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中譯) 愛默生
大自然除了提供人類衣食所需之外,還滿足了一種更高尚的追求——那就是滿足了人們的愛美之心。
古希臘人把“宇宙”稱為“科士謨土”,即美麗之意。萬物之本性無比奇妙,或者可以說,人類獨具適應(yīng)性的潛能,能夠構(gòu)形筑影。因而,大自然所有的基本形態(tài),藍(lán)天,山巒,樹木,鳥獸,等等,都能使我們驚喜;這種驚喜并不依賴外物,也不因其有任何實用目的,只是就萬物的線條、色彩、運動與組合看起來都讓人爽心怡性。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由于我們的眼睛自身。眼睛,是世界上最好的畫家。眼睛的結(jié)構(gòu)與光學(xué)的法則互動,產(chǎn)生出所謂的“透視 ”,因此任何一組物體,不管它是何種東西,在我們看來都覺得色彩清晰,明暗層次鮮明,井然有序,整體就似乎是一個球;個別的物體或許形態(tài)拙劣,了無生趣,但一經(jīng)組合,就變得對稱而完滿了。故構(gòu)圖的巧妙,非人的眼睛莫屬;而要想把色彩鋪設(shè)得美妙,則要依賴光線。再丑惡的東西,強光之下,也會產(chǎn)生美。光線不但激活了感官,而且光線好似空間和時間,有著能把一切都覆蓋的性質(zhì),所以任何東西只要在光明下都是賞心悅目的。即使死一尸也有它自己的美。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在“美”的籠罩之下,幾乎所有的個體都這么美好。如橡實、葡萄、松果、麥穗、雞蛋、形形色色的翅膀以及種類繁多的鳥,如獅爪、蛇、蝴蝶、貝殼、火焰、云朵、蓓蕾、綠葉和如棕櫚樹似的許多樹的樹干,我們不斷地描摹它們,把它們作為“美”的模范。
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可將自然之美,分三方面剖析:
一
倘能抱著單純的心態(tài)去感知自然形態(tài)也是一種快樂。自然形態(tài)和活動的效用,于人生是必不可缺的。就最基本的作用來說,似乎局限于實用和審美兩者之間。俗世紛擾牽絆了人的身心,一旦回到大自然中,自然的醫(yī)療妙用就得以發(fā)揮,讓人們恢復(fù)身心健康。走出熙熙攘攘鬧市的商人和律師,抬頭看見藍(lán)天和樹木,就會重新感受到人性的本質(zhì)。在大自然恒久的天籟中,他領(lǐng)悟到自我真實的一面。如果遙護眼睛的健康,我們的視野一定要寬闊。只要可以看得久遠(yuǎn),我們就永遠(yuǎn)不會倦怠。
但是即使在我們并不覺得勞累的時候,大自然也滿足于它的賞心悅目;我們之所以喜歡自然,和我們身體所受的恩惠沒有一絲關(guān)系。我常常在屋對面的山頂上眺望晨景,從清晨到日落,心潮澎湃,感受著天使能感受的柔光。纖細(xì)的云朵暢游在絳色霞光里,就像魚兒遨游在深海中。我從地面望去,仿佛從海灘上凝視著靜謐的大海。海天瞬息萬變,我似乎分享著它急速的變幻;這活潑的氤氳侵襲了我的身體,我覺得生命在蔓延,與晨風(fēng)合為一體。大自然只需來些簡單的變幻,就能讓我們變得超凡脫俗!給我健康與天光,我將鍛造帝王們奢華的浮世繪。絢爛清晨,是我的亞述帝國;夕陽西落,皓月東升,是我的帕福斯和無法想象的超凡景致;泛泛午日,將是我感覺和思維的英格蘭;深深黑夜成為我玄妙哲理和夢想的德意志。
昨天傍晚,我又欣賞了一回日落美景。一月的落日真是美妙醉人,景色依舊,只是下午時人顯得不是那么明朗。西云漫卷,幻化成色澤不斷變幻的粉色薄片,說不出的柔軟;空氣中也蘊涵了這么多的活力和甜蜜,閉門不出簡直是一種折磨。大自然將要說什么呢?磨坊后面的峽谷里,那鮮活的靜謐,就連荷馬和莎翁都無法用言辭形容——這難道沒有一絲意味嗎?霞光里,禿樹映著淡蘭的底景,如燃燒的尖塔,熠熠閃著光;枯萎的花,凋零的莖,霜嵌的殘株,合成一曲無聲的樂章。
