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筆記(打印版)
第一部分 緒論: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交際學
第一章 跨文化交際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
? 跨文化交際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的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進步與通訊手段的發(fā)展使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夠頻繁地接觸和交往。
? L.S.Harms認為,在世界范圍內的交際經歷了五個階段:
A語言的產生; B文字的使用; C印刷技術的發(fā)明;
D近百年交通工具的進步和通訊手段的迅速發(fā)展; E跨文化交際。
近二十年來的交際是以跨文化為特征的。
二、對跨文化交際的不同理解
? 有的人認為每個人在文化上都是獨特的,所以任何兩個人之間的交際都是跨文化交際。
? 文化通常不是指個人的行為,而是指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作者認為作跨國、跨種族、跨民族研究不僅應該是跨文化交際研究包括的內容,而且應該是放在首位的。
? 在研究一個國家的文化特點時,我們的眼光首先應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亞文化和地區(qū)文化的特點。
第二章 跨文化交際學
一、跨文化交際學在美國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與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關系密切。
? 首先在美國興起。美國有來自各個國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統(tǒng)和風俗習慣,逐漸在美國社會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國與各國交往頻繁。
? Edwar Hall的《無聲的語言》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之作。(對時間、空間、交際的關系作了深入探討)
? 1972年,第一屆跨文化交際學國際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
? 70年代,影響最大的書籍:《跨文化交際學選讀》
? 跨文化交際學內容:
(1) Richard Porter 8態(tài)度、社會組織、思維模式、角色規(guī)定、語言、空間的組織與利用、時間觀念、非語言表達
(2) Porter. Samovar 3 觀點(價值觀、世界觀、社會組織)、語言過程(語言、思維模式)、非語言過程(非語言行為、時間觀念、對于空間的使用)
(3) 心理學家Michael Argyle 6 語言、非語言交際、社會行為準則、家庭和同事的關系、做事的動力和動機、思想觀念
二、跨文化交際學在歐洲 (與語言學關系密切)
? 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學會SIETAR International
? Jenny Thomas 《跨文化語用失誤》:語用—語言失誤;社交—語用失誤。不絕對,因為語境可能不同。
? 前蘇聯的跨文化交際學主要表現在它的國情語言學方面,維列夏金和科斯托馬羅夫是創(chuàng)始人。
?
三、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 (始于80年代初期)
? 重點在于外國教學以及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 研究集中于:語言與交際的關系;非語言交際;中西習俗對比;中西經營管理模式比較;國民性研究。
四、跨文化交際學的多學科性質(沒有一套一成不變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 它的理論與材料來之于眾多學科,影響較大的是人類學、心理學和傳播學。
? 人類學,尤其是文化人類學——實地觀察、調查訪問。
心理學,主要是社會心理學與跨文化心理學——精確的數據和嚴密的分析。
傳播學,是跨文化交際學的基地——重視理論。
語言學和語言教學領域——利用收集的語言材料,提出注意目的語的文化。
? 教師和研究人員一般認為對他們最有幫助的是人類學和語言學。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與交際
第三章 文化的定義與特征
一、文化的定義
? 文化的定義為何重要
首先,在跨文化交際學中文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研究時,不可避免進行文化對比。
其次,在研究任何學科前,術語的界定是前提。關系到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和經確定。
第三,對于文化定義的討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文化的性質和特點。
? 文化的界定:1)人學角度,強調文化的本質關系到人的本質,文化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
2)社會功能的角度,強調文化是生產力,是信息和知識,是一種文化心態(tài)和符號系統(tǒng)
3)傳播學角度,強調傳播是文化的本質,沒有傳播就沒有文化。
? 文化的定義: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所有的生活樣式,包括顯型的和隱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談不
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們在某一個時期作為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Kluckhohn指出:A文化具有相對性 B文化可作為人們行動的指南
1)文化時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
2)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
3)文化時人們行動的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學會的;
