(yǎng)由基就是養(yǎng)由基,對吧。

? ? ? ?下句話是以一矢復命,拿著一根箭向楚共王交命。我想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是你不讓我射,那好,你讓我射我就射一根,我就射了一次。我遵從你的命令不再射了,把這根箭還給你。同時還有第二層意思。你讓我射,我給你報仇。我一箭就辦了事,我連兩箭都不用。對不對,所以還是有夸耀之意在。

  • 左傳導讀——卻至三遇楚子之卒

? ? ? ?卻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這是在戰(zhàn)爭過程當中,卻至三次碰到王卒。楚子之卒就是王卒。但是碰到王卒的時候,他沒有發(fā)動攻勢。而是必下,下車。免胄是脫帽,胄是頭盔,免是脫,是脫下頭盔。

? ? ? ?而趨風,趨風是什么意思。我自己的理解是疾走至下風口。我的理解是這樣,趨風是趨于下風。為什么要趨于下風呢。我想這可能是春秋時代,人們的一種禮節(jié)。我們知道過去的人是不刷牙的。如果處在下風的人,會聞到上風人的口臭。

? ? ? ?那么我甘愿于在下風,避免你聞到我的口臭。所以在下風,我趨于下風是對你的一種尊重,一種禮節(jié)。所以我說后來的甘拜下風,可能就從這兒來的。我甘心在下風向你行禮,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但我想這樣應該是有道理的,否則的話趨于下風不好理解。

  • 卻至三遇楚子之卒——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

? ? ? ?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工尹襄,工尹是百功之長,名襄。問之以弓,是拿著一副弓去慰問卻至。這個弓是見面禮。曰,方事之殷也。這個殷是戰(zhàn)事正緊張的時候。急,戰(zhàn)事正急。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這是楚共王讓使者轉達的話。

? ? ? ?說在剛才戰(zhàn)事緊張的時候,我看到一個人像君子。這個人什么樣呢,是韎韋而跗注。韎韋,韎是淺紅色,韋是熟皮革,跗注是在腳面以上的護腕護膝。這個韎韋跗注連起來講,就是穿著紅色,淺紅色牛皮制成的軍裝下衣。其實我的理解應該相當于綁腿,等于是皮綁腿。

? ? ? ?君子也。因為穿著這樣的,淺紅色熟牛皮制成的服衛(wèi),這樣的人應該是君子。我想這個君子,不是道德上的君子,而是貴族。因為下層民眾,是穿不上這種服裝的。他說剛才我看到你這個樣子,應該是君子。

  • 卻至三遇楚子之卒——無乃傷乎

? ? ? ?識見不穀而趨。識就是剛才,剛才你見到我的時候而趨,急速離開。無乃傷乎。你是不是受傷了。卻至見客,免胄承命。免胄是脫帽,脫下頭盔。承命是受命,實際上受命也是聽命。

? ? ? ?曰,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君之外臣,異國之臣為外臣。因為他是晉國的臣,所以對楚共王,他是晉國的臣,對楚共王來說他是外臣。至是自稱名。從寡君之戎事。戎事就是戰(zhàn)事,跟隨我君組織的戰(zhàn)事。

? ? ? ?以君之靈,托君之福,間蒙甲胄。間是參與,蒙就是戴胄穿甲,也就是做了軍人。不敢拜命。這是在解釋,我剛才為什么趨而避之。因為我現(xiàn)在穿著盔,穿著盔甲。穿著盔甲為什么不能拜命呢。

? ? ? ?一是在那個時候的習慣,是穿盔甲者不行拜禮。這是一個習俗,禮節(jié)。另外因為穿著盔甲,不論是七層皮革還是幾層,如果他彎腰的時候是不方便的。所以因為我穿著盔甲,我是軍人。所以我沒有行拜禮,我只是避開。

? ? ? ?這意思是說我應該向你行拜禮。但是我為什么沒有行拜禮呢,因為我是軍人不方便行禮。這是在解釋我沒有受傷,我只是不方便行禮。這是回答無乃傷乎,是在回答這句話。

  • 卻至三遇楚子之卒——敢告不寧,君命之辱

? ? ? ?敢告不寧,君命之辱。關于這句話,前人的解釋好像都不太好。洪亮吉解作是以不寧為寧。他認為這個不寧就是寧。那就是敢告不寧,他認為是寧就是安。敢告我平安沒有受傷。用寧來解不寧,他認為這個不寧就是寧。來回答前面的無乃傷乎。

? ? ? ?楊伯峻先生他把寧解成傷。不寧就是不傷,就是未受傷。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好。我認為這個寧就是安。敢告不安,敢告我心中的不安。為什么心中不安呢,君命之辱。作為君主,您不顧恥辱向我表示慰問,為此我感到心中不安。

? ? ? ?這句話意思是,對您前來慰問我感到不安。我想這個寧,還是應該理解為安比較好。這樣不用改字也不用增字解讀。為事之故,敢肅使者。因為戰(zhàn)爭的原因,我不宜向你行拜禮。現(xiàn)在我對你的使者行肅拜之禮。肅使者是肅拜。我們前面說過,其實就是雙手合起來放到胸下,微微低頭,也就是平常的拜禮。三肅使者而退,對楚共王的使者行了三次拜禮。

