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8.55 孟子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55、孟子(約前385—前304年)
? 名軻,字子輿,騶國[i]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史稱子思、孟子為思孟學派,是儒家的右翼。曾游說宋、齊、滕、魏等國,晚年一度為齊宣王客卿,因意見不合,辭去卿位,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
? 孟子從右邊發(fā)揮孔子學說。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ii]賦予天以道德屬性。他以心、性解天,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iii]擴充人的本心,就認識了人的本性;認識了人的本性,就認識了天。保持人的本心,修養(yǎng)人的本性,就是對待天的最好方法。由此,他得出唯我論的結論:“萬物皆備于我”。[iv]他發(fā)揮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驗主義認識論,提出“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說。[v]他卑視感性認識,歪曲認識的本質,把認識論倫理化。他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vi]認為感官不會思考,因而為外物所蒙蔽,把人引向邪路。思考是心的職能。只要肯于思考,就會得到本心,否則就會失掉。因此,“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vii]把學問之道歸結為尋求喪失了的本心,就完全排除了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把認識論變成了向內追求自我完善的唯心主義道德論。他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viii],寡欲是培養(yǎng)本心的最好修養(yǎng)方法。孟子首創(chuàng)先驗主義的性善論[ix]。他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主張“制民之產”[x],給老百姓以一定的私有產業(yè)[xi];“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不違農時”[xii],減輕壓迫和剝削,保護和發(fā)展小農經濟;反對“率獸而食人”和“嗜殺人”[xiii]的暴君、苛政;“尊賢使能,俊杰在位”[xiv],任人唯賢。仁政的特點是重民,調和階級矛盾?!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xv]重民是為了使民,爭取人心,統(tǒng)一天下。主張“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認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xvi]孟子關于社會分工的“通功易事”論是對中國思想史的一個貢獻。他說:“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天下之通義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xvii]充分表現(xiàn)了其社會分工理論的階級本質。
? 孟子對后世的影響僅次于孔子,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正統(tǒng)。元文宗封為亞圣、鄒國公。孟子學說主要為宋明理學的程朱、王陸學派所繼承和發(fā)展。現(xiàn)存《孟子》七篇,由孟子與其弟子萬章等人編輯而成。注釋本主要有東漢趙歧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注:
[i] 今山東鄒縣。
[ii] 《孟子·離婁上》。
[iii] 《孟子·盡心上》。
[iv] 《孟子·盡心上》
[v] 《孟子·盡心上》
[vi] 《孟子·告子上》
[vii] 《孟子·告子上》
[viii] 《孟子·盡心下》
[ix] 見“性善論”條,本書未收錄,詳見《哲學辭典》。
[x] 《孟子·梁惠王上》
[xi] “恒產”。
[xii] 《孟子·梁惠王上》
[xiii] 《孟子·梁惠王上》
[xiv] 《孟子·公孫丑上》
[xv] 《孟子·盡心上》
[xvi] 《孟子·梁惠王上》
[xvii] 《孟子·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