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念區(qū)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A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區(qū)別人類和動物的主要標志。文化是社會遺產,而不是生理的遺傳。正是人類有了語言,人類知識才得以積累,文化財得以傳承。
B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習得的。
C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覺的。
D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文化支配著人的行動。
E文化時動態(tài)的,文化的形態(tài)與一定的歷史時期相聯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同時又是不斷變化的。
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地位
? 貫穿研究課題的主線就是文化,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
? 對跨文化交際影響較大的文化因素:A一個民族的歷史 B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 C宗教思想 D價值觀念
E社會組織形式 F風俗習慣 G政治制度 H社會發(fā)展階段
第四章 交際
一、交際與傳播
? 有語言學背景的學者大多使用“交際”,而從事傳播學教學和研究的學者都采用“傳播”。
二、傳播的定義
? 傳播與人類的歷史同樣長。自從有了人類,就產生了傳播。傳播是對于人的社會性的確定。
? 傳播學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國。
? 張國良的定義:所謂傳播,即人類傳授信息的行為或過程。
(傳播就是信息的傳送和接受,一方發(fā)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這一過程就是傳播。)
三、傳播的種類
? 傳播 人類傳播 社會傳播: 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電視手段)
非社會傳播:內向傳播 (自我傳播)
非人類傳播
四、傳播的模式
? 早期影響最大的:Harold Lasswell 5W模式 傳者——訊息——媒介——受者——效果
特點:優(yōu)點——簡明扼要; 缺點——忽略社會環(huán)境、反饋
? 線性模式:增加信號、噪音(干擾因素)
信源 → 發(fā)射器 → 信道 → 接收器 → 信宿
↑
噪音源
? 循環(huán)式的模式:加入“反饋”
? Lyle的模式:特點——把傳播放在社會環(huán)境中考察 (基本群體——更大的社會結構——社會總系統(tǒng))
五、傳播模式與跨文化交際
? 編碼、譯碼是兩個最容易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即使相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可能出問題)
? 我們觀察人們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慮到傳者和受者的周圍的群體以及整個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際的過程
第五章 語言交際
一、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同時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響。)
?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
E.g.①親屬稱謂是語言反映文化的一個突出例證。
②中國人的辯證思維方法與崇尚對稱和諧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漢語詞語中。
二、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 人們普遍認為——文化影響語言,語言反映文化。
? 薩丕爾和沃爾夫:語言不僅反映文化的形態(tài),而且語言結構部分地或全部地決定人們對于世界的看法。
A語言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創(chuàng)造價值觀念方面的社會文化準則。
B世界上的語言擁有許多結構上的共同成分,其數量超過人們目前所認識到的。
C語言與社會行為是平等的成分,不能確定何者為主。
三、詞義與文化 (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密切)
? 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
與一般詞匯的界定:A文化詞匯本身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隱含著深層的民族文化的涵義;
B文化詞匯與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種關系。
? 對于詞匯意義通常作“指示意義”及“隱含意義”的區(qū)分。
? 詞義的七種主要類型:概念意義、內涵意義、風格意義、感情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主題意義
? 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1)A、B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相同或大致相同;
2)A、B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
3)A、B概念意義相同,A有內涵意義,B無內涵意義。
四、語用規(guī)則與文化
? 語用規(guī)則掌握困難的原因:A很多語用規(guī)則還沒有總結成文字,記錄在書中;
B與語言規(guī)則相比,語用規(guī)則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并不自覺。
五、交際風格與文化
? 人們認為合理的通常是自己所習慣的,與自己的習慣性違背的東西往往被認為是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實際上,邏輯并不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邏輯概念本身有著很深的文化烙印。
? Karl Pribram將世界上的思維模式、說理方法歸納為四類:
第一類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說理;(法國、地中海國家、羅曼語系國家)