  • 從鄭伯——晉韓厥從鄭伯

? ? ? ?晉韓厥從鄭伯。從是追,韓厥在追擊鄭成公。其御杜溷羅曰。這個御是韓厥的御。速從之。要加快速度追趕嗎。其御屢顧,不在馬。其御是他的駕車的人。不斷地回過頭來看,看看追上了嗎。所以不在馬是心意不在馬,意不在馬。

? ? ? ?因為他的意不在馬,會影響他的速度,那么我們?nèi)菀鬃飞???杉耙?。如果我們加快一點速度,是可以追上的。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這個再辱國君也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我們前面說過,韓厥曾經(jīng)捉住過假的齊頃公,那是給齊頃公一次恥辱。這次如果再捉住楚共王,再捉住楚共王是再辱國君。

? ? ? ?第二個解釋是,這次是鄭成公,不是楚共王,如果再捉住鄭成公是再辱國君。第二種解釋是,楚共王眼睛已經(jīng)被射傷,這是國君受辱。如果鄭成公再做了俘虜,這又是兩個國君都受辱。所以這是兩種解釋,也都通。不可以再辱國君,那就是不要追。所以乃止。有意地放過了鄭伯。

  • 從鄭伯——卻至從鄭伯

? ? ? ?卻至從鄭伯。他不追了卻至又來了。其右茀翰胡曰。他的車右茀翰胡曰,諜輅之。這個諜輅之是派出一小股軍隊。像間諜那樣抄小路到前面去。輅是迎,派出一小股軍隊,抄小路到前面去堵截他。

? ? ? ?余從之乘,而俘以下。前面一堵他的車當然慢下來,或者停下來了。然后我跳上他的車把他俘虜下來。卻至曰,傷國君有刑。傷害國君有刑,仍然是阻止茀翰胡去抓鄭成公。亦止。也就是他兩個都可以捉住鄭伯,但是都沒有去捉,有意地放走了他。

  • 從鄭伯——乃內(nèi)旌于弢中

? ? ? ?石首曰。石首是誰,石首是鄭伯的御,是駕車的人。石首曰,衛(wèi)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敗于熒。前面我們說過,因為衛(wèi)懿公沒有藏起他的旗,甚敗,這里說敗于熒澤。乃內(nèi)旌于弢中。這個內(nèi)是納,納就是納入。納旌與弢中是把旗,把鄭伯的旗疊起來放在弓袋里。

? ? ? ?為什么韓厥和卻至,都可以追上他呢。因為他有旗,他的旗是標志。這樣他把旗藏起來,別人就不認識他了,大家就不會來追他了。唐茍謂石首曰。唐茍現(xiàn)在是車右,是鄭伯的車右。子在君側,敗者壹大。

? ? ? ?這句話這個敗者壹大,從字面上很難解。楊先生的解釋就是,當你失敗的時候責任最大,保護君主的責任最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現(xiàn)在保護君主的責任最大,你比我強。你保護君主逃走,我留下來。留下來抵御追趕的敵人。乃死,他留下來戰(zhàn)死。

  • 養(yǎng)由基之勇——楚師薄于險

? ? ? ?楚師薄于險。薄是逼迫。這個薄于險是被薄于險,被逼至險地。叔山冉謂養(yǎng)由基曰。叔山冉也是楚國大夫。雖君有命,雖然共王曾有禁射之命,這個我們前面說過。為國故,子必射。就是盡管共王曾經(jīng)下命,禁止你射箭。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危急關頭,一定要射。

? ? ? ?乃射,再發(fā),盡殪。再發(fā),射了兩支箭。盡殪,殪是死,一箭一個。射了兩支箭就射死了兩個人,這是在證明他的射藝的確極高。叔山冉搏人以投。搏人就是捉人。抓住對方的一個人,對,再投向敵軍。

? ? ? ?中車,折軾。砸到對方戰(zhàn)車上,把前面的橫木都砸斷了。這是在講什么,勇武。既勇敢又有武力。晉師乃止。一看有兩個這么樣的人,追擊他們的晉軍,就停了停。因為大家還是都怕死的。囚楚公子茷。就是在這個具體的小戰(zhàn)斗當中,活捉了楚國的公子茷。

  • 左傳導讀——欒鍼見子重之旌

? ? ? ?欒鍼見子重之旌,請曰。這是向厲公請曰。因為他現(xiàn)在是在厲公的車上,擔任車右。楚人謂夫旌。這個楚人指的是被俘的楚人,因為被俘的楚人知道,哪個旗是子重的。因為楊伯峻先生說,旗上注名是隨著旗,這是戰(zhàn)國以后的事情。就春秋時代,旗上一般不標是誰的旗。

? ? ? ?所以這是俘虜告知,說這個旗,前面這個旗就是子重的旗,旌就是旗。子重之麾也。麾也是旗。我們說麾下就是旗下。彼其子重也。由此判定前面的就是子重。日臣之使于楚也。日是往日,昔日,我出使楚國的時候。

? ? ? ?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我喜歡嚴肅軍紀,使大家都遵守規(guī)矩。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好顯示從容,閑暇,就是在嚴肅當中透露著從容,這是勇的一種體現(xiàn)。今兩國治戎。治戎就是治兵,在治兵就是打仗。行人不使。行人不使就是不使行人。沒有派出行人去交涉。

