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讀書日:為什么哲學類書籍不適合青少年?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去年的這一天,我們從精神心理學角度為青少年、兒童們提供了幾點關于讀書的建議:
在這個充滿了視、音頻的數(shù)字時代,我們?yōu)楹芜€要提倡讀書?
青少年、兒童該讀什么書,不該讀什么書?
拿到一本值得讀的書,具體該怎么讀?
尤其是講到有什么書不適宜青少年、兒童閱讀時,我們認為在孩子成年以前,最好避開哲學類書籍。
可能有些父母相當疑惑:哲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對人類文明有積極意義,哲學教授、哲學家們普遍得到大眾尊敬,為什么這類書籍偏偏不適合青少年、兒童閱讀?
還有,如果孩子對哲學書籍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就是想讀;如果家長硬攔又怕傷害親子關系,這該怎么辦?
以下借著世界讀書日展開談一談“青少年與哲學書籍”的相關話題。
01、
為何大部分哲學書籍不適宜青少年、兒童閱讀,以上的文章鏈接里已經(jīng)講得比較清楚了。
哲學本身是個好東西。我們?nèi)粘I畹牡览砗鸵?guī)范中就蘊含了不少哲學思想,只不過表現(xiàn)形式更加“接地氣”。
可哲學書又是另一回事。現(xiàn)在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哲學書都不是面向青少年、兒童的。即使有的標榜是“青少年讀物”,但翻開一看,內(nèi)容還是晦澀難懂。別說孩子了,很多大人都讀不懂。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這些哲學書籍探討的命題比較宏大,當讀者具備較豐富的閱歷、較高的心理成熟度才能更深入、理性地理解。而且,很多哲學書籍、哲學學者的語言比較詩化,在外行人看來意思模糊,需要讀者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和思想去感悟。
也就是說,閱讀某些哲學思想和著作時,就好比“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缺乏系統(tǒng)性的指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總結。解讀得表淺還是深入,積極還是消極,這受到個人經(jīng)歷和三觀的重要影響。
另一方面,每一位哲學學者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其自身經(jīng)歷和所處時代的影響。換言之,歷史上那么多哲學學者,那么多哲學流派,到底哪些是真正理性的、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想,哪些更可能是哲學學者在某些特殊時空背景、特殊自身經(jīng)歷下的不理性產(chǎn)物?一般人難以辨別。
所以,如果我們要接觸哲學,最好有整體積極的心態(tài)基礎,有較好的獨立辨別能力,最好還有來自外界的科學指導。而這些,很多青少年、兒童是不具備的。
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會閱歷,往往無法深入思考哲學書上的思想與智慧,容易囫圇吞棗。就算讀懂了某些比較簡單的哲學道理,也可能因為缺乏類似的經(jīng)歷而缺乏感悟,得不到真正的收獲。
所以,從這角度看,絕大部分孩子其實是不愛看現(xiàn)在的哲學書籍的,他們會覺得枯燥、難懂、講大道理,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他們這種年齡,本來就更喜歡看生動有趣的故事書、歷史科普和自然百科書等。
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還在上高中、初中的孩子居然喜歡看哲學書,終日抱著某哲學著作埋頭苦讀,要高度警惕了!這可能是孩子確實思想比較早熟,已經(jīng)開始思考人生價值和人生目標。他們可能有比較崇高、高尚的精神追求,希望在哲學書籍中找到引領自己前進的思想,并覺得身邊的同齡人思想幼稚、淺薄。