第二類強調歸納和驗證,而對抽象概念抱懷疑態(tài)度;(英、美、澳、新、加)
第三類屬直感式說理方法,強調整體與局部的協調,常引證權威;(德語及斯拉夫語國家)
最后一類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說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對立面這一基本事實。
E.g. 美國人的思維模式比作“橋式”,直接明白地傳達給對方。
日本人的思維模式比作“墊腳石式”,采取迂回、隱含的方法。
? 學者們通常都把“歸納法”(個別→一般)說成是東方的交際模式,把“演繹法”(一般→個別)說成是西方的交際模式。
第六章 非語言交際
一、非語言交際的界定
? 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之為非語言交際。
? 體態(tài)語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體距、體觸等。非語言交際還包括副語言(副語言亦稱為伴隨語言,包括音質、音幅、音量、語速以及會話中發(fā)出的一些非語言的聲音)、對時間與空間的利用。
二、非語言交際的特點與作用 (文化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
? 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在五個方面存在區(qū)別:
A語言交際遵循語法規(guī)則,具有嚴謹的結構,而非語言交際卻沒有正式的規(guī)則和模式,沒有固定的結構;
B語言交際使用特定的符號,而非語言交際卻沒有一套具有明確意義的符號;
C語言交際在講話的時候進行,在停止講話的時候中斷,是非連續(xù)性的,非語言交際是連續(xù)不斷的;
D語言是后天習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語言交際的手段一部分是人類的本能,有些是后天習得的;
E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看,在從事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時使用的大腦“半球”不同。(語左,非語右)。
? 非語言交際通常起補充、否定、重復、調節(jié)、替代或強調的作用。一般來說,在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傳達的信息沖突時,人們傾向于相信后者。
三、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及服飾
1. 眼神
?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視對方,因為婦女比男人更重視人際關系,更重視人們之間的感情交流。
? 眼神還對話輪轉換起調節(jié)的作用。
2. 手勢
? 同一手勢在不同的文化中卻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義。
?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區(qū)習俗的不同,同一手勢也可能會具有不同意義。
? 有些手勢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勢。
3. 身勢
? 總的來說,南歐、中東、拉丁美洲地區(qū)的人們講話時動作較多,動作幅度也很大;北歐、英美人動作較少,幅度也較小。中國、日本、朝鮮人也屬于動作較少、幅度較小這一類。
? 上課坐姿,中國強調集體、紀律、合作,美國強調個人、自由、發(fā)展自我,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
? 姿勢與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聯系。姿勢與性別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4. 面部表情
5. 服飾
? 三項功能:舒適、保護遮羞與文化展示。它作為文化標志的作用愈來愈大。
? 在現代社會中,衣著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職業(yè)。場合與服裝的要求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觸摸
? 觸摸分為五類:功能、社交、友愛、情愛、情欲。
? 文化可劃分為“接觸性文化”( 氣候暖和的國家)與“低接觸文化” (氣候寒冷的國家)。
? 英美人對于身體接觸十分敏感,通常都極力避免。泰國孩子的頭絕對不能撫摸。西方國家,擁抱是一種禮儀,接吻也只是面頰觸碰一下。中國教師在美國感到最難適應的是體觸、接吻、擁抱。
五、時間觀念
? 單時制的人們(北美、北歐、西歐、中國)把時間看作是一條直線,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們強調時間表,強調事先安排;
? 多時制的人們(拉丁美洲、中東)習慣于同時處理幾件事情,強調人們的參與和任務的完成,而不強調一切都按照時間表。
六、對空間的使用
1.領域性
2.個人空間和體距
? 個人空間是指一個人與另外的人之間所保持的空間或距離。
影響個人空間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別、年齡、關系遠近和文化背景。
? Hall將個人之間的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6-18英尺)、個人距離(近者1.5-2.5遠者2.5-4)、
社會距離(近者4-7遠者7-12)、公眾距離(12-25,公眾領袖30英尺)。
3.對于擁擠的態(tài)度
? 英語國家對于從擁擠的人群中傳過去有所顧忌,雙手開路,說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體去擠。
4.位置安排
? 宴請活動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邊,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邊。如果女主人在場,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邊。
第七章 社會交往
一、見面語
? 毛利人額頭輕輕接觸,泰國人實行拜禮,合掌禮。
? 漢語和英語在見面語方面有許多差異。
1) 英語中祝愿性質的見面語比較多。
2) 英語中中性的見面語如HI,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
3) 漢語中有一些見面語是英語于中少見的,比如直接用稱呼代替問候:王老師!
