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佛看誰都是佛,心中有魔看誰都是魔(看別人不爽,是我們心有所執(zhí))
我們眼里他人的相,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相的顯現(xiàn)。所以才有“佛眼看人皆是佛,魔眼看人皆是魔”。
佛門有一個著名的禪宗公案。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xiàn)在像什么?”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碧K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狈鹩《U師笑笑,沒有說什么。
蘇東坡以為自己勝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碧K東坡聽后面紅耳赤。

我們?yōu)槭裁磿匆粋€人不爽?
貪心受挫!
貪名利情的心受挫;于是就有了嗔恨抱怨惱怒嫉妒煩躁……
貪著名利情,想證明自己,在這些方面、比別人優(yōu)秀,卻看見別人比自己更優(yōu)秀,于是自卑嫉妒嗔恨……
貪著名聲面子自尊,當別人貶低鄙視輕視無視我們時,內(nèi)心翻江倒海、五味雜陳,憂悲苦惱一齊來。
完美主義也是一種貪。自覺不完美,就討厭這樣那樣的自己、沒有接納這樣那樣的自己,也就無法接納這樣那樣的別人,看見如自己般的別人也一樣會討厭。
貪著善良、光明也是一種貪。貪著善就會討厭惡,貪著光明就會厭惡黑暗。一方面,當一個人激發(fā)出我們內(nèi)在的黑暗,我們討厭自己內(nèi)心的黑暗,我們希望自己是個好人,也就會討厭激發(fā)出我們內(nèi)在黑暗的人。另一方面,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黑暗面,我們也會討厭指責對方怎么這樣?怎么那樣?
網(wǎng)絡(luò)噴子,總是看到別人的黑暗面,卻又無比討厭黑暗,最終成了黑暗的木偶。黑白分明、智慧又不夠的人容易被人當槍使,就是因為他們太容不下黑暗了,容不下自以為的黑暗、容不下被人忽悠的黑暗;他們太討厭黑暗,以至于還沒弄清楚情況就深陷要為別人抱打不平的執(zhí)念里了。
不討厭惡,并不是鼓勵作惡!只是知道它不好,不討厭也不歡喜它,而且不在身語意上造作它就好了。
沒有必要無比厭惡它,不然我們會不接納自己,不接納別人,到處搞對立,畢竟每個人都不完美,每個人都有黑暗面。況且厭惡本身就是黑暗。佛沒有黑暗面,但是世上有幾個佛呢,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不照樣有討厭佛、害佛的么。心中有黑暗,看佛也像魔。
所以當我們總是看這個人有問題,看那個人有問題時,應(yīng)該意識到是我們自己的心有問題,是我們的分別心太重。假如我們的心是非常清凈干凈的,在面對外界人事物時,我們腦海是不會顯現(xiàn)種種不凈心的。就是因為心里負能量念頭太多,所以遇緣才會被激發(fā)出來,讓我們糾結(jié)、苦惱不已的。
總是看人不順眼,就要反躬自省,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貪心太熾盛了,貪著名利情的心太熾盛了,才導致嗔癡慢疑太熾盛了。
常?!扒财溆?,澄其心”,時間長了,這些分別心便不再輕易浮現(xiàn)在我們腦海,來擾亂我們的心神了。
假如妄想浮現(xiàn)在腦海,像個旁觀者一樣看著它來去就好了,不討厭不歡喜,行中道。
假如情緒被激發(fā)出來,也是一樣行中道,不討厭不抗拒也不追隨它,只當它是身體的一種不適感,放松直面它們,多堅持一會兒它們自然就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