久居城市的人,總以為鄉(xiāng)間只有半年的時間值得欣賞。而我卻獨獨喜愛冬日,正如涼爽的夏季打動我們一樣,冬季也自有它動人之處。對有心人來說,一年的每一時刻都有自己的美,即使在鄉(xiāng)間原野,景色時時變化,每小時所看到的都是空前絕后的好景致。天空變幻無窮,映呈著下界的盛衰枯榮。四周田地里的莊稼,每周煥然一新。牧場上,大路旁,植物演替,彷佛是大自然設(shè)置的無言的時鐘,倘若觀察者目光敏銳,還可以看出一天的朝夕變化。正如植物嚴(yán)守著時令,鳥和昆蟲也演繹著生命的更替,四季會為所有的生物安排好空間。小溪中,流水的多樣性更為清晰。以七月為例,河中水淺之處,漲滿了淡藍(lán)的梭子魚草和海壽,成群的黃蝶,翩翩飛舞。浮華的金紫,決非畫師所能描繪。清溪一曲,其風(fēng)光旖旎,四時不輟,每天好像都是令節(jié)佳日,每月都有新的點綴。
我們可以看見和感覺的美,只是自然界里最平凡的部分。一日的變幻,清晨的露珠,彩虹與山巒,桃李滿園,月光星辰,水波不興中的影子,其他種種,若太過渴求,就成作秀之物了,美景彷如幻覺,戲弄著我們。出門去賞月吧!“它只是一面銅鏡,你不會明白待到月色照亮征程時的那種愉悅。誰能抓住八月昏黃午日的熠熠之美?上前去找尋它吧!它正在消失”;當(dāng)你從公共馬車窗望出時,它只不過是海市蜃樓。
二
完美無缺的美需要一種更高層的精神元素。高尚神圣之美,與溫柔之美不同,是和人類的意志統(tǒng)一的。美是德的標(biāo)識,這是上帝特定的。凡是順乎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就是美的,英勇崇高的行為,一定是合情合理,它的榮耀甚至恩澤到發(fā)生該事的地方和旁觀者。圣賢豪杰的偉大行徑,都是留給后世的一種教導(dǎo),我們因此知道:宇宙是屬于每個人的基業(yè),每個正常的人都可以把六一合之圍看成是自己的產(chǎn)業(yè),或者嫁妝。如果他愿意擁有的話,觸手可及。他也可以自暴自棄,放棄他的財富;他可以舍棄自己的一江一 山,偏安一隅,茍且偷生。這種不長進的人世界上比比皆是,但根據(jù)他素質(zhì)之高低,他有權(quán)擁有他的世界。權(quán)衡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擁有屬于自己的世界。薩盧斯特說,“平凡的人耕田、造屋、修船,都要遵循美德的原則。”季說“風(fēng)平浪靜往往協(xié)助最有能力的航海家”。日月星辰亦如此。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行,也許就發(fā)生在名勝景地:當(dāng)萊奧尼達(dá)斯和他的三百壯士在塞莫皮萊陡峭的峽谷里殉難的那天,驚動了日月;當(dāng)阿諾得·溫克爾里德在阿爾卑斯山頂峰時,身臨冰川潰崩之地,身中無數(shù)澳軍的矛槍,好似一只刺猬,為的是替他的袍澤們突破澳軍的防線——這些英雄們不是把景之美賦予給壯烈的死之美嗎?當(dāng)哥倫布的帆船漸進美洲海岸時,它面前的沙灘上站滿了從棚屋中跑出的土著居民;后臨深海,印第安列島的紫色山脈環(huán)繞——我們怎能把哥倫布從這鮮活的畫面里分割開來?難道新世界不是把棕櫚樹和大草原作為錦衣披在他身上嗎?大自然的美就像空氣一樣,與卓越的行為不分軒轅。當(dāng)哈里·韋恩爵士為捍衛(wèi)英國法律的聲譽,被判處死刑;當(dāng)他坐著雪橇上塔山去慷慨就義時,群眾中有一人向他叫喊:“你現(xiàn)在所乘坐的雪橇是你畢生最輝煌的寶座!”為了殺雞儆猴,查理二世令愛國志士羅素勛爵在去往斷頭臺的路上,先乘著敞蓬馬車在主要大街上示眾一番。為他作傳的人說,“然而,人們認(rèn)為他們看到了自由和美德隨之左右。”在窮鄉(xiāng)僻壤,無論時勢如何艱難,一旦有英勇的行為或大無畏的精神,就能夠以天為廟、以日為燭。當(dāng)人的心胸和自然一樣偉大時,自然就將人擁入懷中。大自然把玫瑰紫羅蘭布滿他的腳下,用她的高貴仁慈來修飾她的寵子。惟有人的思想圖畫才能搭配這早已存在的宏偉架構(gòu)。品行好的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并且自己也成為無限中的核心人物。荷馬、平德爾、蘇格拉底、?;踢@些人物,與希臘的地理、氣候一起,恰如其分地移入我們的記憶中。而耶穌的人格更是與天地同長,與日月同輝。切不論這些往日英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和我們相處的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我們會感慨他駕馭萬物的能力——周圍的人、現(xiàn)世的評論、當(dāng)時的流行,以及大自然,都由他統(tǒng)領(lǐng)。
