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肺纖維化模型|肺纖維化模型|動物模型的建立|動物模型構建
一.模型背景
肺纖維化疾病病變主要侵犯肺間質和肺泡腔,包括肺泡上皮細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底膜以及血管、淋巴管周圍的組織,最終引起肺間質的纖維化,導致肺泡及毛細血管功能的喪失。間質性肺炎和肺纖維化是對同一類疾病的不同描述方式,間質性肺炎是病理學上的一個分類名稱,而肺纖維化是在影像學和臨床使用的疾病名稱。

目前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PF)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目前公認的發(fā)病機制理論假說是上皮細胞假說。上皮細胞損傷導致炎癥介質的分泌,并觸發(fā)血小板活化,從而增強血管通透性,以募集白細胞。這些炎癥細胞釋放促纖維化細胞因子,如TGF-β1,介導成纖維細胞的活化和募集,以及它們分化成肌成纖維細胞,并隨后釋放細胞外基質(ECM)成分以促進傷口愈合。

生理條件下,纖維生成是對組織損傷的反應,并形成傷口修復過程的一部分,參與恢復穩(wěn)態(tài)。傷口修復通常由上皮損傷引起,導致凝血和炎癥級聯(lián)反應的激活。這反過來導致成纖維細胞的激活、募集和增殖,這些細胞負責ECM成分的釋放。在最后的重塑階段,傷口區(qū)域得到了修復,恢復了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結構完整性。在與IPF相關的纖維化過程中,傷口修復過程的任何階段都可能發(fā)生失調,導致瘢痕組織的不可逆積累。
一.造模方法
本研究選用SD大鼠或者C57小鼠,通過博來霉素(5mg/kg)或者脂多糖(5mg/kg)氣管內給藥,建立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模型;檢測陽性藥吡非尼酮及化合物對特發(fā)性肺纖維化大鼠的影響。
造模方法:
1.麻醉動物,仰臥固定于實驗臺上;
2.頸部去毛后碘伏消毒,切開皮膚,逐層暴露氣管;
3.將微量注射器經兩氣管軟骨環(huán)間隙朝向心端刺入氣管,回抽無阻力后,注入LPS溶液或者BLM溶液;
4.手術完畢后迅速將動物直立、旋轉,使藥液在肺內分布均勻;
5.動物清醒后常規(guī)飼養(yǎng),注意術后護理;
6.給予陽性藥吡非尼酮。

檢測結果:
一.結果分析
檢測指標:
檢測動物血清中NO含量、檢測動物血清中IL-1β含量、肺組織病理學HE染色、肺組織病理學Masson染色、肺系數、肺組織濕/干重

1.肺組織病理學HE染色:在Day21和Day28時,與Sham組相比,LPS組小鼠肺泡間隙增寬,病理學評分為4,肺泡腔內纖維化滲出嚴重,病理學評分為4,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嚴重,病理學評分為4,肺泡結構嚴重破壞;與Sham組相比,PFD組肺泡間隙增寬,病理學評分為2,肺泡腔內出現纖維化滲出,病理學評分為2,血管周圍出現炎性細胞浸潤,病理學評分為2,肺泡結構部分被破壞。

肺組織病理學Masson染色顯現出:在Day21和Day28時,與Sham組相比,LPS組小鼠肺組織出現大量膠原沉積,肺泡結構破壞嚴重,肺纖維化程度極其嚴重;與Sham組相比,PFD組出現少數膠原沉積,肺泡部分結構被破壞,肺部出現輕微肺纖維化現象。

1.小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與LPS組相比,Sham組與PFD組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明顯降低,差異極其顯著。
2.肺系數對比結果:,與LPS組相比,Sham組明顯降低,有差異;PFD組有降低。
3.右肺組織濕干重比(W/D)結果:與LPS組相比,Sham組和PFD組明顯降低,有差異。
北京愛思益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從靶點發(fā)現驗證、先導化合物篩選、優(yōu)化到臨床前候選分子階段的創(chuàng)新藥一體化生物學服務平臺,覆蓋在腫瘤,免疫,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疾病領域,整合蛋白科學、酶學、細胞學、體內外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理學等平臺,支持創(chuàng)新藥物研發(fā)項目,支持基礎科研與臨床轉化醫(yī)學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