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里的吃喝29:市井少年的幽暗人生

這是一個平凡的市井少年。
他姓喬,父親是個老兵。他在鄆州出生,所以取名為鄆哥。雖然只有十五六歲的年紀(jì),但鄆哥已經(jīng)開始混在市井謀生養(yǎng)家了。這么小的孩子,又沒有背景錢財,每天就只能在縣里的大小酒店前賣點水果換錢,過最底層的百姓生活。
正月十三這一天,他挎著一籃子雪梨叫賣,無奈生意不怎么好,半天都沒賣出多少。賣水果最重要的就是新鮮,眼看賣不出去,他心里很著急,便到處尋找老顧客西門慶——這位西門大官人錢多人好,經(jīng)常照顧他的生意。
可找來找去找不到,這時有個好事的對他說,你去紫石街上的王婆茶坊吧。西門慶如今勾搭上了賣炊餅的武大老婆,每日都在那里相會。
鄆哥一聽很高興,謝了那人便奔紫石街來。少年不知成人的齷齪,哪里想到那人就是想要看笑話的呢。
王婆正坐在茶坊門口,為西門大官人守門。無論鄆哥好說歹說,就不讓他進去。鄆哥很生氣,對王婆說,干娘啊,我是明白道理的。有便宜您也不能獨占了,多少分我一點湯水就行!你要是不肯,我就去告訴賣炊餅的哥哥!

這最后一句,正中王婆的忌諱,她當(dāng)即大怒,不僅打了幾下鄆哥,又將他的雪梨籃子扔了出去——一個個鮮嫩水靈的雪梨被摔得四分五裂,滿街亂滾。這雪梨是鄆哥和父親的衣食生活,他心疼極了,眼淚立刻就流了下來。
他一邊哭一邊罵,一邊又去揀雪梨,恨王婆到了極點,決定報復(fù)。
鄆哥找到武大,三言兩語便諷刺他是烏龜,說他媳婦出軌。武大問他那人是誰,自己送他10個炊餅。鄆哥不要炊餅,要武大請他吃飯喝酒,先占點便宜再說。
鄆哥吃飽喝足后,告訴他這一番經(jīng)過,然后表示自己愿意幫他捉奸。便如王婆唆使西門慶一樣,小小的鄆哥也成為了武大的軍師,他認真為武大策劃了捉奸計劃。武大深以為然,一口答應(yīng)。鄆哥得到了數(shù)貫錢和幾個炊餅,高興離去:今天總算是沒有虧本。
第二天,一切按計劃行動的武大固然當(dāng)場捉奸成功,卻也被西門慶踢了一腳,吐血倒地。鄆哥在旁邊眼看不好,轉(zhuǎn)身飛快地跑開了。
一連幾天,武大都沒有出門賣炊餅。再后來鄆哥便聽聞武大死了,他雖然心生疑惑,卻也不敢多言,照舊在酒店前賣他的水果。一個多月后,當(dāng)他看到武松與何九叔聯(lián)袂來到他家門口時,立刻就明白了緣由。

面對威風(fēng)凜凜的打虎英雄,鄆哥不再如跟武大那樣繞彎子,他主動說,我陪你們吃官司沒問題,但我老爹無人贍養(yǎng),這可真讓人為難……
武松二話沒說,當(dāng)即給了他五兩銀子,鄆哥心里迅速盤算了一下,這個價錢值了,當(dāng)即跟著他們來到飯店。武松又承諾等到事情辦完,還會再給你十四五兩銀子。鄆哥對武松講了一遍事情經(jīng)過,并表示愿意去官府幫忙作證。
此后鄆哥便沒有回家,他和何九叔一起,被武松留在了自己在縣衙的宿舍。因為縣官受了西門慶賄賂,武松自行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鄆哥與何九叔、眾鄰居作為證人又去了東平府,直到官司審?fù)?,才回到家。離開陽谷縣前,武松又給了鄆哥十二三兩銀子——比之前他說的十四五兩銀子少了二兩。
他策劃的捉奸行動失敗了,這個案子中的武大、西門慶、潘金蓮和王婆全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鄆哥卻毫發(fā)無損,最終還得到了十七八兩銀子的意外收入——夠他和父親一年的生活了。
這是一個從小混社會的少年,沾染了濃厚的市井習(xí)氣。在他心中,并沒有什么是非善惡,趨利避害、賺錢謀生就是他的目標(biāo)和信仰:他鼓動并策劃武大去捉奸,是因為受了王婆的氣;武大被西門慶踢倒在地,他比誰跑得都快;武松給他銀子,他便答應(yīng)為之作證;想來如果西門慶肯花錢收買他,他也一定會翻供的……這是一個市井少年的幽暗人生,這是真實而又殘酷的人性。

鄆哥固然有點世故勢利,但也還是誠實的。無論面對武大還是武松,也都并沒有隱瞞自己去找西門慶的緣由,沒有將自己打扮成路見不平的模樣。要吃要喝要錢也很直接,沒有絲毫忸怩。
雖然在武大一案中鄆哥有著重要作用,但放眼水滸長卷,他實在只是個邊緣小人物。可不知為何,作者卻對他特別偏愛。僅詳細敘述了他的出身姓名,甚至他名字的來歷,都清楚交代,還給他上了兩個回目,“鄆哥不忿鬧茶肆”和“鄆哥大鬧授官廳”,第一個回目還算貼切,而在第二個回目中,他只是作為證人跟著武松來到授官廳,敘述了經(jīng)過而已,別說“大鬧”,根本連大聲講話都沒有一句。是作者詞窮了,還是太喜歡他了?
無論如何,他還是沒有再出場。此后歲月,他大概繼續(xù)混跡于市井中,在陽谷縣的大街小巷叫賣他的新鮮蔬果,順便還會眉飛色舞地對人講述他見證的一場曖昧情事,一段英雄傳奇。
只是,聽眾誰會注意到,那滿街滾落的雪梨,少年委屈傷心的眼淚,才是這個案子的導(dǎo)火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