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圖館】淺談StG44突擊步槍(一)

本期作者:長淮指揮使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shù)臍v史學(xué)術(shù)研究,僅供參考
Sturmgewehr44型突擊步槍,簡稱StG44突擊步槍,是世界上首批大規(guī)模使用中間型威力槍彈且大規(guī)模裝備的突擊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
?從“短彈”說起
在二戰(zhàn)中,德國士兵廣泛裝備的栓動式步槍——98k步槍,采用的是7.92×57mm毛瑟步槍彈。這種傳統(tǒng)的非自動步槍和其使用的步槍彈,威力精度和射程足夠。但缺點是射速慢,火力較弱。而射速較快的沖鋒槍(如MP40)雖然在近距離內(nèi)火力十分兇殘,但其使用的是9×19mm手槍彈,又使它存在著射程較近,精度差的缺點。
為解決這些問題,德國槍械設(shè)計師胡戈·施邁瑟提出,設(shè)計一種使用短藥筒中間威力步槍彈的新式槍械。其實這方面的研究早已有人嘗鮮:法國在一戰(zhàn)中就研制過8×32mmSR利貝羅勒彈藥;美國二戰(zhàn)前,研制過7.62×33mm點三〇卡賓槍彈;德國也在1934年進行過減裝藥的短藥筒彈藥的研究。順帶一提,蘇聯(lián)在1943年也研制過M1943式7.62×39mm彈,而大名鼎鼎的SKS半自動步槍和AK47突擊步槍正是此彈的用戶。?

就這樣,一款在火力與精度上權(quán)衡妥協(xié)的新型彈藥:7.93×33mm的“短彈”(Kurzpatrone)誕生了。這種新型彈藥與傳統(tǒng)毛瑟步槍彈相比,長度只有其近三分之二。雖說這種新型彈藥的初速和射程都不如傳統(tǒng)步槍和輕機槍的彈藥。但是400米左右的射程上,使用這種彈藥連發(fā)射擊時較容易控制,精度也不是太差。對于在戰(zhàn)場上寧可沒吃喝,不能沒彈藥的士兵來說,其較輕的重量更便于攜帶更多的彈藥。

生產(chǎn)要 “巧立名目”
新型槍彈研制成功后,德國陸軍兵器局分別要求黑內(nèi)爾公司和沃爾特公司研發(fā)了基于這款彈藥的新式槍械——(Maschinenkarabiner)MKb42(H)和MKb42(W)步槍。經(jīng)過測試,MKb42(H)性能更加出色。
當兵器局屁顛兒的將列裝MKb42(H)的方案遞交給希特勒時,希特勒卻十分不買賬。按照希特勒的看法,在戰(zhàn)爭中再搞一整套全新的彈藥系統(tǒng)是十分困難的,而且StG44無法使用原有大量庫存的毛瑟步槍彈,況且戰(zhàn)斗中這種連發(fā)武器的彈藥消耗量也會十分巨大,這一切無疑會給后勤系統(tǒng)增加巨大的額外負擔,對于已經(jīng)陷入拉鋸苦戰(zhàn)的德軍來說,這根本就是無法接受的。

無奈之下,不甘心的高級軍官們和德國陸軍兵器局只得想出另一個辦法-——“巧立名目”,把StG44改名沖鋒槍的名字,Maschinenpistole43,即MP43。
果然,毫不知情的希特勒老鬼子批準了這種“沖鋒槍”的生產(chǎn),“巧立名目”的StG44得以批量制造。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中,這種新式步槍深受各級官兵的喜愛。之后對MP43又進行了改進,定名為MP44。
?
希特勒:“真香警告”
基層官兵的認可,使得身為納粹帝國元首的希特勒對這種“沖鋒槍”的印象大為改觀。于是乎,在發(fā)出“真香!”的聲音后【迫真】,親自將MP44命名為“暴風雨”(Sturmgewehr)(“Sturm”的本意為“暴風雨”也可以引申為“沖擊、突擊”等含義。)

StG44突擊步槍的出現(xiàn),達到了減輕步兵負載、增加彈藥攜行量;加強步兵班火力;取代手槍、步槍、機槍讓步兵武器通用化、標準化以減少后勤壓力等目的。到1944年至1945年,許多德軍步兵連都配置了一個全員裝備StG44的突擊排。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