? ? ? ?不可謂整。像這樣不太規(guī)范。兩軍打仗,使者先行。我們沒派使者,不夠嚴謹,不夠嚴肅。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我曾經(jīng)說過好以閑暇,好顯示從容閑暇。那現(xiàn)在呢,我們不派使者去,好像沒有顯示出從容閑暇。

? ? ? ?請攝飲焉。請攝飲焉是請派人代替我飲焉。這個飲就是飲子重,飲子重就是請子重飲酒。也就是這個飲在這里,可以直接理解為獻酒,敬酒。請派人代替我前去敬酒。公許之,使行人。行人就是使者。執(zhí)榼承飲。承飲,承就是捧,奉,捧,也就是敬酒,就是獻酒。榼應該是像酒壺一樣的盛酒器。

  • 欒鍼見子重之旌——造于子重

? ? ? ?造于子重。造就是至,到,到子重面前。曰,寡君乏使,使鍼御持矛。這是代替欒鍼所說的客氣話。我沒有什么本事,因為我們的國君缺乏可用之人,才讓我擔任了持矛之職,也就是車右。因為我擔任了車右的職位,是以不得犒從者。是以是以是,以是就是因此,因為我擔任著車右之職,因此不能親自去犒勞從者,犒勞就是慰問,慰問從者。這仍然是謙辭,不敢說直接去犒勞你,只能說我犒勞你的從者,這是外交辭令。

? ? ? ?使某攝飲。使某,使我,這個某可能是這個使者的名。只是《左傳》忽略了他的名字,因為他不太出名。所以這個攝飲,也就是代替他來敬酒。子重曰,夫子嘗與吾言于楚,必是故也。

? ? ? ?這個夫子就指的欒鍼。原來我們見面的時候,曾說過這些話。不亦識乎,這個識是記,記憶力的記,就是記憶力很強。很早以前說過的話現(xiàn)在還記著,還要兌現(xiàn)。受而飲之,免使者而復鼓。

? ? ? ?免使者,因為使者是敵人,所以是放走使者。而復鼓。在喝酒的時候,因為子重現(xiàn)在是副元帥,他在擊鼓指揮著他的軍隊,在喝酒的時候要放下鼓槌。酒喝完了重新再擊鼓,復鼓就是重新?lián)艄?。也就是酒盡管喝了,仗還是要打的。

  • 左傳導讀——旦而戰(zhàn),見星未已

? ? ? ?旦而戰(zhàn),見星未已。旦是早晨,見星未已,到了晚上。請注意這個時間,這是什么時候打的,六月末。六月末是天氣很長的時候。從早晨假如是五點開始吧,見星至少要到七點以后吧。這十幾個小時的仗一直在打。所以這句話預示著,這一天十幾個小時,戰(zhàn)爭一直在持續(xù)。

? ? ? ?子反命軍吏察夷傷。這里省略了一個東西,那就是見星未已。是不是意味著見星而止,那什么時候停的。對了,我想見星未已這句話,實際上也暗示著星星出來不久,雙方就停了。否則的話,下面就是各自在重整自己的軍隊。戰(zhàn)爭是怎么停止的,我就想不明白。

? ? ? ?雙方打仗一直打得很激烈很殘酷,雙方如何商定,我們不打了明天再打。但是你不能說一邊打一邊撤,一邊撤對方攻過來怎么辦。收兵,如果在對方收兵的時候,敵人攻過來,趁勢攻擊怎么辦。不是,我不知道。就是說這個收兵,是不是應該有一個,雙方使者的約定。真的我想了想,我真不明白,他當時如何突然停下來。雙方收兵,我說如果沒有一個約定的話,誰也不敢先收兵。誰先收兵,就有可能遭到對方的攻擊。

? ? ? ?因為下面說的就是,子反讓軍吏視察他的軍隊。子反命軍吏察夷傷。夷傷就是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那就是槍傷或者劍傷。軍吏就是一般軍官。補卒乘,卒是步兵,乘是車兵,要補充車兵和步兵當中的傷亡者。

? ? ? ?繕甲兵??樖切蘅?,就是修理在戰(zhàn)爭過程當中,被損壞的甲和兵器。展車馬。展是排列,我們現(xiàn)在還叫展覽,就是陳列,就是排列。也就是檢查車馬,看車是不是壞了,馬是不是傷了。雞鳴而食,唯命是聽。這是說明天天將明的時候再戰(zhàn),我當時在想這個事情。

  • 明日復戰(zhàn)——戰(zhàn)爭的殘酷

? ? ? ?見星未已,我說就算是七點吧,那么要吃飯,對不對。戰(zhàn)場下來一定會吃飯吧。吃完飯,因為還要做飯。戰(zhàn)爭過程當中,我想沒有人顧著做飯。戰(zhàn)爭過程當中,我想雙方在。有后勤,但我想這個后勤,因為打一天,我想未必顧著去做飯。不知道。

? ? ? ?回來吃飯,吃完飯至少有八九點鐘了。到八九點鐘再檢查一遍這東西,再排排隊。因為補卒乘意味著,哪一行哪一排有缺失,要檢查一遍。我說這一弄快十點了可能。雞鳴而食,雞叫的時候又起來吃飯了。這個雞叫,有時候早的一點鐘它就叫。真的真的,最早叫的,就算是三四點鐘吧。

