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了沒聲音的外賣電話,我后悔給差評了
你點了個外賣。
玩著玩著手機,突然你接到了個電話,正想接通卻又被掛斷了。
反復(fù)好幾次之后,你以為是惡作劇,打電話過去,對方接聽了,卻一言不發(fā)。
后來你查到了,這是騎手的電話,你怒不可遏,立刻給他打了一個差評。
卻沒留意到其實他給你發(fā)了條短信,通知外賣已送達。
前面掛電話的“惡作劇”,其實只是因為聽障外賣小哥不能說話,只能通過撥打又掛斷的方式提醒顧客留意手機。
卻不曾想,這也是不少聽障騎手獲得差評的原因。
沒有人能比聽障騎手更容易獲得差評。
看上面的聊天記錄,你可能會覺得聽障騎手發(fā)短信的語氣有點沖。
有小部分人也覺得他們沒有禮貌,不識大體。
實際上,聽障患者的母語是手語,漢語對于他們就相當于另一種語言。
經(jīng)歷從手語到漢語,就像我們?nèi)W(xué)英語一樣困難。
因此他們只能回一些非常簡單,甚至有點莫名其妙的話。
于是,站在部分顧客角度的感覺就是:發(fā)短信還這么沒禮貌,當然就不爽了。
因此不少聽障騎手會自制“溝通卡”,在送達時展示給顧客看。
然而有的時候,溝通卡不僅無效,還有可能會讓聽障騎手遭到網(wǎng)暴。
2018年在四川,某美團外賣店鋪新增了一條差評。
“差評,嚴重差評!不是我歧視聾啞人,今天收到外賣時,對方居然掏出一張殘疾證書,意思是讓我給他捐點錢。有工資還順便討口,真讓人厭煩···”
店鋪收到差評后,為了息事寧人,轉(zhuǎn)眼向美團平臺投訴,舉報了外賣員的“貓膩行為”。
并跟用戶保證:絕對不會再有聾啞人送餐了。
成都商報的記者敏銳地察覺到有貓膩,立刻聯(lián)系到了外賣員一探究竟。
真相讓人難過。
這位外賣員叫劉之翔,確實是聽障患者。
送餐時,也確實出示了一張卡片。
但這張卡片不是示意乞討,而是:
我是聾啞人,不能說話。
請您檢測菜品是否齊全,并對服務(wù)做出評價。謝謝您!
雖然顧客及時刪除了那條差評,但對于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早已無法挽回。
甚至有的時候,聽障騎手還有坐牢的危險。
2021年1月,云南昆明一名女子深夜報警稱,一名男子在猛烈敲自己家的門。
報警的女子表示:
“敲了十多分鐘,我說你是誰,你要找誰,他不說話?!?/p>
接到報警后,民警立即趕往現(xiàn)場。
隨即民警對男子的身份進行核實,原來男子是一位聽障騎手。
當天他正在給一名顧客送餐,但是卻跑錯了樓道,這才引起誤會。
因為無法發(fā)聲,聽障騎手常常不能和顧客和商家進行有效的交流;
而因為失去聽力,聽障騎手在路上又必須小心翼翼。
要是迷路了就更加無助了,因為路人跟你說你也聽不見,最終只能開進死胡同。
各種各樣的問題,讓聽障騎手送餐變得困難重重。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問了:
這么多困難,那TA們不送外賣不就行了?
但朋友們,理雖然是這么一個理,但我們也不能剝奪TA們融入社會的權(quán)利嘛。
技術(shù)類工作不行,服務(wù)業(yè)更不行,比起簡單枯燥的流水線:
成為一名外賣騎手,看到了平時不會注意的風景,感受到了社會跳動的脈搏,這或許是TA們能力范圍之內(nèi)最好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聽障騎手選擇了“抱團”。
在山東濰坊,就有20多名聽障騎手組成的“無聲騎手團”。
他們互相幫助,在賺到錢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和尊重。
圖源:銳圖
其中最牛逼的,莫過于騎手王樹林。
他是整個濰坊騎手圈內(nèi)的單王,每天配送四十到六十單,月收入破萬。
不過,高收入的背后是不可小覷的勞動量,王樹林現(xiàn)在專職跑單,每天從早上九點配送到凌晨兩點,這樣的日子幾乎沒有停歇。
王樹林,圖源:銳圖
與此同時,他們也在用自己的努力,慢慢贏得大伙的認可。
今年5月,一名叫唐菁的聽障騎手,去一家冒菜店里取餐時,發(fā)現(xiàn)商家(一對母女)一氧化碳中毒倒地不起。
他立刻找到隔壁店的老板,兩人一起合力將母女抬出來通風并撥打120。
在聽障騎手們不斷證明自己的時候,我覺得相關(guān)的平臺也應(yīng)該要有保障他們送餐的相關(guān)措施。
可以說,上文提到的糾紛,如果平臺有給人家提供完善輔助的話,是有很大的可能避免的。
就最基本的,聽障騎手如何同商家更好地溝通呢?送餐上門時如何更好地聯(lián)系客戶呢?
很多方面,我覺得平臺是不能坐視不管的。
總的來說,聽障騎手們未來要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很多。
但我希望他們能關(guān)關(guān)難過關(guān)關(guān)過,以自己的雙手過上更好的生活。
以后,當你也遇到聽障騎手為你送餐時,記得多一分耐心,不負他們的堅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