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它算電影院獨苗,珍惜啊

一直以來,提起國產青春片,就是“傷痕”和“疼痛”。
不是打架、墮胎、撕逼就是生無可戀。
還要配上流行歌曲加慢動作回放。
青春片就只能這樣嗎?
最近這部“三不”電影,可能會是國產青春片的一股清流——
《快把我哥帶走》

改編自漫畫家幽·靈姐妹的同名熱門國漫,由《聽說》的導演鄭芬芬執(zhí)導。
說實話,一開始聽到是漫改又是青春題材,Sir其實不太感冒。
畢竟《致青春》以后扎堆的青春片,基本換湯不換藥,漫改更是雷區(qū)。
直到看到海報。
我們看過的國產青春片海報大多長這樣。

《左耳》《原來你還在這里》《同桌的你》《匆匆那年》
那叫一個擺拍啊。
這種擺拍感就跟電影給你的故事一樣,像櫥窗里展示的樣品青春。
但《快把我哥帶走》的海報,卻有種實拍兄妹追逐的生活氣息,似乎想告訴你,這次要來點不一樣的。
確實,《快把我哥帶走》選擇的,是相當少見的題材——
不是愛情+走秀。
而是兄妹+奇幻。
故事講述妹妹時秒(張子楓 飾)每天面對哥哥時分(彭昱暢 飾)無止境的捉弄,一怒之下,在生日那天許愿讓哥哥消失。

但沒想到,哥哥真的被帶走了……自家哥哥變成了閨蜜的哥哥。
雖然時秒得以享受父母專屬她一人的關愛和福利,但漸漸她才發(fā)現(xiàn),哥哥捉弄她背后的秘密……
避開了愛情題材,就輕松營造了新鮮感。
這種驚喜總的來說,可以用“三不”形容(當然不是不打架不撕逼不墮胎那么簡單)。
不疼痛、不完美、不矯情。
以往為了表現(xiàn)青春,是這樣的。
黑板和廣播是用來告白的,圖書館是用來大吼大叫談戀愛的。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成長的痛,是為了報復劈腿男友,不打麻藥墮胎的自殘。

《匆匆那年》
好像不殘酷、不搞大事情,就不叫青春。
但《快把我哥帶走》的驚喜在于,青春并不痛,青春就是生活的一種。
青春的生活氣,全藏在其貌不揚的細節(jié)里。
為了不遲到,擠車被擠到變形;為了買零食,隔著學校欄桿胳膊伸老長;校服褲腳非要一邊卷起來才顯得走路有風……


這些有點窮兮兮傻兮兮的細節(jié)里,反而做到了有你,有我。

買零食、擠車、卷褲腳
更多人的學生時代不就這樣,兩點一線,小中作樂,過得苦逼又二逼的小日子。
這樣的生活氣,也體現(xiàn)在時分和時秒兄妹倆的相處上。
做好的飯,就不給你吃;愛吃的烤腸,就要搶你;零用錢,就是要偷你……
全都是拿不上臺面的雞毛小事。

妹妹生日那天,哥哥騙她說喜歡的對象要請她吃雪糕,讓她在雪糕店空等了半天。
跟妹妹玩捉迷藏,哥哥自己卻躲進屋里打游戲,把妹妹丟在巷子里。
欺負妹妹的方式有千萬種,最真實的是捉弄后那個犯賤的小表情。

對比下人家真·兄妹。
一起朝腦門砸雞蛋,卻給妹妹生雞蛋自己用熟雞蛋。

哈哈哈,賤笑的表情還真一毛一樣。
當滿屏的狗血被這種接地氣的日常氛圍取代后,《快把我哥帶走》又有了第二重驚喜——不完美。
別看兄妹倆互懟日常如此歡樂,但其實兩人的家庭并不幸福。

媽媽有成功的事業(yè),爸爸卻是個下班就酗酒的出租車司機,兩人正在鬧離婚。
這段家庭背景直接將電影從逗比的2.5次元畫風,轉向了現(xiàn)實。
Sir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哥哥和爸爸的一段戲。