也有可能是孩子長期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長期困頓、迷茫。他們大部分時間感到痛苦、壓抑,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快樂,便開始思考活著到底有何意義。當接觸到一些探討生命意義的哲學書籍時,便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上述第一種孩子本來是積極、向上的,但他們亟需來自外界的科學引導,找到實現(xiàn)精神追求的現(xiàn)實途徑。否則空有滿腔熱情和夢想,但缺乏實現(xiàn)途徑,同時又缺乏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或朋友的話,就很容易屢屢受挫,可能逐漸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出現(xiàn)精神心理問題。
而第二種孩子更加危險。他們因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比較敏感、多疑,容易從負面角度去理解哲學書中的思想;甚至可能會有選擇性地故意拋棄比較積極、理性的哲學思想,一味只看相對負面的哲學內(nèi)容,更加失去獨立辨別能力,進入惡性循環(huán)。
當他們長期處于這種負性情緒驅(qū)動下的單向思維模式,并且思考“人生的意義”時,很容易得出極其消極的結論: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既然人生沒有意義,那學習、或者奮斗就更加沒有意義了。
其實這部分孩子本來就有一定的精神心理問題了。閱讀哲學書籍和關于“人生意義”的思考時,又往往會加重他們的精神心理問題,極大地增高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甚至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前段時間,廣州一名育兒博主的兒子罹患抑郁癥自殺身亡,他可能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雖然哲學有其積極意義,一些優(yōu)質(zhì)的哲學思想能夠幫助人們收獲樂觀、超脫、有智慧的生活態(tài)度。但基于18歲之前青少年、兒童的特殊階段,再結合目前絕大部分哲學書籍的內(nèi)容來看,讓他們?nèi)ソ佑|哲學書籍很可能是弊大于利的。再說了,絕大部分孩子不一定愛看。
父母們千萬不要拔苗助長,買回哲學書慫恿孩子看,甚至孩子不愛看就批評、指責。并不是說青少年、兒童的成長完全不需要學哲學道理,但在他們這個成長階段,更多地需要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去積極影響、去引導,或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形式去獲得積極體驗,而不是通過閱讀哲學書籍。
如果一定要讀,最好也等到上大學之后開始接觸;并且在心身健康、無明顯的精神心理問題的前提下去讀。
02、
那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在看哲學書籍了,對哲學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表達將來想從事與哲學相關的事業(yè),這時該如何引導?
首先,父母應該同時做兩件事,第一件是盡快學習比較優(yōu)質(zhì)的哲學基礎知識,跟上孩子的步伐。在此基礎上,父母要從積極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意義,心里有答案。
只有有一定知識儲備了,有思想感悟了,父母后續(xù)才有能力與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對其作出引導。
第二件事,父母要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初步判定孩子是否有較嚴重的、明顯的精神心理問題。如果有,及時帶孩子接受專業(yè)的治療是重中之重,
如果沒有,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而要防患于未然,尋找適當?shù)臅r機與孩子探討閱讀哲學書籍對他們產(chǎn)生的影響。該具體如何溝通和引導?
首先,父母肯定不能盲目打壓,破壞親子關系。在剛發(fā)現(xiàn)時,父母甚至可以先給予孩子認可,“你喜歡看這一類書,說明你不是個只懂吃喝玩樂的、膚淺的人,你有自己的思想!”
接著,溝通的主要話題可考慮圍繞以下幾點:
第一,如果處于學習壓力較大的階段,閱讀、研讀哲學書籍會不會影響學習狀態(tài)和效率?
