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04 | 吳軍《態(tài)度》(下):在子女面前,榜樣的力量要遠遠大于說教


目錄:?
????????(上):
????????第3封信 如何擁有抵制誘惑的定力
????????第9封信 生活是具體的
????????第25封信 達到溝通的目的才算有效溝通
????????(下):
????????第26封信 如何體面的拒絕別人
????????第27封信 上帝喜歡笨人
????????第36封信 專業(yè)和業(yè)余的區(qū)別
????????尾巴
第26封信 如何體面的拒絕別人
在拒絕別人之前,首先把對方的請求分成四類,然后大致按照下面的原則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
因為能力不及而幫不上忙的話要在第一時間委婉拒絕;
因為代價太大,能幫上忙卻不想幫。這樣的話不要勉強自己,但也要及時通知對方;
無論多困難都愿意幫,而且很可能辦成。這時候要答應對方并且全力去做;
愿意幫忙,但是有可能幫上也有可能幫不上。這時要把實際情況告訴對方,不要輕易許諾。和對方表示會全力幫忙,但可能性不大,讓對方有所準備。
很多人不好意思說不,于是采用了拖延的辦法,希望時間長了對方就知難而退,這樣避免面子上不好看。但是這種思維害人害己,如果對方沒得到否定的回答,可能真的會抱有希望,本來能尋找別的辦法或幫助卻沒做,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事情被耽擱。還有人把自己想的太重要,對方有時候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因為對方可能也知道事情辦成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辦不到千萬不要輕易許諾,拒絕對方不會丟面子,答應了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才是丟面子。
接下來,在幫助別人方面,切忌做下面這4件事:
為了顯示自己厲害而吹牛
對于做不到的事情,提出廉價補償
幫忙指望回報
幫違反原則的忙
吳軍老師認為面子是一個常量,用一次少一次。每一次都要很長時間才能攢起來。如果用掉太多面子,則需要提前考慮清楚要不要幫。如果因為對方沒有感謝自己而心里不平,那么這種忙寧可不幫。
第27封信 上帝喜歡笨人
吳軍老師發(fā)現(xiàn)小女兒的數學卷子有很多所謂的粗心的錯誤,而出錯的原因其實不應該用粗心來搪塞。根本原因在于:
沒有理解透徹一些基本概念;
因為做題方法有問題,喜歡跳過步驟完成。
**事實上他認為按部就班的笨辦法常常是好辦法。**對于數學題跳步驟的事情,他在第六封信中跟大女兒也是這么說的。這些行為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習慣,如果數學題的難度再高一點可能就容易出錯。吳軍老師用「上帝喜歡笨人,不喜歡自以為聰明的人」來做比喻是為了說明人對自己能力是否有正確判斷。因為人們通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這會導致犯錯卻不自知。按部就班,誠惶誠恐的做事雖然看起來比較笨,比所謂的「聰明人」花了更多的時間,但是同時也避免了很多錯誤或失誤,反而會獲得一個好結果。

第36封信 專業(yè)和業(yè)余的區(qū)別
吳軍老師的小女兒夢馨在一個暑假中高爾夫球水平進步很快,但是發(fā)揮很不穩(wěn)定,特別是對于容易的球比較馬虎,他認為長期如此就會很難近一步提高水平。接下來不是多花時間打球而是調整心態(tài)。既然喜歡一件事,就應該努力做到極致,即使女兒只是把打高爾夫球當做愛好。在這個過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難,就是最好的成長過程。如果淺嘗輒止的話,不在于水平高低,而在于白白花了很多時間,卻沒多少收獲。人一輩子不在于做的事情多,而在于做好幾件事。

對于高爾夫球,職業(yè)選手和業(yè)余選手的區(qū)別不在于后者打不出好球,而在于發(fā)揮是否穩(wěn)定,業(yè)余選手可能偶爾會打出好球,但是可能同時會伴隨著一兩個壞球,最后導致成績差;第二是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打了一個壞球而輸掉整場比賽,也不會因為打了一個好球而自鳴得意;第三是對于看似容易的小球也要認真對待。
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專業(yè)和不專業(yè)之分,比如名醫(yī)和一般的好醫(yī)生。二者的區(qū)別并不在于前者能治好后者治不好的病,而是在于名醫(yī)的發(fā)揮很穩(wěn)定,治療效果是可預期的,而普通大夫就沒有那么穩(wěn)定了。此外,名醫(yī)不會對看似小的疾病掉以輕心,因此病人對他們放心。類似的,優(yōu)秀的會計師和律師都有這些特點。
專業(yè)是怎樣做到的? 書中列出了四點:
好的專業(yè)人士要在任何情況下為工作本身著想,不會因為其他事情影響該做的事;
專業(yè)素養(yǎng)意味著遵守流程和行業(yè)規(guī)范;
是否有專業(yè)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是否能把那些不經意的事情做得比別人更好;
專業(yè)人士要有成體系的領域知識,而不僅僅是掌握一兩項技能。
吳軍老師認為對于大部分人來講,只要培養(yǎng)了專業(yè)素養(yǎng),做事再差也差不到哪去。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僅僅靠天分和運氣做事,結果難以保證。即使偶爾成功,也是自己難以重復和復制。
尾巴
我時常會想如果我和伊諾有了孩子會是什么樣子,也會為如何教育孩子而焦慮。尤其是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而旁邊的父母若無其事,或是老人帶著小朋友闖紅燈過馬路的時候。我還是相信「榜樣的力量」,希望能讓自己變好一點點,也算是為了下一代。

吳軍老師在本書中的序言里提到了幾點和子女溝通的心得,放在最后和大家共享:
子女有獨立的人格,需要尊重并且平等地溝通。而不能以一種倚老賣老的態(tài)度,會讓自己的孩子很難接受,無法有效溝通;
雖然子女和父母的基因有傳承關系,但是父母不要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轉嫁給孩子,特別是要求他們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子女面前,榜樣的力量要遠遠大于說教。所謂言傳身教,自己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事物,子女就會潛移默化的學習。真實的情況是每個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對缺乏教養(yǎng)的父母,因為他們的言行“培養(yǎng)”了熊孩子;
3.建議因人而異,因此沒有絕對好和不好的建議,只有適合和不適合的。吳軍老師的兩個女兒性格和做事方法上都有差異,有時候他會給兩個孩子截然相反的建議。所以他建議父母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取書中的建議,不要完全照搬;
4.溝通是雙向的,有時候孩子的想法不僅合理而且能啟發(fā)父母,傾聽孩子的想法比發(fā)表意見更重要。
感謝你花時間讀到這里。
注:以上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