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蓧丈人
四體不勤
殺雞為黍
五谷不分
荷蓧丈人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 ? ? ? ?《論語·微子》
【原文】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p>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今譯】
(孔子為了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帶著許多弟子不辭勞苦地四處奔波)
子路跟從孔子周游列國時,一次跟著孔子行路,落在后邊了,遇見一個老人,用拐杖肩挑著除草用的竹器,。
子路問老人看見夫子沒有,說:“您可曾看見我的老師嗎?”
(荷蓧丈人對孔子蔑視農(nóng)業(yè)勞動的批評)老人不以為然地說:“你這個人,四體不勤快,五谷不認識,誰知道你的老師是誰?。ㄋ闹粍趧樱骞确直娌磺?,哪里算得老師呢?)”
說完,老人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邊的地上,拿起除草工具就去田里,俯下身子除雜草了。
子路拱著手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地頭上,等候老人。
天色已晚,于是老人留子路去他家里住宿過夜,并且殺了雞,煮了黍米飯給子路吃,招待子路,還叫自己兩個兒子出來相見(見子路)。
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把昨天遇見荷蓧丈人的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這是一位隱士呀?!?/p>
叫子路再回去找他,反至其家,子路趕到他家時,老人卻走開了,出行不在。
子路說:“出仕是君子的義務(wù),不出去做官是不對的。
“長幼之間的禮節(jié),尚且不能廢棄,君臣間的義理(人臣要做他應(yīng)該做的事),又如何可以廢棄呢?本想在濁世中潔身自好,自身清白,卻不出來給國家做事,那就廢棄了大道理,而破壞了君臣之間的根本倫理關(guān)系。
“君子出去做官,是為了踐行道義,實行君臣之義呀。我們(孔子)早就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張不會被當(dāng)權(quán)者采納,理想的主張實行不了,但孔子扔不肯放棄政治活動?!?/p>
(孔子認為自己從事政治活動,是對人君應(yīng)盡的責(zé)任,盡管政治主張不能實現(xiàn),也不肯逃避現(xiàn)實而潔身自好)。
【賞析】
本文記述了孔子的學(xué)生子路和 荷蓧丈人的一次巧遇,反映了 荷蓧丈人和孔子對待勞動及政治的不同態(tài)度。
儒家提倡君臣的倫理關(guān)系,君子要出來做官,為老百姓謀福利,而不贊成隱居山林。
“荷蓧丈人” 是亂世中的隱士,他遠離仕途,耕于田垅,潔身自好,不愿出仕,而隱居田園。
四體,指人的四肢。
五谷,指稻、麥(稻麥?zhǔn)侵饕Z食作物)、黍(黃米)、稷(粟,一說是高粱)、菽(豆類),五谷泛指糧食。
“五谷不分”、“四體不勤”parasite whose four limbs do not toil.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讀書人不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take no part in physical labour ,連五谷都分辨不清,know nothing about grain,借以諷刺不從事生產(chǎn)勞動,脫離勞動,不認識農(nóng)作物(脫離實際)divorce from productive labour,缺乏生產(chǎn)知識的人 be lack of productive knowledge.
比喻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缺乏獨立能力的一種狀態(tài)。
“殺雞為黍”、“雞黍之膳” ?黍,泛指食物,殺雞做黍飯,形容盛情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