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海豚你釣過嗎
在釣魚發(fā)燒友中,海豚的種類在各個圖中都有。白暨豚科(學名:Lipotidae):是哺乳綱、鯨目的一科水生動物,僅有一個物種即“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暨”音 jì;媒體也常寫作“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體呈紡錘形,體長1.5-2.5米,體重可達230千克。吻部似鳥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長,吻尖略向上翹,約30厘米。額頂顯著隆起,鼻孔長在頭頂,呼吸時,頭部先出水,噴出的水花不高。眼極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針眼狀。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呈新月形。體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為白色,尾鰭并不出水。
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余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善潛水。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以淡水魚類為食,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后,再入水中。壽命可達30多年。
白暨豚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陸生動物進化而來,是世界上所有鯨類中數(shù)量最為稀少的一種。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更新發(fā)布,暫未確認白暨豚滅絕,保持原定評級“極?!薄?/p>
(概述圖參考來源:[1])
中文學名
白暨豚科
拉丁學名
Lipotidae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快速
導航
形態(tài)特征棲息環(huán)境生活習性分布范圍繁殖方式下屬種類保護現(xiàn)狀相關文化
物種學史
分類
對于白暨豚的科學分類一直存在某些爭議,主要是在白暨豚屬于哪個科上意見不一致。例如《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它歸為白暨豚科(Lipotidae),而ITIS則曾經(jīng)將它歸為亞河豚科(Iniidae)。[5]
共7張
白暨豚
1918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會長加勒特·米勒(Garrett S. Miller)在比較了白暨豚和亞河豚的骨骼后,認為二者是近親,將白暨豚歸入了亞河豚科。大多數(shù)生物學家也支持他的這個結論。1979年中國生物學家周開亞等人在比較了白暨豚和其他淡水豚類的骨骼后,否定了米勒的結論,并建立了白暨豚科,并得到了其他一些學者的認可。但是巴恩斯(Barnes)對弗西豚科的化石與白暨豚進行對比后認為白暨豚應該屬于弗西豚科的亞科Lipotinae。而赫寧(Heyning)在進行比較解剖學研究后,把白暨豚作為了亞河豚科下的一個屬。而DNA序列的測定結果則表明,亞河豚、弗西豚和白暨豚各屬于不同的科。至此,定論白暨豚科為獨立科。[6]
溯源
白暨豚是很古老的動物,根據(jù)化石考證的結果,至少在4000萬年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已經(jīng)存在,比大熊貓還要古老,是真正的“活化石”。與其他鯨類一樣,它原來也是陸地上的動物,由于環(huán)境變遷,再次回到水中。[7]
根據(jù)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化石考證,白暨豚在第三紀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中國長江流域。1981年9月,中國地質(zhì)學家在廣西桂平發(fā)現(xiàn)了一塊下頜骨化石片段。這件下頜骨化石屬于一種古老的白暨豚,稱為原白暨豚(Parapontoporia,亦稱太平劍吻鯨)?;涗浿佐唠嘣诖蠹s2000多萬年前的古老性狀,與現(xiàn)今的白暨豚相比變化不大。白暨豚依然保留著不少原白暨豚的骨骼位置。白暨豚之所以進化緩慢,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生存競爭或環(huán)境變化較少的緣故,從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狀,因此被稱為“活化石”、“水中大熊貓”。[8]
1914年,美國野外博物學家查爾斯·麥考利·霍伊(Charles M. Hoy)在中國的洞庭湖地區(qū)收集到了一個白暨豚標本,將其帶回美國后,時任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會長兼學者的加勒特·米勒(Garrett S. Miller)對其從形態(tài)學、解剖學,以及其骨骼、牙齒位置等進行研究。1918年,米勒在論文《來自中國的一個淡水豚新種》中確認白暨豚為一種獨特的新物種,并定下了拉丁語學名“Lipotes vexillifer”和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直譯為“中國江豚”)。白暨豚正式成為一種國際承認的新物種。[4]
命名
中國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白暨豚的古稱暨(音既ij),又稱白暨,最早的記載是秦漢時期的辭書《爾雅》,那時候名字叫做“鱀”。據(jù)說,當時的數(shù)量超過5000頭,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全長約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屬于白鱀豚的身影。古老的人類曾經(jīng)錯誤地把白暨豚歸為魚類。到了晉代,為《爾雅》作注的郭璞(公元276-324年)在《爾雅注疏》中對暨的形態(tài)及習性作了詳細的記述,并且第一次正確地把白暨豚分出魚類:“鱀,?屬也,體似鱘,尾如魚。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余。江中多有之?!薄1彼慰孜渲僮饔小督嘣姟?。詩中的“白鬐”就是白暨豚,并指出它與江豚不是同一物種:“黑者江豚,白者白鬐。狀異名殊,同宅大水,淵有大魚,掠以肥已。......”[9]