? ? ? ?你還要吃飯,又是旦而戰(zhàn),對不對,又是將明而戰(zhàn)。我說這睡也睡不了幾個小時,所以戰(zhàn)爭的殘酷。我說在這種白描當中,可以給我們顯示出,這種戰(zhàn)爭的殘酷性。

  • 明日復戰(zhàn)——明日復戰(zhàn),乃逸楚囚

? ? ? ?晉人患之。是晉人聽到了楚人的這種安排,為之擔心。苗賁皇徇曰。這個徇就是遍告,對所有的部隊都去喊了一遍。喊的內(nèi)容是搜乘,補卒。搜乘,補卒,實際上就是上面的補卒乘。這個搜也是檢查,檢查車,檢查步卒,有缺有補。秣馬就是喂馬,利兵是磨礪兵器。也就是對殘缺的兵器要進行磨礪。

? ? ? ?修陳,固列。再次擺好陣型,固定每個人在隊列當中的位置。也就是明天上陣,按今天的安排進行。蓐食,申禱。明日復戰(zhàn),蓐食就是飽食。因為是打一天,中間可能沒有休息吃飯的時間,所以這一頓要吃飽。申禱是再次禱告,再次禱告,請求神靈保佑明天的仗打勝。

? ? ? ?明日復戰(zhàn),乃逸楚囚。逸,逸楚囚是使楚囚逸。故意放跑俘虜?shù)某?。為什么,讓他把這個虛假的信息,報告給楚王。因為晉人都擔心,晉人擔心楚人明天的,已經(jīng)準備好了明天之戰(zhàn)。

  • 明日復戰(zhàn)——天敗楚也夫

? ? ? ?現(xiàn)在苗賁皇在這里,專門也發(fā)布這種虛假信息。讓逃跑的楚人去把這個信息,告訴他們的楚共王。王聞之,召子反謀。谷陽豎獻飲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谷陽豎可能是個小臣,他去請子反喝酒。看來子反比較貪杯,喝醉了。

? ? ? ?現(xiàn)在共王聽到,俘虜回來報告的消息,心里很緊張。因為子反現(xiàn)在是中軍帥,所以他要和子反商量一下,明天這個仗怎么打。但是子反醉得起不來,就是連見他都不能見。王曰,天敗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

? ? ? ?這仗還怎么打,作為中軍元帥,醉得起不來床。明天這個仗不知道怎么打,別打了,走人吧。宵遁,宵是夜,遁是逃。毛澤東有一句詩詞,“報道敵軍宵遁”,就是從這兒來的,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 范文子諫晉厲公——君其戒之

? ? ? ?晉入楚軍,三日谷。楚人在逃跑的時候,為了減輕負擔,有些糧食就沒帶。所以在他空去的軍營中,晉軍進去大吃了三天。其實大家要知道,在那時候糧食非常非常的重要。能吃三天對方的糧食,這是很幸運的事。

? ? ? ?范文子立于戎馬之前,曰。范文子士燮,戎馬,戰(zhàn)馬,是晉厲公的馬車之前。所以我們前面講過,執(zhí)縶于馬前。在這里實際上也是立于君主之前,和執(zhí)縶于馬前相近。君幼,諸臣不佞。佞是才。

? ? ? ?君幼,晉厲公現(xiàn)在可能只有十幾歲。諸臣沒有才能,缺乏才能。何以及此。我們怎么勝了呢。我們?yōu)槭裁茨苋〉茫绱说膽?zhàn)爭勝利。士燮是這樣說,沒有給答案。這個答案應該是什么,這是天意。請你不要把功勞歸到自己身上。

? ? ? ?所以下面是君其戒之。戒之就是慎之。你不要為取得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而驕傲,要謹慎?!吨軙吩?,唯命不于常。這是《尚書》中有這句話,唯命不于常。天命是不斷變化的,沒有常態(tài),不是永遠支持某一個人。

? ? ? ?士燮的理解是有德之謂。天命只眷顧那些有德者。也就是說我們這次取得勝利,不是君臣之能,是上天的眷顧,是天意,是天命。但你要知道,這種天命眷顧是偶然的,不是永恒的。有德者才能受到上天的眷顧。如果你要得到上天的眷顧,希望以后能夠有德。所以這是一個告誡之辭。

  • 左傳導讀——戰(zhàn)后子反被迫自殺

? ? ? ?楚師還,及瑕。瑕是地名。王使謂子反曰,共王派使者對子反說。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這是說的一個典故。魯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戰(zhàn),當時的先大夫,這里指的先大夫,先大夫子玉。在城濮之戰(zhàn)中,子玉作為楚軍的元帥。當時的楚成王不在戰(zhàn)場,在城濮之戰(zhàn)中楚軍大敗。

? ? ? ?我們前面說過,晉文公也因此成為中原霸主,就是因為城濮之戰(zhàn)。在這次戰(zhàn)后子玉被迫自殺。因為他打了如此殘酷的一個敗仗,自殺。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他,告訴子反,我們楚國有這樣的先例。戰(zhàn)爭慘敗,主帥要自殺。

