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一次“割地”:朱棣鑄成大錯,危及大明江山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大概都聽會這么一句話,“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仔細考察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說“割地”這件事就充滿了爭議。明朝初年,其實就行了一次“割地”,而且是明成祖做出的決策,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話說永樂元年,剛剛坐上皇位不久的朱棣,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大寧都司的全稱是大寧都指揮使司,是洪武二十年時朱元璋設立的,管轄范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地區(qū)、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一帶。大寧都司的治所是大寧衛(wèi),也就是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可是朱棣即位后,卻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放棄了原來的管轄地區(qū),那么朱棣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明朝中期,曾擔任過遼東巡撫、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馬文升是這么認為的,“大寧都司掣于直隸保定府,所屬營州等十數(shù)衛(wèi)亦掣于畿內(nèi)。寧王亦遷于江西布政司。卻將其地分與朵顏等三衛(wèi)達子居住,除官降印,為我藩籬。”
也就是說當年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挾持了鎮(zhèn)守大寧的寧王朱權及其部眾,事后將寧王遷到江西,然后將他的領地分給了朵顏三衛(wèi)居住。那么朱棣為什么要土地割讓給朵顏三衛(wèi)呢?原來朵顏三衛(wèi)都是驍勇善戰(zhàn)的騎兵,他們在“靖難之役”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朱棣“割地”是為了酬謝他們。

明朝人鄭曉也是這么認為的,他寫道“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wèi)。”無獨有偶,王世貞也持這種觀點,“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zhàn),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wèi)為外邊,使寧王鎮(zhèn)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nèi)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p>
鄭曉、王世貞都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史學家,同時也是朝廷重臣,官拜尚書,能夠接觸到了官方檔案,所以他們的觀點并非空穴來風??墒且灿幸恍┤颂岢龇醋h,特別是到了近現(xiàn)代,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即大寧是明成祖朱棣主動放棄的,不是割讓給朵顏三衛(wèi)的。

其實無論是割地,還是主動放棄,朱棣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大寧北控遼河,東控大凌河,西與宣府相連,南接長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朱元璋驅(qū)逐北元后,就開始對大寧進行建設,并于洪武二十年設置大寧衛(wèi),與宣府、大同等地構成一道防線,同時他將自己的兒子寧王朱權封到此地。
寧王朱權文武兼?zhèn)?,“?shù)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他手下?lián)碛忻鞒罹J的邊防部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wèi)騎兵皆驍勇善戰(zhàn)”??墒侵扉榱讼魅踔鞕嗟膶嵙?,將其封到南昌,同時放棄了大寧衛(wèi),這導致明朝北部出現(xiàn)真空地帶。朱棣驍勇善戰(zhàn),自然不懼這些,但他的后代根本無法應對,從而引發(fā)明朝嚴重的邊患。
參考資料:1.《明經(jīng)世文編》;2.《皇明四夷考》;3.《明史》;4.《弇州四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