4) 漢語中見面打招呼的另一個通常方式是就對方在做的事發(fā)問。
二、告別 (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別的方式和節(jié)奏不同)
? 英美人,先表示幾次,然后才站起來,正是的告別比較短暫。
? 中國人告別過程是前面短后面長,走到門口還要繼續(xù)再聊一會兒。
三、恭維與謙遜
? 中西習俗不同之處在于,我們把謙虛與人們的道德聯系起來,把謙虛放在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
四、送禮
? 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一般認為禮品包含的意義更重要。受禮人一般當面打開,說些贊美的話。
五、宴請招待 豐盛的西餐一般也只有四五道
第八章 人際關系
?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際關系差異甚大,受文化的制約。一般來說,在個體主義的文化中,個人的獨立性比較強,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相對松弛一些,顯得不那么緊密,而在群體主義的文化中,個人的獨立性相對少一些,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顯得密切。
?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在人際關系方面往往會遇到各種問題,感到困惑、失望或極不適應。
一、家庭的地位與作用
? 西方國家,核心家庭占主導地位,主干家庭(一個家庭中有兩袋以上,每代只有一對夫婦的家庭)數量很少,兒女成年以后不論成家與否,一般都離開父母,單獨居住。獨立精神。
我國,數代同堂,不過現代化過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趨勢,父母常替孩子做決定。
? 在我國文化傳統(tǒng)中,家庭占極為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個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導因素,家庭是次要的,我國相反,且個人與家庭合二為一。
? 中國宗族觀念很重,在老華僑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宗族組織負責調節(jié)內部關系,保護組織內部成員。
? 中國家庭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內外有別,長幼有序”。區(qū)分兄弟極為重要,儒家“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家長制、嚴格的等級制度
? 在美國,家庭中夫妻關系是首要的。在中國,一個新娘首先是做兒媳不是做妻子。
? 孝順父母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西方,兒女與父母是平等的關系。
二、家庭化的社會關系
? 美國人,朋友之間不愿意承擔過多的義務。中國,家庭化的社會關系,擴大了的家庭。
? 同鄉(xiāng)的概念是我國文化的一大特點,跨國公司用人的一個原則是職工應該來自不同國度。
三、單位——一個家庭式的組織
? 在我國,有單位全包的做法,與我們過去對于社會主義的理解有關,也與我們的群體意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實際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處理社會上的問題。
? 在西方,沒有類似我國單位這樣的機構或部門,很多事情認為是個人的事,與工作部門毫無關系。
四、關系網——家庭關系的再擴大
? 西方國家運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只是在必要的情況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
? 與關系網有密切關系的是人情。中國人心中一般都有一本人情帳。
五、圈內與圈外
? 中國人以家庭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社會關系導致兩個結果:
一是由于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賴的關系使得中國人難以與陌生人發(fā)展個人關系;
二是中國人對于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不同的道德標準,對自己人是一個標準,對其他人是另一個標準。
六、跨文化交際中的人際關系
? 在我國人際關系中的兩個特點——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關系和等級差別——對于跨文化交際產生重大的影響。
? 來華從事經貿談判:中方往往先試圖建立友好的關系,而西方人一般是就事論事。
? 處理朋友關系:我國重視老朋友的關系,美國等國家,一生要遷移多次,很難有長久的友誼,一般不愿意朋友關系過深帶有許多責任和義務,將朋友關系與社會或工作義務分開。
第九章 經營管理
一、經營管理與文化密切相關
? 經營管理是文化的產物,同時又深刻反映文化的各個層面,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管理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 文化沖突產生在幾個不同的層次,有的屬于顯形文化(語言、非語言交際習俗),有的屬于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方面,有的是人之模式,有的是制度性文化。
二、不同的經營管理理論模式
? 四個階段(理論發(fā)展):
1)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 優(yōu)點——管理科學化; 缺點——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2) 行為科學管理階段 工作環(huán)境的物質條件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聽民眾,感情需要
3) X——Y理論 側重于自我實現,提出一套激勵理論
4) 超Y理論 動機、需要 管理需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三、文化對于經營管理商貿談判的諸多影響
? 勞動態(tài)度:干活效率。日本早到晚退;中國遲到早退。
? 對時間的不同態(tài)度:日本拖延戰(zhàn)術;德國安排嚴格;法開始慢,逐步速度加快;我國手續(xù)繁雜
? 權力與決策:日本,家長式的經營體制;美,代表握實權;日本中國集體協商,請示上級
? 和為貴:日本、中國避免正面沖突,避免正面回絕;美公開分歧“誠懇的對抗”
? 法律的意義:美,嚴謹,詳細法律文件;中日韓認為合同不是最終的談判結果、客觀情況隨時發(fā)上
? 關系網:德、法、亞洲重關系
第十章 價值觀
文化中最深層的一個部分,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tài)度和行動。
一、什么是價值觀——跨文化交際的核心