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和明代杰出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1578年刊本)均曾把暨作為江豚的同物異名。清代郝舞行(1755-1823)在《爾雅義疏》中指出了他們的錯誤:“陳藏器,李時珍并以暨為江豚,但江豚名長度胖,即掬魚,見《廣雅》,暨尾似之,而體則異。郭云蠟屬,體似娜,非江豚矣。1890年,清代方旭在《蟲薈》中說:“海豚,一名暨,……大腹尖嚎。齒羅生,上下相?!绷硪徽f:“今江中時有之,大者長丈余,肉可食,味如水牛肉?!狈叫竦娜秉c在于沒有把暨與其他海豚相區(qū)別,但他說的長江中時有的海豚實即白暨豚是肯定的。[10]
綜上所述,兩千余年來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次有關于白暨豚的記述,最早發(fā)現(xiàn)白暨豚的是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白暨豚的名稱在勞動人民中代代相傳,到現(xiàn)代仍為廣大漁民所習用。據(jù)調(diào)查,除在安徽也稱青暨,在江蘇又稱白夾或江馬外,長江中下游的漁民(包括安徽和江蘇)均稱白暨。當?shù)厝朔Q白暨是指與江豚相比其體色相對較淺,而不是誤認為它全身皆呈白色。
美國博物學家查爾斯·麥考利·霍伊把白暨誤作“白旗”,提出“白旗海豚”的名稱傳到了西方,西方人開始稱其為“白旗”,這是錯誤的。1955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局編訂的《脊推動物名稱》中將它稱作白鰭豚。實際上它的背鰭、尾鰭及鰭肢背面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用白鰭豚之名易對其鰭色產(chǎn)生誤解。鑒于“白鰭”之名不是歷史曾經(jīng)應用的,又不符合該物種的特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正式將該物種的中文標準名稱定為“白暨豚”。[10][11]
形態(tài)特征
形態(tài)
白暨豚雌性成體最大體長253厘米,雄性成體229厘米,體型大小的性二型明顯。白暨豚體形中等粗壯,有狹長而稍微上翹的喙,圓的額隆,低三角形的背鰭位于從吻端向后約2/3體長處,是其最顯著的野外識別特征。頭骨的吻突狹長,在上齒列后端與眶前凹之間略縮窄;吻突側(cè)面有明顯側(cè)溝,腹面兩上頜骨間有約與上齒列等長的淺溝;上頜骨基部向后方擴展,在頭骨后緣與上枕骨相接,側(cè)緣向上翹起形成上頜脊,在眼眶部強烈上曲;鱗骨顴突不達額骨眶上突;上枕骨僅微向后方隆起,故頭骨后緣平直;兩上頜骨腭部相接;翼骨鉤突具深凹腔;鼓圍耳骨與顱骨保持松動的直接聯(lián)系;下頜聯(lián)合極長,其長接近或達到下頜骨長之半。[11]
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鰭豚提供了優(yōu)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鰭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游速。[11]
鰭肢寬而梢端鈍圓。與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樣小。體上面主要呈藍灰色或灰色,體下面白色。在頭和頸的側(cè)面從眼至鰭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間的波狀分界。白色部分在鰭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個顯著的白色斑。雌性殖孔位于肛門前18-20厘米處。[11]
口中共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牙齒略前后扁,曲面向內(nèi),齒冠具縱脊形成的網(wǎng)狀釉褶。上下頜每個齒列有31-36枚圓錐形的齒。[11]
體色
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chǎn)生的湍流。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huán)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上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當由水面下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這種使其他動物難以辨認的體色稱為反蔭蔽保護色,使得白暨豚在接近敵害或獵物時能夠不被察覺。[7]
大腦
白暨豚的大腦重量約占總體重的0.5%,已經(jīng)接近類人猿的水準。甚至有學者認為白暨豚的智商比類人猿更高。哺乳動物的大腦需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進入休眠狀態(tài),才能在覺醒后正常運作。鯨豚類有著獨特的大腦系統(tǒng),可以一半大腦休息,另一半工作。成年白暨豚的大腦每天有7-8小時處于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近似成年人的睡覺習慣),其余時間全腦覺醒。[7]
作為哺乳動物,白暨豚和人一樣需要給體內(nèi)血液不斷供氧。陸地哺乳動物休息時,可在小腦控制下進行不自主的呼吸,而鯨豚類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腦反應的自主呼吸,因此呼吸必須在神志清醒的狀態(tài)下進行。生病、受傷等原因使它們失去知覺后,便會沉入水底,當血液內(nèi)所剩氧氣使用完畢后進入腦死狀態(tài),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暨豚的正常死亡方式。[7]
染色體
染色體組2n=44,14條常染色體為中著絲粒染色體,16條為亞中著絲粒染色體,4條為亞端著絲粒染色體,8條為端著絲粒染色體。性染色體中X為中著絲粒染色體,Y為端著絲粒染色體。[11]
棲息環(huán)境
白暨豚棲息在中國長江和錢塘江的下游,以及鄱陽湖和洞庭湖。它們喜歡留在沙洲;短吻真海豚(學名:Delphinus delphis)體型最小的海豚之一,體長1.5~2.4米不等。喙中等長,并且額隆較圓。體型略比長吻真海豚粗壯;背鰭高而略呈鐮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