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絳寨里村元墓
山西新絳寨里村元墓
《考古》 1966年01期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工作站
1963年5月,新絳縣城關(guān)公社正平坊小隊在縣城北寨里村發(fā)現(xiàn)古墓一座,縣文化館聞訊后即派人前往勘査幷樹立了保護標(biāo)志。1965年6月,省文管會派李奉山同志前往復(fù)査,因墓室北部和頂部均已倒塌,無法繼續(xù)保存,即于6月28日開始淸理,至七月中旬淸理完畢。今將該墓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室結(jié)構(gòu)
墓室坐北向南,墓道在墓室的南端,方向2°。墓室是仿木構(gòu)建筑,平面近方形,東西長2.42—2.6、南北寬2.08、高3.32米(圖一、二)。墓室地面鋪磚。四壁垂直,以長條磚交互平砌,下砌束腰須彌座。四壁均嵌有十分精致的磚雕花卉人物。墓門開在南壁正中,門高0.8、寬0.46、深0.88米,墓門下砌有長1.82、寬0.28、高0.4米的溝槽,剖面呈“亞”字形,自門外直通到墓室內(nèi)棺床前(圖版捌,1)。用長條磚封門,砌作人字形。在墓壁右上方有一個燈籠(圖版捌,7)。墓室四隅砌出八角倚柱,柱涂紅色。柱下設(shè)柱礎(chǔ),南面二柱礎(chǔ)設(shè)于須彌座以上距墓底高0.56米處,北面二柱礎(chǔ)與棺床平,礎(chǔ)上未施色。各柱頭上砌出普柏枕,上托轉(zhuǎn)角鋪作(圖版捌,5)。南面的兩衆(zhòng)斗栱是素面的,北面的是刻花著色的。在東、南、西三壁,各設(shè)一鋪補間鋪作(圖版捌,3),只北壁設(shè)二鋪,且斗拱上刻花著色。斗栱以上疊澀砌出飛檐、椽頭、板瓦、勾滴等。墓頂聚成覆斗式。墓室內(nèi)北部砌棺床,亦砌成束腰須彌座式,與東、南、西三壁的束腰座連接在一起。棺床寬同于墓室寬度,長1.14、高0.56米。床前嵌有獅子、花卉、侏儒等雕磚。墓道短窄,未全部發(fā)掘。在墓道北壁頂上,挖有一個土洞,直通至墓室頂部,是當(dāng)時為了便于結(jié)砌慕頂之用,待墓頂砌完后,再行塡土,幷用磚坯封住洞口。
二、葬式加葬具
墓室棺床上發(fā)現(xiàn)骨架兩具,可能是夫婦合葬,都是頭東腳西,尸骨腐朽零亂,葬式不明。在尸骨的兩側(cè)有木板的痕跡。在其頭部放一靑瓷碗(圖三),二人共枕一長土塊,一個頭骨下有一銅發(fā)簪。
三、雕磚和磚文
(一)南壁雕刻分上中下三層。
上層,中刻紅花綠葉纏枝花一朵(圖版玖,11)o兩旁各有二幅飛天,飛天圓臉黑發(fā),米黃發(fā)冠,袒露上體,下著紅裙,不露足,戴有項圈,帔巾,雙手持一朵紅蓮,其下云朵為黑色(圖版玖,1)
中層,中間墓門上有一幅戲劇雕刻,是本墓雕刻中最有價値的一幅(圖版捌,2,玖,2)。共雕五個人物,自左而右,第一人帶黑色樸頭,著窄袖白色長袍,束帶,穿烏靴,雙手持團扇(圖版玖,3)。第二人,黑樸頭,身穿窄袖紅色長袍,袍面點綴黑圓點,腰束白帶,穿烏靴,雙手拱于胸前,上身微向前傾(圖版玖,4)。第三人,即五人居中者,身著寬袖白色長袍,腰束帶,足蹬烏靴,頭戴展角樸頭,雙手持笏于胸前(圖版玖,5)。第四人,黑噗頭,窄袖白短袍,腰束紅帶,足穿長腰烏靴,靴筒向外反卷,雙手拱于胸前,面瘦長,濃眉深目,似有胡須(圖版玖,6)。第五人,黑樸頭,窄袖圓領(lǐng)蘭長袍,束黑帶,著紅褲紅靴,右手持團扇,左手撩襟,側(cè)身正視而立(圖版玖,7)。
中層左邊一幅刻廚房,內(nèi)有四人。一人作飯,戴樸頭,袒胸,露出右臂,立于條桌后面,手持面杖作餅。桌上置有作好的食物數(shù)個。其右也雕有一張黑色條桌,上面放有各種食物。燒火的一人,身著白色窄袖長袍,足穿烏靴,戴樸頭,坐在灶前,手持團扇煽火造飯。灶臺高大,上置蒸籠。另有二侍女,一個梳雙髻,穿綠色窄袖上衣,雙手捧杯。另一個穿窄袖紅上衣,雙手提壺。二人面前各有綠裙紅桌一張,桌上盤內(nèi)放置食物(圖版拾,7)。
