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戲微視頻】“一所富連成,半部京劇史” 看“第一科班”風云史
【說戲微視頻】“一所富連成,半部京劇史” 看“第一科班”風云史
https://mp.weixin.qq.com/s/GhXOnzoMHxZforbI5rmDiw
國家公共文化云??


“一所富連成,半部京劇史”
“富連成”
京劇教育史上規(guī)模最大
歷史最長、培養(yǎng)人才最多
傳承劇目最廣的一個京劇科班
富連成社

在20世紀初的北京城,有一家專業(yè)培養(yǎng)京劇演員的劇社,名為“富連成社”。在梨園行中,在諸多老京劇觀眾心中,這個名字可是響當當的。富連成社雖然只存在了四十多年,但是在京劇最鼎盛的那幾十年里,著實書寫了一段“第一戲班”的傳奇。從蕭長華、侯喜瑞到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均與之有著極深的淵源。
這所劇社從清末到民國的44年時間里,培養(yǎng)了喜、連、富、盛、世、元、韻、慶8科學生近800人。其中雷喜福、侯喜瑞、馬連良、于連泉(筱翠花)、馬富祿、譚富英、裘盛戎、葉盛蘭、蕭盛萱、孫盛武、袁世海、李世芳、毛世來、江世玉、艾世菊、譚元壽、茹元俊、冀韻蘭、夏韻龍、葉慶先等均為京劇名家。梅蘭芳、周信芳等為京劇開宗立派的“大師級”藝術家童年時也曾在這里“搭班學藝”。

發(fā)展歷程
1904年,“富連成”正式成立,初名“喜連升”,后改“喜連成”。牛子厚為班主,葉春善任社長。
1912年夏,因業(yè)務不振,牛子厚倒讓給沈姓接辦,改名“富連成”。沈仁山、沈秀水先后任班主,仍由葉春善掌理。后沈秀水因為破產,虧損累累,無奈退出。
1935年葉春善去世,由其長子葉龍章繼任社長。至1948年,“富連成”無力延續(xù)下去,第八科慶字輩學生剛剛入科,即告停辦。
科班教學
傳于我輩門人,諸生須當敬聽:
自古人生于世,須有一技之能。
我輩既務斯業(yè),便當專心用功。
……
“富連成"招收學生沒有定期,只收男生,隨到隨考,入學年齡為6至11歲,坐科年限一般為7年。
訓練方法為口傳心授,從形體基本功開始,然后按學生氣質、性情、嗓音、扮相、體態(tài)等不同條件,劃歸不同行當,文武兼學,要求極嚴。
“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后受罪。”在科班里學戲的小學員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挨打罰跪更是家常便飯。在此漫長的七年學藝中,學不會要打,練功不到家要打,小伙伴犯錯也要陪著“打通堂”……以至于,許多藝人都把學戲稱為“打戲”。

雖然科班生活艱苦,但“富連成”的傳奇,可不是靠打出來的。它有著強大的師資力量,所有被聘請來的老師都是公認的出類拔萃戲曲演員,有的先生只要有一出戲技壓群芳,“富連成”就會誠誠懇懇地把他請來,以此來保證其學生所學的每一出戲都是當時的頂級之作。

“堅持因材施教,量才教藝”是“富連成”科班一貫的堅定的教學方針之一。葉龍章先生在其《喜(富)連成科班史末》中寫道:”科班一貫量才教藝,從無遠近親疏之分,從不埋沒人才,更不越軌提拔?!闭驗檫@一方針,“富連成”不但成功地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后來享有盛譽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教育家,還包括了眾多的京劇研究家、管理家,以及器樂伴奏、舞臺美術等多方面的人才。

“富連成”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史,飽含了京劇人篳路藍縷、藝學傳承的滄桑歷程。
它為中國京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藝術人才,保留、整理、創(chuàng)作、排演了大量優(yōu)秀劇目,為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教育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可說是碩果累累、成績斐然、影響深遠,為百年來中國京劇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為中國戲曲藝術教育的振興作出了承前啟后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