? ? ? ?但是在這里說的是,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楚共王的意思是,在城濮之戰(zhàn)中因為遭到慘敗,主帥成得臣子玉自殺。但那時候成王不在,所以他承擔了責任,為失敗而自殺?,F(xiàn)在你不必要自殺,因為我在這里,責任應該由我承擔。

? ? ? ?但是這句話,我說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誠心誠意地跟他說,在這次戰(zhàn)爭當中,我應該承擔責任,你可以不必為此自責自殺。我們這是從善意的角度來理解,另外一種理解是。歷史上我們有過這樣的先例,戰(zhàn)爭失敗主帥自殺,你看著辦吧。

? ? ? ?其實根據(jù)下面子反的理解,應該是后者。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子反把共王剛才的這段話,理解為賜臣死,也就是遵照先例自殺。我想他不是誤讀吧。但是在這里,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東西是。

? ? ? ?作為臣,帶領君主的軍隊去打仗,敗了你對不起君主,你就應該自殺。這就是做臣的義務。并且是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賜臣死,臣就應該死。死得其所,所以死且不朽。實際上就是說死得其所,我死于君命就是死得其所。君主讓我死,我作為臣,我沒有冤枉,我死得不冤。為君命而死是應該的。

  • 子反被迫自殺——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

? ? ? ?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下面這句話似乎是子反在說,我自己該死的理由。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琢磨琢磨,里面似乎不那么簡單。臣之卒奔,臣之卒指的是什么,是楚國的軍隊。楚國的軍隊奔了嗎,是在楚共王的命令下撤退的。也就是說這次戰(zhàn)爭的失敗,由于卒奔。實際上不是奔,是由于你下命令讓他們走了。

? ? ? ?所以表面上是承擔責任,實際上是歸罪于共王。所以這些話里面,如果我們只是平平地讀這兩句話,把里面很多內(nèi)含的信息就失去了。我認為在這里,子反實際上在強調(diào),這次失敗不是我的責任,是你讓軍隊撤退的,對不對。

? ? ? ?這個奔字很明確,不是我的軍隊逃跑的,是你下命令讓他們跑的。因為跑而失敗,說是臣之罪也。他還承擔罪,所以我說這些話,很有點外交辭令的那種味道。

  • 子反被迫自殺——二卿不和

? ? ? ?子重使謂子反曰,初隕師徒者,而亦聞之矣。這個初就是過去,隕就是和前面的覆是同義,也就是喪失。在這里仍然指的是成得臣子玉。這個而就是你。而亦聞之矣。你也知道,你也聽說過。盍圖之是何不考慮這件事。我們楚國有這種先例,你是不是應該參照先例??紤]怎么辦。

? ? ? ?對曰,雖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側,側敢不義。雖微是即使沒有,即使非先大夫有之。即使不是先大夫有之,有過這樣的先例。大夫命側是你來命側,是你來命令我死。側敢不義。我,側是自稱名。我怎敢不義,不按正道行事,不按正理行事。也就是說按照正理正義,就是下面這句話。

? ? ? ?側亡君師,敢忘其死。這就是正義,我作為主帥,帶著君主的軍隊打仗。把軍隊喪失了損失掉了,我就應該為此承擔責任。我就應該死,這就是義。也就是說即使你不命令我死,我也會死。

? ? ? ?其實在這里,還暗示著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是前文卻至分析的二卿不和,對不對。原來他把這個作為,楚國存在的問題之一。子重和子反之間有矛盾。也就是到現(xiàn)在這個情況下,子重不是勸說共王不要殺子反,而是他逼子反自殺。就是也透露著二卿不和的內(nèi)涵。王使止之,弗及而卒。共王可能有點后悔了,要阻止他,但是已經(jīng)死了,拉不回來了。

  • 左傳導讀——鄢陵之戰(zhàn)背景

? ? ? ?我們簡單地說一下背景。魯成公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于鄭。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于武城。這一段《傳》文,這一句《傳》文,引文上沒有。我們在前面講過,晉楚第一次弭兵是在哪一年。是在魯成公的十二年。四年前,不到四年,三年多前。

? ? ? ?雙方簽訂的協(xié)約是,“謀其不協(xié)而討不庭”。實際上這個含義明確是,各自擁有自己的屬國,相互不要打仗。也就是雙方都承認,對方的勢力范圍。但是這一次楚伐鄭,沒有取得服鄭的目的,沒有達到服鄭的目的。

? ? ? ?所以楚共王采取了一個辦法,用汝陰之田。汝陰就是汝水南岸,把汝水南岸的一塊土地送給鄭國。作為賄賂,讓鄭國叛晉服楚,達到了目的。實際上這是對弭兵之盟的,公開撕毀合約。因為你是拉走我,這個集團當中的一個國家。

? ? ? ?到了去年,也就是魯成公十五年。楚人侵鄭,侵衛(wèi)。撕毀了盟約,十六年,用賄賂拉過來了鄭國。接著到了夏天,宋、衛(wèi)就奉晉命來伐鄭。也就是說在晉楚,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鄭國,標志著第一次弭兵徹底失敗。

? ? ? ?這節(jié)《傳》文記述的鄢陵之戰(zhàn),既是晉楚爭鄭的一個事件,也是晉楚爭霸最后的一次大戰(zhàn)。在此之后,晉楚之間沒有再進行,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雖然這次戰(zhàn)爭是以晉國取勝結束,但實際上也暴露出晉國,存在的很多問題。