比如高二、高三階段,其學業(yè)壓力極大,如果花費太多時間、精力鉆研哲學書籍,很可能影響成績。而如果因為功課緊,閱讀哲學書籍時囫圇吞棗,就很容易得出比較片面的理解。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第二,如果孩子一定要看,正如上面所說的,家長也必須對哲學思想了解,尤其是了解孩子喜歡看的、正在看的書籍;并與孩子一起積極探討。
一方面,這可讓孩子覺得父母重視自己的興趣愛好,拉近親子關系。另一方面,只有父母也看了、也去了解了,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不然如果家長只對孩子說:“這種書不好!這種書不能看!”那當孩子反問:“具體哪里不好,你說說!”家長被問得啞口無言。就算搬出我上述那一套分析,也未必能令孩子信服。
所以,如果家長無法阻止孩子,那就“加入”??此麄儛劭吹恼軐W書籍,尋找這些書里面可能存在的消極觀念。并不時和孩子互相分享閱后感,通過孩子分享的感受里判斷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對其一些消極的、片面的理解予以積極引導。當然,引導時要講究技巧,而不是一味否定和說教。
除了閱讀孩子愛看的哲學書籍外,父母還可以積極學習更加優(yōu)質(zhì)的、對人生有積極指導意義的哲學思想。在此向大家推薦國內(nèi)哲學家周國平,目前一些主流的音頻視頻分享平臺有相關的課程。
周國平的哲學課程通俗易懂,有比較系統(tǒng)的、集百家所長的哲學思想介紹,也有他本人的哲學思考。不但能令人較快地掌握哲學基礎知識,也有利于我們形成更加積極、成熟的人生觀。
額外的學習是為了讓父母有更加深厚的沉淀和知識,達到更高的層次去指導孩子,解答他們的困惑。
父母應通過良好的互動和分享讓孩子意識到,人生的意義應該是具體化的,有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路徑的;人生的意義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都可以不同。
人生的意義也往往是動態(tài)變化的,在不同人生階段,我們對人生意義的考慮會有所不同。對一開始找到的人生意義“從一而終”的人并不多,也不見得就是好事。
當然,以上的大前提是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有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否則,孩子會從負面角度理解家長的舉動,“我看什么書他們就看什么,是不是又想了解我的隱私!是不是想暗度陳倉,想給我洗腦!”
第三,如果孩子愿意接受,家長應盡量避免孩子一開始就讀西方古典哲學的書籍,最好選擇通俗易懂的、至少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沒有明顯沖突的現(xiàn)代哲學書籍。
這里并非說西方古典哲學不好,而是中西文化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會增大學習難度,也會增加學習時形成歪曲理解的風險。輕則令孩子一知半解,重則帶來價值觀的沖擊,形成心理創(chuàng)傷。
03、
如果孩子已出現(xiàn)明顯的精神心理癥狀,甚至已經(jīng)確診抑郁癥、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但他們?nèi)蚤喿x哲學書籍,父母一定要盡快行動,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這些孩子往往已經(jīng)處于嚴重的、負性情緒驅(qū)動下的單向思維模式,如果一再從負面角度理解書中的思想,這會加速病情發(fā)展,令他們出現(xiàn)強烈的自殺傾向!
父母應及時采用“共情、傾聽、積極引導”溝通三部曲,先理解、傾聽孩子閱讀哲學書籍背后的原因,然后再理性、平和地溝通,引導他們加強自我覺察,他們目前產(chǎn)生的人生觀可能是不理性,最好先暫緩;在疾病康復之后,再決定要不要閱讀哲學書籍,以及如何選擇。
父母還必須及時帶孩子接受規(guī)范的治療,并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改善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從而緩和孩子情緒和認知的惡性循環(huán)。
若通過這些方式,孩子的病情得到極大緩解,這時他們想閱讀以往那些哲學書籍的念頭可能會減弱。父母再抓住機會,引導孩子從積極角度去理解人生的意義。
當然,如果孩子一再堅持要讀,那父母不要繼續(xù)阻撓,否則也有可能惡化親子關系,加重病情。此時,父母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陪護,慎防悲劇發(fā)生,并加強、加快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的力度和速度。
另外,至于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這并沒有標準答案,父母也不能單純在哲學書中尋找答案,對著孩子照本宣科。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每一位哲學家的人生觀都是基于所處時代的世界觀所形成的。可時代在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世界的理解也會產(chǎn)生變化。很多古典的、經(jīng)典的哲學思想放在當今社會,可能是不合時宜的,甚至是“心靈毒湯”。
所以,父母要有一定的獨立判斷能力,不要直接從某個哲學家、某些書籍中照抄人生的意義,這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而要結合當下時代的背景和發(fā)展趨勢,自身的閱歷和感悟,得出對我們自己和孩子都有積極指導意義的答案。
同時,當具體到人生規(guī)劃和目標時,父母自己的人生意義,并不代表一定也是孩子的人生意義。
父母在引導孩子時也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如果孩子是心身健康的,三觀是積極的,目標是符合社會趨勢的,父母不妨鼓勵他們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持續(xù)努力、付出,收獲真正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