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牙周炎動物模型,看完這篇就夠了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一種常見的牙齒周圍組織即牙齦、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質(zhì)破壞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目前普遍認為菌斑微生物及其產(chǎn)物在局部的堆積和浸潤是牙周炎發(fā)生、發(fā)展的關鍵因子。隨著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和人們對口腔健康重視程度的加深,牙周炎作為一項發(fā)病率極高且影響廣泛的口腔疾病,其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正確合理的動物模型,有利于深入研究影響牙周炎發(fā)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為疾病的控制、藥物研發(fā)提供思路,從而開展積極有效的臨床防治工作。
動物的選擇
一般選擇2~4月齡的SD大鼠和Wistar大鼠,后者性情更為溫順些。因大鼠繁殖率較高,飼養(yǎng)成本較低,有足夠的數(shù)量進行研究和統(tǒng)計分析,又因其生命周期短,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強,可快速誘發(fā)疾病,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動物,尤其適用于測試各種藥劑緩解炎癥的功效。
但大鼠牙周病發(fā)病率遠低于人,且牙齒小,對操作和觀察有一定影響,同時因大鼠的牙齒能持續(xù)不斷的生長,只適合短時程的實驗研究。
造模方法
一

結扎線法
目前單純利用該法構建動物牙周炎模型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在各種牙周病的研究中均得到廣泛使用。
造模方法:
選取SD大鼠,大鼠用10%水合氯醛麻醉,麻醉劑量0.2mL/100g,然后用尖頭探針將第二磨牙的牙齦分離,用縫線在齦溝內(nèi)結扎,15d后進行組織學觀察,確定建模是否成功。
Tips:
結扎材料有尼龍線、細絲線、橡皮圈、正畸用鋼絲等,其中正畸不銹鋼絲結扎的效果最好,成功率更高。
在建模過程中要定期檢查結扎材料是否脫落,或根據(jù)需要進行更換。
此方法在結扎時可撥離牙頸處包裹的牙周組織,從而造成輕微的機械性損傷。
二

高糖黏性食料喂飼聯(lián)合其他方法
采用高糖低蛋白飼料飼養(yǎng)時,實驗動物會有牙周袋產(chǎn)生、牙槽骨吸收和炎性細胞浸潤等病理變化,但單獨使用此法建模效果一般,且耗時較長?,F(xiàn)階段,高糖黏性食料喂飼常與其他手段聯(lián)合使用,輔助誘導動物牙周炎的形成,或用于伴糖尿病牙周炎動物模型的研究,可更好地模擬臨床上相應患者的發(fā)病機制。
造模方法:
Wistar大鼠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
用牙科探針分離第一、二磨牙牙間間隙,采用直徑為0.2mm的正畸不銹鋼絲結扎大鼠雙側上頜第一磨牙牙頸部,用持針器夾持結扎絲從大鼠上頜雙側第一磨牙遠中腭側進入,環(huán)繞上頜第一磨牙一周后,在腭側偏近中處結扎固定,結扎絲末端保留3mm回彎置于齦下,防止結扎絲劃傷口腔內(nèi)軟組織,且不損傷牙齦的結合上皮。
術后嚴密觀察大鼠的狀態(tài),從實驗當天起喂食糖水,12小時后進食,每天高糖飲食喂養(yǎng)( 飲用水為10%葡萄糖水,飼料為10%葡萄糖水浸泡變軟的常規(guī)飼料。術后每周檢查牙周結扎情況,并觀察牙周組織的狀況。
三

注射脂多糖(liposaccharide, LPS)
造模方法:
選取Wistar大鼠,大鼠下頜第二磨牙牙齦內(nèi)單獨注射LPS 10μg/μl, 并于第3、7、10天分批處死動物,取下頜骨分別進行組織學和免疫細胞化學分析。?
模型驗證:
單獨注射LPS, 在第7天和第10天能夠引起典型的牙齦和牙周炎癥:滲出液明顯增多, 結合上皮根方遷移, 牙槽間隔的骨喪失, 破骨細胞活躍。在注射后的第10天, 下頜骨的兩側均可見到顯著的骨喪失趨勢。
總結
雖然牙周炎動物模型為牙周炎疾病提供了大量重要數(shù)據(jù),但其研究結果只能提供某種新型藥物安全性和潛在功效的初步信息,不能直接將這些結果等同于人類牙周炎的結果。另外,全身因素導致的個體差異很難解釋,一些口腔衛(wèi)生習慣差的群體并未表現(xiàn)出牙周炎癥,而某些口腔菌斑較少的人卻患上嚴重的牙周炎。真正能夠模擬人類牙周病自然發(fā)病機制、實用且重復性高的模型還亟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發(fā)。
來源:
[1]唐彩金,曾啟新,方梅飛,等. 消退素 D1 治療實驗性大鼠牙周炎的研究[J]. 口腔醫(yī)學研究, 2017,33(12):1270-1273.
[2]Nassar PO,Felipetti FA,Nassar CA,et al. Evaluation of effect of cyclosporine A on the bone tissue with induced periodontal disease to ligature in rats[J]. Transplant Proc,2013,45(2):778-78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