  • 晉國之憂——戰(zhàn)前

? ? ? ?這一段《傳》文,我所以選它,也是因為我看到士燮,在這里面有五段話。都是和這個戰(zhàn)爭進程,不和諧的負能量。用今天的話說,為什么,當晉國最高層討論伐鄭的問題時。士燮作為中軍佐,也就是僅次于欒書的副執(zhí)政,明確表示反對。

? ? ? ?他認為對當時的晉國而言,最好是諸侯皆叛,才能避免晉國之憂。如果只是一個鄭國叛,晉國之憂,可立俟也。士燮第一次在這里,提出了晉國之憂。那憂的是什么呢,這個憂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士燮沒有說。

  • 晉國之憂——晉軍與楚軍相遇

? ? ? ?但是當時作為執(zhí)政的欒書,中軍帥,他認為不能在我執(zhí)政的時候,失諸侯。也就是失掉霸主地位,所以丟不起這個人。一定堅持要打。戰(zhàn)爭開始,即將晉軍與楚軍相遇的時候,士燮又主張撤軍,撤退。他認為逃楚可以造成一種假象,他認為這種假象,可以緩解晉國之憂。

? ? ? ?那么這個憂是什么呢,他認為當前的晉國,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合諸侯,也就是做霸主。不是合諸侯,而是群臣和睦以事君。也就是說現(xiàn)在我們最重要的,不是爭鄭的問題,爭霸主的問題。而是如何保證群臣和睦以事君、這是他擔憂的問題。

? ? ? ?他為他這個擔憂,作了理論上的說明。他認為只有圣人才能夠保證,既無外患又無內(nèi)憂。那么我們的君主不是圣人,那么外患和內(nèi)憂之間,你必須選其一。如果沒有外患的時候,你一定會有內(nèi)憂。那么為了避免內(nèi)憂,我們寧愿保留外患。所以他主張,把楚國作為一個威懾力量留下來。成為外患的一個潛在威脅,來以此鞏固晉國的內(nèi)部團結。避免內(nèi)憂。

? ? ? ?其實這種說法非常有道理,任何國家都是這樣。當一個國家面臨外患,外族入侵的時候,他的君,他的臣,他的民,都會共同對外。為什么呢,外族一旦入侵,大家都是俘虜,都是奴隸,對不對。不要做亡國奴,所以大家都會一心對外。但是當外患沒有的時候,內(nèi)部的利益之爭一定會有加強。人都是利益的動物,所以士燮認為,外患消失的時候,就是內(nèi)憂嚴重的時刻。

? ? ? ?我說這作為一種哲理是高明的。而內(nèi)憂。內(nèi)憂結果必然是內(nèi)亂。內(nèi)亂所造成的災難,有時候不亞于外患。所以在內(nèi)憂和外患之間,士燮主張保留外患,避免或者延緩內(nèi)憂。所以這是他偽撤軍,偽避楚的一個理論支撐。

  • 晉國之憂——文子執(zhí)戈逐之

? ? ? ?在楚國軍隊逼迫到晉軍營前,列陣的時候。首先是士匄提出了,塞井夷灶的應付策略。其次是欒書提出了,以逸待勞的策略,對策。郤至提出了主動出擊的對策。最后大家商定采用了郤至的策略,同時也采納了士匄的建議。但是士匄的建議被證明是正確的,當時的士燮為什么要拿著戈逐之。為什么又要罵他又要打他,為什么呢,也是憂。

  • 晉國之憂——天命不于常,有德之謂

? ? ? ?這個憂我們放到下一段再說。也就是說這些東西,都反映著士燮心中深深的憂慮。到最后戰(zhàn)爭取得勝利了。士燮反而告誡晉厲公,天命不于常,有德之謂。這里面表現(xiàn)的仍然是擔憂。所以我說在戰(zhàn)爭的整個過程當中,晉軍是一步一步地走向勝利。

? ? ? ?但是里面卻摻雜著士燮的,一貫的不和諧的聲音。士燮的憂,憂的是國內(nèi)之憂,內(nèi)憂,也就是內(nèi)亂。他擔心的是內(nèi)亂,我說這種擔憂必須和后來的,晉國發(fā)生的內(nèi)亂相聯(lián)系。我們才能夠充分理解這一點。大家看引文。

  • 范文子祈死——難將作矣

? ? ? ?成公十七年,晉范文子反自鄢陵,使其祝宗祈死。鄢陵之戰(zhàn)回來,大家都表現(xiàn)得很高興。士燮卻讓祝宗祈死。祝宗應該是他家族當中,管理宗族事務,與神靈溝通的私家官員。祈死,祈就是求。這是讓祝宗請求神靈,讓神靈賜自己去死。

? ? ? ?我們經(jīng)常說祈禱祈禱,祈是求,禱是告。所謂祈禱就是把你自己的要求,告訴神靈。這里這個祈死,也是求告神靈來讓自己死。曰,君驕侈而克敵,是天益其疾也。驕侈,君驕侈是指的晉厲公驕侈,驕橫奢侈。驕橫奢侈是疾,是一種病?,F(xiàn)在君幼,臣不佞,反而取得了成功。他認為這種成功會益其疾,會進一步地促成晉厲公的驕侈。

