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出土的四件東周銅器
山西稷山出土的四件東周銅器
選自《文物季刊》1997年0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 稷山縣博物館
1993年3月,稷山縣城關鎮(zhèn)下廉城村村民在修建鐵路立交橋推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幾件青銅器,接報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會同稷山縣博物館前往勘查清理(圖一)。
下廉城村位于稷山縣城東北約5公里處。經勘探村南系一處東周漢代遺址見有東周的陶豆、罐、盆口沿和底片、板瓦、筒瓦及漢代方磚)陶片。除陶豆為素面外,東周器多飾繩紋,另外 在斷崖上發(fā)現(xiàn)有較厚的東周及漢代文化層出土青銅器的地點位于村南鐵路立交橋南。該處地勢較其南部高出數米。由于推土破壞嚴重,除撿出幾件青銅器外。相關遺跡遺物已蕩然無存。據在現(xiàn)場工作的村民反映。這幾件青銅器發(fā)現(xiàn)時存放在一 起。還發(fā)現(xiàn)有人骨,但未見有磚。今據這幾件銅器的形制及組合分析當出自一土坑墓中,收回器物共四件,皆系青銅器,計有鼎2、壺、勺各1件。分別介紹如下。
鼎2件。分二型。
A型1件。編號01,附耳蹄足鼎,蓋佚,斂口,長舌,腹較淺,腹中部飾一周淺處,經勘探村南系一處東周漢代遺址,見有細0紋,底有煙炱及圓形鑄造痕??趶?7.2、通高16厘米(圖二;封三,5)。
B型1件。編號00,鋪首銜環(huán)耳鬲形鼎,三環(huán)紐蓋微鼓,紐飾斜角云紋,頂飾三周0紋,子口,低平襠,三矮實足跟,腹飾三周0紋,口徑)7.6、通高18.8厘米(圖三)。
壺1件。編號。3,三環(huán)紐蓋,紐出珥,蓋為子口,頸微束,溜肩上部飾鋪首銜環(huán)耳一對,腹最大徑在中部,圈足,肩腹部及圈外共飾五道凸弦棱,棱面飾斜角云紋,腹部以凸棱為界飾三周蟠螭紋,頸部以銘文寬帶為界飾二組蟠螭紋,頸部寬帶鑄銘文五字為“□君子之壺”,首字衍蝕不清??趶?)、腹徑27.2、底徑15.6、通高41厘米(圖四,1、2;封三,6)。
勺1件。編號。4,淺盤橢圓,長柄內殘存范芯,盤口長徑8.2、短徑7.2、盤深1.9、通長19厘米(圖五;封三,4)。
迄今為止在稷山縣境內發(fā)現(xiàn)東周時期青銅器尚屬首次。此次發(fā)現(xiàn)的四件銅器可能出于墓葬,但其共扁,圖存的遺物群體已不完整。所出銅鼎(01)與山彪鎮(zhèn)M1①出土者、潞河M7出土者(M7:152);相似。鼎(02)與金勝村M251:616IV式銅鼎③器形足以上相近,銅壺式壺(M7:6)⑤極接近,銅勺(04)與潞河M7出土的銅勺⑥相似。上述各墓年代屬春秋晚期晚段,銅壺(03)上的蟠螭紋與《侯馬鑄銅遺址CD陶范E 59T1OH93:4/EF12③與潞河?M7:14銅壺類似,與長子Ictroi:4、E T81H16:42、44近似,亦可判明其年代,總之這四件器物的年代屬春秋晚期晚段(,絕對年代在公元前450年前后,為晉器無疑。
壺銘所云“口君子之壺",系東周時期鑄銘的一種文例,如“智君子之弄鑒".、“子之弄鳥尊"。東周時期君子是對卿大夫或采邑領主的一種稱謂,如《孟子?滕文公》“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等*可見該壺當屬某卿大夫生前所鑄,惜銘文首字不清。
元《廉將軍廟碑記》云:“里曰廉城,故老相傳將軍廉頗戍于此,因以名焉"0?!渡轿魍ㄖ?卷五十三》古跡考四:“廉城在稷山縣東北,舊通志縣東北十里廉城村,趙將廉頗戍地,村東南有練兵臺?!苯癞數厝粤鱾鞔苏f*但顯然與這幾件器物無關*重要的是東周特別是春秋時期,稷山下廉城一帶曾經是晉國哪位或哪幾位領主的食采之地*由于史載缺略,今推測該地可能當時屬冀地,據《左傳》及《世本》多處記載,該冀地曾一度作為郤氏的食采之地。至郤氏亡則不知又易于哪位領主之手,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這幾件銅器與食采領主有直接關系。
繪圖:儀張敏
執(zhí)筆:謝堯亭、段東輝、劉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