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縣文史資料 第7輯 資中名小食(一)
作者:王元康 資中歷史悠久,土地肥沃,山川秀麗,物阜民豐,傳統(tǒng)工藝,相沿成俗,踵事增華。除冰糖、蜜餞、冬尖等土特產(chǎn)外,飲食上也有不少家庭制作,祖?zhèn)髅胤?,不僅縣人稱贊,而且譽滿南川?,F(xiàn)作簡略介紹,以饗讀者。 一、周蒸籠:離北門城門洞不遠的一間狹窄店面里,門口左邊放著一個背蔸爐灶,右邊兩張高低不等的小木桌,一塊案板、一個木柜、小格蒸籠百來個,陳設(shè)簡單,幾乎把這個店塞滿了。這就是馳名遐邇的蒸籠。 周蒸籠系其祖?zhèn)餍∈?,?jù)說在清光緒時就已經(jīng)開業(yè),距今有百年左右了。 周蒸籠的生意如此興隆,為何不擴大店面?這當中有他的生意經(jīng)。正由于店小顧客多,故意使它顯得格外擁擠,以廣招徠。從而天天打涌堂,座無虛席。等座位、侯輪次的也不乏其人,遠道而來的親朋,回家探親的故舊以及過路客商,無不以到此一嘗為快。 周蒸籠的蒸籠肉分牛肉、羊肉及豬肉肥腸三種。以色、香、脆、嫩稱絕。首先,在選材配料上特別考究。(1)肉不帶筋。(2)(巫魚)粉要香,色黃而不煳。其作法是:將大米、花椒放鍋內(nèi)用文火煎炒,火候達到熟而不劃為度。炒后稍冷卻用石磨磨成粉,但不能過粗或過細,過粗會有顆粒,過細會成糊漿。(3)拌料要齊全,用上等豆辦、豆油拌入(巫魚)粉及肉片內(nèi),盡量攪拌均勻后,再加適量清油(花生油或菜油)及少量紅糖再次攪拌。肉片、(巫魚)粉各種拌料都有一定比例(這比例是保密的)。其次,蒸時火力要猛,上蒸灶后二、三分鐘即熟。俗稱爆火蒸肉。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脆而嫩。第三,每桌上均放有調(diào)料,這就是威遠縣新店子的七星辣椒,漢源縣過去進貢的花椒及新鮮的芫荽或蔥花,任憑顧主取用。 店中人手不多,除有一老嬤嬤專管爐火外,父子三人分掌上籠、跑堂,手腳抹溜,忙而不亂,緊而不惰。依顧客來店先后次序,一一端來。其味不咸不淡,醬香撲鼻,脆嫩化渣,外加麻、辣及芫荽(鮮)馨香,令人食欲倍增。食者少則十籠,多達二、三十籠。須臾桌上空籠疊如竹塔,時卸時立。顧客若欲飛觥獻斝,或用以佐飯,拌面,也可代向鄰近酒肆,飯店傳呼:“對門來二兩香花酒、一碗飯,兩碗面……”。由于該店謙恭待客,來者無不盡興而歸。 二、譚鴨子:離周蒸籠不遠又有一家名小食——譚鴨子。這一家專門的鹵鴨店,也是具有百年來歷史的傳統(tǒng)名食,它的鹵水是百年前祖?zhèn)飨聛淼脑?,?jīng)年累月,邊取邊加,一直保存其特點不變,因此他家的鹵制品,別具一格。他的鹵水只限于鹵雞、鴨、鵝及豬肉,均以色、香?味著稱。鹵鴨呈醬黃色,金燦耀眼,咸淡適宜,皮脆肉嫩,慢慢咀嚼,厥味孔佳,回味無窮。 平時顧客盈門,有呼朋引類,猜拳行令者,有獨自一人,把酒自飲者,有相互對座,斟酒互敬者……無不拈鴨品味,談笑風(fēng)生。 逢年過節(jié),饋贈親友,鹵鴨一只,曲酒二瓶,堪稱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