三
從另一種角度也能看出世界之美,即用理智來研究自然界。萬物除了與美德相關(guān),還與思想結(jié)下不解之緣。萬物在上帝靈魂中都有其固有的模式,人們可撇棄情感上的好惡,用理智直接去探究。思維和活動似乎相輔相成,專一的思維產(chǎn)生專一的行為,反之亦然。兩者之間頗有微詞,但它們?nèi)鐒游镞M食和工作時間相互一交一 迭一樣,也嗡此的來臨作好準(zhǔn)備。美同行為的關(guān)系,正如我們所見,不去刻意追求而自然生成,因為它未被尋求所以它來了。然后,保持著美,作為理智思索與追逐的客體;而后,美激活了行動。神圣的東西決不會滅亡,所有的“善”都生生不息。自然之美改善了心靈中的自我,它不是空洞的冥想,而是新的創(chuàng)造的起點。
世界的美,人們多多少少都能領(lǐng)略;有些人不僅感受而已,甚至于喜悅。這種愛美之心就是“趣味”。另一些人愛不釋手,覺得單是艷羨,猶有不足,繼而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把美納入其中,而藝術(shù)則就是美的創(chuàng)造。
美術(shù)品的創(chuàng)造為人類的傳奇揭開一線曙光。美術(shù)作品是世界的一精一髓,是現(xiàn)實的縮影。微觀上,它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盡管自然界的作品難以計數(shù),各不相同,它們的產(chǎn)物卻是單純統(tǒng)一的。大自然海納百川,但根本上還是如出一轍,可以說是獨一無叮一片樹葉、一縷陽光、一片風(fēng)景、一汪海洋,雖不是同一樣景物,但是都可以產(chǎn)生出相同的心靈感受。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完美與和諧才是美。美的標(biāo)準(zhǔn)是自然的全部,是形形色色的大自然的合體。意大利人這樣定義美“以一見多”。由此可見,沒有什么是獨自美麗的,一旦整體觀之,沒有什么是不美的。單獨的物體僅在反射萬物之美時才會如此美麗。詩人、畫家、雕塑家、音樂家、建筑家,其道雖不同,但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將這光輝的世界集于一點;他們各自的作品滿足了人們的愛美之心,這又刺激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因而,藝術(shù)就是大自然通過人心的凈化而形成的。人心有感于萬物之美,自然界借助了藝術(shù)家才能的發(fā)揮,作第二步的創(chuàng)作,即藝術(shù)。
因而世界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們靈魂中愛美的需求。這是最終的目標(biāo)。無人會問,也無人能解釋——為什么靈魂需要美。美,從最宏大和最深遠(yuǎn)的意義上說,是一種對宇宙的表述。上帝是至美的。真善美三者,只是一個本體的三個方面的表現(xiàn)而已??墒亲匀唤绲拿啦⒎菬o上法門。它本身不是完好圓滿的“善”,而是為內(nèi)在的永恒“美”作先導(dǎo)而已。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整體中的一部分,宇宙另有其根本的原因,其表現(xiàn)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自然界的美并不是終極的或最高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