? 價值觀是決定人們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動的根本出發(fā)點。價值觀是主,信念、態(tài)度是從。
二、價值觀與交際的關系 (支配和反映的關系)
? 價值觀決定人們如何進行交際(語言、非語言交際、社會交往)
? 交際反映人們的價值觀。
三、價值觀的特點(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
? 特點:①它是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
②價值觀形成以后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不會輕易改變
③價值觀雖然相對穩(wěn)定,但卻不是完全不能改變的。實際上,在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人們的價值觀往往也會隨之變化。
四、學者們對于價值觀的研究
? 衡量價值觀的尺度:A個體主義—集體主義 B對權力距離的態(tài)度
C對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程度 D男性—女性。
? 儒家工作動力的指數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有關。
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一、認識上的誤區(qū)
? 在交際中,誤以為對方和自己沒什么兩樣,一旦發(fā)現對方行為與自己預期相差甚遠,就會產生困惑,失望,造成交際失敗。
? 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把自己的文化規(guī)范誤認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規(guī)范
? 跨文化交際經歷的階段:A期望對方與自己一樣;B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現實與預期差距很大,引起
文化沖突;C感到憤怒、恐懼;D決定退縮回去。
? 必須提醒自己人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迥異的習俗;必須學會觀察異國文化,善于與自己的文化對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的跨文化意識。
二、刻板印象——先于與某文化接觸而對其先入為主的印象、預判。(與“概括”相區(qū)別)
? 刻板印象是對于某些個人或群體的屬性的一套信念。這些屬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 形成刻板印象的過程與形成概念的過程有共同之處,都是對事物的概括,所不同的是刻板印象往往完全忽視個體區(qū)別,而且步子能夠以改變自己的看法。
? 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變;刻板印象與歧視密切相關,刻板印象的下一步就是歧視。
三、民族中心主義——按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們的行為舉止、交際方式、社會習俗、管理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等。
第十二章 文化休克與跨文化訓練
一、文化休克
? 文化休克:是人們對于另一種不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的心理反映。通俗地說,一個人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原來自己熟悉的一套符號、習俗、行為模式、社會關系、價值觀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號、習俗、行為模式、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產生焦慮,在情緒上不安定。在嚴重情況下,會產生各種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嚴重的甚至會患精神病或者自殺,這便是文化休克。
? 表現:A由于不斷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整而引起的疲憊;
B失去朋友、地位、財產而引起的失落感;
C不能接受屬于新文化的成員或者(以及)被這些成員拒之門外;
D在角色、對于角色的期望、價值觀念、感情和自我認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亂;
E在覺察到文化差異后感到的驚奇、焦慮,甚至厭惡和氣憤;
F由于不能對付新環(huán)境而產生的無能為力的感覺。
? 并非進入異環(huán)境的人都會發(fā)生文化休克,進入陌生環(huán)境的情況分為四種:
A旅游者 B短期出訪的商人、政府官員、外交官等 C留學生和長期在外工作人員 D移民和政治避難者
? 各種解釋:①傳統(tǒng)的解釋——認為其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某種東西
②負面事件理論 ③社會支持減少論 ④價值分歧論
二、跨文化訓練的歷史與現狀
? 美國最大的跨文化交際研究組織SIETAR的名稱中包括了教育、訓練和研究三部分,但訓練所占的成分越來越大。
三、跨文化訓練的方式
? 方式:A提供信息為主的訓練——演講、放錄像、提供閱讀材料、組織討論。傳統(tǒng)、容易。
B分析原因的訓練——先敘述反應文化沖突的事件,然后提供幾種不同的解釋,討論。
C提高文化敏感的訓練
D改變認知行為的訓練——用得較少,有意識地改變行為模式。
E體驗型的訓練——角色扮演;參加田野作業(yè)。人為制造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
F互動式的訓練——在交往中學習對方的文化習俗,學會各種交際的技巧。
▲ 典型實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際訓練中常用的一種方法。
四、跨文化訓練目標
? Hanvey 跨文化意識四個層次:
A通過旅游或課本了解異文化表象的特點。覺得奇特和富有異國情調;
B經歷文化沖突,看到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重要而細微的不同方面。
C通過理性分析,理解異文化重要而細微的特點。在認知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
D長期生活于異文化中的體驗,學會以當地人眼光看待世界。覺得異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 跨文化交際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張異國人徹底本土化,只是要求在交際中盡量理解對方,在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方面盡可能一致,以求得與對方更好的合作。
? 從實踐來看,價值觀方面的分歧(真正的困難)往往是潛在的,不容易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