中層右邊一幅是三侍女立像,皆為圓臉。自左至右第一侍女黑發(fā),頭戴高發(fā)冠,冠上飾紅花,穿寬袖袍,米黃裙,帔肩,黃帶,雙手摔杯。第二侍女頭上無發(fā)冠,蘭袍紅裙,雙手捧瓶。第三侍女與第二侍女同,唯雙手持米黃巾(圖版拾,6)。
下層,在門的兩旁須彌座內(nèi),嵌有卷云紋和纏枝花卉雕磚,紅花綠葉(圖版捌,10)。
(二) 東壁雕刻分上中下三層。
上層二幅,毎幅各有孝子故事三段,左幅是:(1)魯義姑舍己子救兄子.(2)閔子鶯蘆衣;(3)田眞兄弟三人哭活紫荊樹(圖版拾,3)。右幅是:(1)不詳;(2)王武子刮股奉親,(3)大舜耕田(圖版拾,4)。
中層有二幅。一幅是花卉,右為插瓶紅牡丹,左為白牡丹(圖版玖,8)。一幅左為插瓶牡丹,右為騎士,戴樸頭,穿紅甲,烏靴,馬仰首作飛奔狀(圖版玖,9)。
下層須彌座上雕有獅子、花卉和侏儒。
(三) 西壁雕刻和東壁布局相同。
上層為孝子故事(圖版捌,4),左幅是:(1)孝孫原谷;(2)郭巨埋兒;(3)聞雷泣墓(圖版拾,1)。右幅是:(1)孟宗哭竹.(2)王祥臥冰.(3)鄴子鹿乳奉親(圖版拾,2)。
中層與東壁對應(yīng),第一幅為花卉騎士,第二幅為花卉。
下層和東壁同,須彌座嵌侏儒、花卉和獅子雕磚。
(四)北壁雕刻
中間刻四扇格子門,上部作龜背紋格眼,下部作壷門(圖版捌,6)。門框墨繪竹簾。
門邊兩側(cè),各嵌有一方兒童奏樂雕磚,兒童頭梳雙髻,穿紅色坎肩,綠色短褲,袒胸露臂。打鑼的發(fā)上斜插綠葉紅花一朵,打鼓的站在鼓旁,鼓架紅色(圖版拾,5)。
棺床束腰部分嵌雕磚,中間是一獅子,足下有綾球,兩旁有獅子、花卉、侏儒各一(圖版捌,11;玖,10)。
櫨斗、令栱、華栱、昂、耍頭等,只刻出向墓內(nèi)的一半。在燒時為避免大斗和中心斗混亂,在大斗上刻有一“小”字、中心斗刻“中心”二字(圖四,1、2)o另外,有一個要頭上一面刻有“至大之三年月曰記下”,一面刻"使同六年記下"等(圖四,3、4),還有一要頭上刻有“至三年月日記下"等字(圖四,5),可能在“至”下缺刻“大”字。北壁四朵斗栱的華栱上刻有梅花,紅花綠葉。
四、彩繪
墓室內(nèi)除東、南、西壁須彌座及門洞內(nèi)等處外,都粉飾彩繪。墓頂繪五色彩云。各栱眼壁上,先用紅、黑兩色勾邊,再彩繪各種花卉,有蓮花、梅花和牡丹等(圖版捌,8、9)。各斗供、墓門、壺門、普柏紡、欄額、飛檐、椽頭、瓦等,邊沿也都用各色塡地,兩色或單色勾邊,其內(nèi)依層次渲染紅一層、黃一層、白一層,色彩調(diào)和。
在墓室西南隅上方有一行墨書題銘,為:“絳州正平縣王莊村□□□□口”等十三字,另一行寫著“外男外甥趙毓祥婦夫初口砌就”等十三字。南壁西隅上方也有一行題銘:“至大四年二月”等六字。以上題銘,都被水侵蝕的不很淸楚。
五、結(jié)語
(一)此墓時代,據(jù)耍頭上的記載和西壁上的題字,墓磚應(yīng)是至大三年燒制,墓室是至大四年二月修建的。
(二)墓內(nèi)雕磚,大部分都是模制,有少數(shù)是雕刻的。墓室用磚有五六種,墓室的斗栱、
椽檐、耍頭及各種壁花都是特制的。耍頭上的字跡,是未燒前劃上的??梢钥闯?,當(dāng)時這一地區(qū)流行離磚墓,幷可能有專設(shè)的窯廠。
(三)此墓戲劇人物和侯馬金大安二年董氏墓的戲劇人物,人數(shù)、姿態(tài)、服裝大體相同,還和洪洞廣勝寺明應(yīng)王殿的戲劇壁畫、芮城永樂宮披云子石棺戲劇雕刻等都有共同之處。據(jù)此可知當(dāng)時晉南戲劇很流行,為硏究古代戲劇史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四)墓室的花卉人物等畫面布局,都是有計劃安排的。其中的人物,姿態(tài)生動,是很好的古代藝術(shù)品。
執(zhí)筆者 李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