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叫過南京,北京有過西湖:訪金中都水關(guān)遺址,聆聽城與水之歌
書接前文。去過魚藻池之后,恰逢遼金城垣博物館重新開放,欣然前往。
遼金自然是兩個朝代,之所以把兩個字放到一起,是因為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傳承關(guān)系——金中都是在遼南京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這就好比我們有時會把北京故宮稱為明清故宮,瞬間就理解了。
往前多講兩句。話說出生點位在西遼河上游的契丹人拿下了北京地區(qū)。那時的“北京”很小,就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塊地方,叫薊城,也叫幽州城。契丹人占領這里后,將其定為南京幽都府,簡稱南京。所以北京在歷史上是被叫過南京的,因為它位于遼代版圖的最南端,屬于陪都。金干掉遼之后,北京(金中都)正式成為首都,所謂的“八百年建都”從這里開始。


雖說名字是遼金城垣博物館,其根本是金中都水關(guān)遺址。
1990年這里蓋樓房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金代南城墻下的水關(guān)建筑遺跡。這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明確了都城內(nèi)水系的流向,同時南城墻的具體位置也得到了確認。在此之前,學者們對于金中都的相關(guān)認知只能停留在紙面上,且并不準確。
鑒于其重要意義,北京決定就地起館,直接在遺址上建起了博物館。這里也順便成為北京市內(nèi)第一個地下博物館。

館內(nèi)地下一層即為發(fā)掘遺址現(xiàn)場,直截了當。
看著眼前的景象,實在想不到這里竟是中國古代都城水關(guān)遺址中體量最大的,加一分;
其基礎建筑結(jié)構(gòu)和宋代《營造法式》中的規(guī)定完全相符,熟悉梁思成的話想必倍感親切。

據(jù)說修建水關(guān)的時候,工匠們大約用了1800根一兩米長的地釘,還有2500個左右的鐵銀錠榫[sǔn]。近千年前的建筑構(gòu)件歷歷在目,其真材實料令人感嘆。



水關(guān)的河道自然是南北走向,當年河水就是自此向南匯入城外的涼水河。
現(xiàn)在的涼水河,距離水關(guān)遺址也就50米的距離。靜動分明,瞬間有一種古都之水流入今日之河的穿越感。

水道遠處中間位置的高亮區(qū)域是關(guān)鍵柱。就是考古發(fā)掘過程中特意保留用以今后對照地層的柱狀土堆。
側(cè)面那一塊是古城墻的基礎夯土,那可是真真正正的金代城墻!
離開地下,其他展區(qū)是遼金兩代的文物等內(nèi)容。除了銅坐龍外,其他展品基本為原件。上次提到過大安殿,銅坐龍就是宮殿前平臺幄帳(wò zhàng)頂上的飾物。

這個雞冠壺可謂鎮(zhèn)館之寶,全稱遼·綠釉貼塑雞冠壺。它的外形來自于契丹人所用的盛水皮囊。展區(qū)除了這件VIP之外,周圍還擺了各種純色版本。蠻喜歡這些小壺的,看上去挺萌。



說了水關(guān)和涼水河,那么城中的水是什么水呢?先看地圖:

金中都這些城門,作為地名以前只保留下一個會城門。如今又多了一個:景風門。
2022年14號線和19號線地鐵新啟用的這一站,就取名為景風門。它距離水關(guān)遺址約500米。命名的時候有網(wǎng)友不知道這名字是什么,覺得不好。其實眼光不妨放長遠些,不僅面向未來,也要回首過去。這是古都的城門,了解點新事物(或者說舊事物?),也是對自身認知的增強——我從哪里來。
如果附近本地百姓知道腳下就是金代都城,會不會聯(lián)想自己也有點契丹人血統(tǒng),能比劃比劃降龍十八掌?(純屬瞎掰)。

說回水系,都城內(nèi)的同樂園和魚藻池需要河流串聯(lián)。河叫蓮花河(金代前叫洗馬溝),顧名思義,水源來自都城外的蓮花池。蓮花河是在金中都擴建后包入城中的,這與遼代完全不同。
此蓮花池就是今天的蓮花池,它原本是一座古老的小湖泊。別看它小,湖里有泉水溢出,所以能夠成為水源。北京當年面積不大,人口不多,蓮花池基本可以供應城市用水。而蒙古人踏平金中都,新建元大都后,蓮花池無論從容量還是從路徑上說,都不便支持都城用水了,逐漸沒落。
金代之前,蓮花池叫西湖。
嗯,北京叫過南京,北京有過西湖。
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之后,叫人在西湖里栽種了大量的蓮花,以證實金中都的水土氣候比他們北方的上京要好。西湖就由此改稱為蓮花池,它的下游洗馬溝也改名為蓮花河。


今天,蓮花池想必已不再有天然泉水涌出。不過來自玉淵潭永定河的補水已令這里煥發(fā)新生。
對于千年之前的北京,無疑是蓮花池帶動了整個都城的水系。如果把它比作北京城的搖籃,一點也不為過。
值得一提的是,逐漸干涸的蓮花池差點被填平。上世紀80年代在規(guī)劃北京西站的建設時,鐵道部認為蓮花池水不多,地方大,還沒有拆遷搬遷的煩惱,希望在此動工。此時又是侯仁之院士挺身而出(為什么要說又呢),力保蓮花池。后來,也是在他老人家的建議下,蓮花池的水系才得以修復。
正是如此這般,一個月前才得以在一個好天氣下欣賞到蓮花池的風采。


文章本該到此結(jié)束,再容我多廢話幾句。在麗澤商圈附近,有三處金中都城垣遺跡。這大概是除魚藻池外,市內(nèi)戶外區(qū)域僅存可見的金代殘留物。
興致滿滿地前往,結(jié)果掃興而還。借用一部法國電影的名稱,這三處遺址通通“無法觸碰”。

一個點在麗澤北路和高樓村路交叉口附近,另外兩個點在金中都南路旁邊。它們都以某種形式被保護起來,也只能接受。
雖然只有三個點位,但從衛(wèi)星地圖上看簡直一目了然。隨手畫兩條直線,金中都的西南城墻基本就出來了。
在高樓村那片荒地里翻墻失手,只得乖乖地去和看門大叔進行友好的攀談。雖不讓我進去拜訪,但從他口中得知,順利的話此地明年將整修完畢,城垣遺址不會被挪移,將用玻璃罩起來,供人觀看。至于另外兩個地方,大概遙遙無期。
三處遺址只從遠處(都已站在非常人所及的位置)草草拍了照片,如下:




至此,探尋金中都的第二站結(jié)束。
放心,計劃只有三站。第三站因為想使用無人機,所以只能11月后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