? ? ? ?難將作矣。這句話的含義是,當晉厲公的驕侈,進一步增強的時候,他可能要發(fā)難。那他發(fā)難的對象將是臣僚們。愛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無及于難,范氏之福也。他認為隨著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晉厲公的驕侈會變本加厲,會向群臣發(fā)難。當向群臣發(fā)難的時候,不一定誰被殃及。我為了不被殃及,我希望早死。在這發(fā)難之前我就死。我死了范氏家族才可以保住。

? ? ? ?我們知道,在當時的不論是魯國還是晉國。這些卿大夫,既是國家的執(zhí)政者也是家族長,是他們這個家族的家族長。也就是他是政權與族權合一的。當士燮被殃及,被判定有罪而殺死的時候,整個的范氏家族會因此消失。所以他認為為了保住范氏家族,自己應該在君主發(fā)難之前就死掉。

? ? ? ?六月戊辰,士燮卒。是神靈顯靈了嗎。所以《左傳》當中,有很多這種小故事。信不信由你,但是他說的是似乎是真的。也就是他的祈死起了作用,神靈滿足了他的要求,士燮的擔心很快變成了現(xiàn)實。

  • 欲盡去群大夫——以張君權

? ? ? ?晉厲公侈,多外嬖。外嬖就是男寵。反自鄢陵,欲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這個左右就是他的男寵。我們知道在晉國,自獻公“去群公子”之后。他的歷代的公子,沒有繼承君位的公子,都要去其他諸侯國,或者周王畿去住。

? ? ? ?所以晉厲公在這里要設置左右,擔任卿大夫,群大夫,也就是把當時,那些卿大夫們都干掉。讓他男寵們?nèi)吻浯蠓?。實際上歷代的晉侯,在“去群公子”之后,權力都不是太大?,F(xiàn)在晉厲公要去群大夫,實際上是擴大自己的權力。要和臣僚爭權,要把那些屬于各家的權力收回來。

? ? ? ?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也讓他沖昏了頭腦。他認為時機到了,你看我很厲害,打了這么大個勝仗,我有能力來治理國家。他要打擊群大夫也要找一個理由。所以他選擇了,族大,多怨的卻氏開刀。

  • 欲盡去群大夫——族大,多怨的卻氏

? ? ? ?一是族大,二是多怨。所謂族大是因為在這個時候,晉國的軍隊是四軍八卿,四軍八卿。在八卿當中卻氏占了三位。這時候卻錡擔任上軍將,上軍將也就是八卿當中的第三位。因為中軍將,佐是一二位,上軍將是第三位。

? ? ? ?卻犨是新軍將,卻至是新軍佐,第七位和第八位。在八卿之中卻氏占了三席,族大。也就是說他的勢力,是在各卿私家當中,是勢力最大的。多怨,他得罪過很多人。我們前面講過,上一次講過伯宗。因伯宗而死,他的兒子跑到了楚國。

? ? ? ?伯宗就是三卻把他們害死的。是三卻冤枉他們而殺掉了伯宗,導致了伯州犂成為楚國的大宰。另外三卻還得罪過不少人,所以是多怨。拿族大,多怨的卻氏開刀,是他奪回卿大夫權力的第一步。

? ? ? ?同時在這個時候,為了干掉三卻,欒書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前文講過,在戰(zhàn)爭沒開始的時候,欒書提出了以逸待勞,卻至提出主動攻擊。結果晉厲公采納了卻至的建議,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欒書心里很不高興,我是老大,最后功勞被你搶去了。盡管戰(zhàn)爭勝利了,心里很不舒服。其實欒書有一點小肚雞腸,在這時候他為了打壓卻氏,他不僅支持晉厲公干掉三卻,而且是投井下石,誣陷三卻。

  • 欲盡去群大夫——欒書是個小肚雞腸的人

? ? ? ?他認為三卻是暗中與楚人有勾結,并且有圖謀換掉晉厲公之意。促使晉厲公在殺三卻的問題上,拿定了主意。所以殺三卻欒書是有份的。其實當我們看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才真正知道,士燮為什么掂著戈,去追殺他的兒子。

? ? ? ?因為他知道,欒書是個小肚雞腸的人。你在這里亂說話搶功,可能會受到他的迫害。至少是穿小鞋。當我們讀到這兒的時候,我們才真正知道,為什么士燮對士匄的正確建議,反而采取那種,反而怒,是有道理的。

  • 欲盡去群大夫——晉厲公猶豫了,死了

? ? ? ?晉厲公成功干掉了三卻,同時他還想著,把當時的欒書、荀偃,荀偃就是中行偃,把他兩個干掉。士燮死了,士燮死了以后,由荀偃來擔任中軍佐。晉厲公干掉三卻,同時也扣押了逮捕了欒書和荀偃。當時他的這些內(nèi)寵們,要求建議晉厲公,同時把欒書和荀偃干掉,以免后患,晉厲公這時候猶豫了。

? ? ? ?公曰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我一個早上,一天殺死了三個卿。一共八個卿,一天殺死了三個。并且是暴尸于朝,我不忍心再增加了。也就是說,如果把他兩個再干掉的話,等于是八卿干掉了五卿。