喝大了的爸爸攤倒在人行天橋上,路過的鄰居見怪不怪,還對路過的哥哥說:
“早點帶你爸回家?!?/p>
但哥哥沒朝窩囊老爸發(fā)火,反而點了根煙,放到爸爸嘴邊,然后靜靜地蹲在旁邊等著。
不知等了多久,爸爸咳嗽著醒來,哥哥才背起爸爸回家。
你看他熟練的動作就知道,這樣的事不止發(fā)生過一次了。哥哥一直以來都這么做,一直習以為常。
這一幕沒有一句臺詞。
只有配樂,和哥哥扮演者彭昱暢詮釋出的無奈卻又不得不接受的表情變化。
這短短幾分鐘,精準拍出了貫穿整部電影的家庭情感牽絆。
同樣,面對曾經如此討人厭的哥哥,就算他已變成了別人的哥哥,在遇到危險時,妹妹還是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

在“如愿以償”失去哥哥后,妹妹一開始很享受獨生子女生活——
對著吃不完的雪糕興高采烈,對著滿滿的冰箱高呼太爽。

但事實上她真這么高興嗎?
再看一個細節(jié)——
有哥的時候,妹妹每晚睡前都會喊:
“哥哥關燈!”
但就在丟掉哥哥的那天晚上,她又習慣性地躺上床,大喊一聲……
偌大的房間,只有她的回聲。

當她看著只有一個人的成長照片,看著鞋柜里缺失的男生鞋,看著墻上身高線消失的痕跡,才發(fā)現(xiàn)弄丟的其實不是一個哥哥,而是相濡以沫的習慣。
鄭芬芬導演在知乎上如此形容這種感覺:
“愛,到了親人身上,就變得恨鐵不成鋼,但你真成了廢鐵,我也還是把你拎回家?!?br/>
再不完美,也是無法舍棄的家人。
他被我弄丟了

《快把我哥帶走》也并不滿足于描摹這種孩子的情感牽絆,再往后,它的主題又變深了——
媽媽每次回家的時間都很短,妹妹抱著媽媽告哥哥的狀,媽媽卻騙她說又要出差。
之后,媽媽再沒回來。
沒了哥哥,是自己造成的,她只能裝不知道。
爸爸媽媽要分開了,不是她造成的,她也只能裝不知道。
在Sir看來,《快把我哥帶走》最大的驚喜就在于,表面上說嘻嘻哈哈的校園青春,實際卻觸及了成人的冷酷世界。

離婚是兩個人的選擇,固然應該尊重。
但離婚后呢,是繼續(xù)給孩子維持完美假象,還是對孩子坦誠?
根據(j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在中小學生票選的“父母讓你最不滿的行為”中,“說話言不符實”占43.6%,排行第一。
很多父母只是單純地想著“為你好”,卻永遠學不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
“為你好”造成的傷害,往往更深。
我以為我可以保護她
卻沒想到,可能給她帶來了更大的傷害

說了那么多,《快把我哥帶走》也并非沒缺點。
它確實給不了你彭于晏吳亦凡或倪妮周冬雨的一線顏值。
略顯尷尬的特效和動作戲,以及部分明顯的植入廣告也會偶爾讓你出戲。
但相比多年換湯不換藥的青春片。
相比只滿足于編織腳不著地的故事就圈錢的青春片。
《快把我哥帶走》,確實是國產片需要的清流。
青春片里,愛情這個類型是最占便宜的。
就好像我們成長的過程里,也總是自私地把愛情擺第一。
學習、工作、外鄉(xiāng)生活,更讓親情日漸遠離。
而《快把我哥帶走》,給了我們一次回味和反思親情的機會。
這個夏天的尾巴,這張親情的返程票。
你要不要抓住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庫布里沒有克
原文轉自于「Sir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