? ? ? ?所以晉厲公由于婦人之仁,釋放了欒書和中行偃。明年春,公游于匠麗氏。欒書,中行偃遂執(zhí)公焉。他放走了二人,二人合伙把他干掉。所以下面成公十八年,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

  • 欲盡去群大夫——晉國之亂結束

? ? ? ?晉厲公被殺后,欒書他們主持,從當時的周王畿,請來了襄公之子公子周來做國君,來繼承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悼公。晉悼公當時十四歲,大臣去請他的時候悼公很清醒。十四歲的公子周說,國家設立君主,是為了讓他發(fā)布命令。如果不能聽他的命令,沒必要設這個君主。你們奉我為君,愿意聽我之命我就去。如果你們認為不應該聽我之命,我就不去,我就不做這個君主。

? ? ? ?使者說,那當然當然,我們既然請你來,一定要聽你的。這個要挾的話是管用的,這是一個條件。繼承君位以后,年輕的晉悼公勵精圖治。在整個的晉國歷史上,這大概是被《左傳》作者,說好話最多的一個君主。晉國之亂,隨著晉悼公的即位而結束。

? ? ? ?所以我們知道了這些以后,我們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士燮之憂。因為這種內(nèi)亂造成的災害,不亞于外患。卻氏就是因為這一次,在整個的晉國歷史上消失,再也沒出現(xiàn)過。所以一個家族,當他的家族長被干掉的時候,這個家族就徹底地變成了平民。所以這也是士燮祈死的理由。

  • 左傳導讀——伯州犂和苗賁皇

? ? ? ?我們在這節(jié)《傳》文當中,看到了一個少見的現(xiàn)象,那就是伯州犂和苗賁皇的表現(xiàn)。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伯州犂幫助楚共王,觀察晉軍的一舉一動。對晉軍的活動情況了如指掌,這有助于制定具體的作戰(zhàn)方略。

? ? ? ?苗賁皇不僅向晉厲公,提供了楚軍的情況,為晉軍提供了楚軍的情況。并且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集中優(yōu)勢兵力,攻擊左右兩側。然后集中全軍的力量再攻擊王卒。這個方案被晉軍采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 ? ? ?也就是說在這次戰(zhàn)役當中,苗賁皇的這件事情,提供的戰(zhàn)略方案,為晉軍起了很大作用。另外苗賁皇在最后,編造虛假信息來騙楚人,使楚人宵遁,苗賁皇更是功不可沒。

  • 左傳導讀——血緣政治的改變

? ? ? ?伯州犂是晉國大夫伯宗被殺之后,逃亡到楚國,楚國任命為大宰。苗賁皇父親被殺逃到晉國,晉國任命他為大夫。并且都如此的被信任。在此前的春秋歷史上,我們很少看到這種情況。公子完是一個例外,也就是用異姓擔任卿職。在各諸侯國當中,擔任大夫之職都很少見。

? ? ? ?因為我們一再強調(diào),春秋時期是一個血緣貴族時期,血緣政治時代。各國的卿大夫,一般都是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特別是楚國更明顯。當然晉國,魯國。晉國差一點吧,魯國,鄭國,宋國,齊國無不如此。

? ? ? ?我說晉國即使用的是功臣,但實際上他的大部分那些卿大夫,除了極少數(shù)外,大部分也都是前代晉侯的后裔,春秋之前的晉侯的后裔。盡管他們不是近代晉侯的子孫,但是他們?nèi)匀缓蜁x侯是同姓,姬姓的。

? ? ? ?也就是說,真正地用外姓人擔任大夫,在春秋中前期不多。伯州犂和苗賁皇是一個比較早的,這方面的例證。但是這個東西到了戰(zhàn)國時候,客卿成為普遍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唯才是用,只要有能力,我都可以讓你擔任卿,擔任大夫。蘇秦,張儀是最好的例證,可以掛五國相印。

? ? ? ?實際上這時候已經(jīng)開始有了,布衣卿相。特別到了秦漢以后,皇帝們不會,只在他的家族當中選任卿相。他可以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擔任王、侯去享受,而不會讓他們真正去,作為國家的卿相治理國家。

? ? ? ?所以我說這是由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的一個轉變。而這節(jié)文字當中所說的,伯州犂和苗賁皇是客卿的端倪,也是布衣卿相的端倪。而這種官員的變質,由血緣到異姓,也是國家性質改變的一個征兆。由血緣國家,逐漸地向地域國家演變。

? ? ? ?以上便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八章第第四節(jié)晉、楚鄢陵之戰(zhàn)部分的文字版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所幫助的話,點個贊吧,十分感謝!


【左傳導讀 晁岳佩】037 晉、楚鄢陵之戰(zhàn)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麻栗坡县| 舞钢市| 上虞市| 上杭县| 巫溪县| 临高县| 新安县| 通道| 三穗县| 仁怀市| 理塘县| 田阳县| 郓城县| 七台河市| 大方县| 桦南县| 长乐市| 蓬莱市| 辉县市| 德惠市| 望奎县| 南京市| 绥化市| 灵宝市| 忻州市| 新兴县| 深州市| 万宁市| 岫岩| 南召县| 乌鲁木齐县| 阳东县| 五家渠市| 山东省| 西乌珠穆沁旗| 武汉市| 扎囊县| 大同县| 巢湖市| 三江|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