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大唐盛世”,羅馬文明時間軸整理——古西亞簡史39
說起中國歷史高光時刻,大家都不約而同想到唐朝;講到西方人心中偉大的歷史朝代,那無疑就是羅馬。
羅馬,在今天可能只是一座城市,但是曾經(jīng)的羅馬不止是一座城,還是一個國家,一片地區(qū),一種文化,一個文明。

羅馬在西方人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歷史上偏安于小亞與巴爾干的拜占庭帝國還一直以正統(tǒng)羅馬帝國自詡(東羅馬帝國);
今天法國、意大利、德國前身的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還以得到羅馬君主冊封為頂峰時刻;
今天德國的一個前身神圣羅馬帝國還堅持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的延續(xù)(神圣羅馬帝國就是那個既不神圣,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的國家);
今天的俄羅斯的前身俄國建國之初還以自己是羅馬正統(tǒng)而自居……
凡此種種都足以說明羅馬在西方人心中重要的位置。但是就如那句諺語一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羅馬文明也不是一朝一夕構(gòu)建的,羅馬文明也歷經(jīng)了多個歷史時期
王政時期(BC753-BC509)
王政時期的羅馬就是從原始社會的公社制度向國家過渡的時期(類似咱中國的三皇五帝、堯舜禹、夏王朝時期),此時的羅馬還只是一個小鎮(zhèn)(羅馬城尚未建立)

此時的羅馬其實已經(jīng)進入了文明時代,并且有了相當程度的文明,原因在于其他文明對羅馬的影響
羅馬位于意大利半島中部,而意大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特拉瑪拉文化(青銅文化),
隨后公元前1000年進入鐵器時代(維蘭諾瓦文化為代表),
公元前8世紀伊達拉里亞人來到意大利創(chuàng)造伊達拉里亞文明,
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來到意大利南部與西西里島進行殖民,
同時期迦太基也在西西里建立商業(yè)據(jù)點,
公元前5世紀高盧人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
最終在意大利這個半島上匯聚了諸多先進文明(相對來說),在耳濡目染之下羅馬從誕生之初(小鎮(zhèn)時期)就擁有了相當成熟的文明(開局就舔包)

王政時期的羅馬是一個傳統(tǒng)的君主制國家,王政時期羅馬共有七王,到了末王塔克文的統(tǒng)治時期,取代王權(quán)的是羅馬兩位行政官,羅馬就此進入了共和時期
共和時期(BC509-BC27)
共和時期的羅馬事實上并非共和(跟今天的共和政體截然不同),羅馬的共和國實質(zhì)上是貴族共和國,政治體制是貴族政治
羅馬共和國時期雖然國家政權(quán)交于兩位執(zhí)政官執(zhí)掌,但是處于政權(quán)機構(gòu)中心的還是元老院,元老院主要成員都是貴族,而如此一來執(zhí)政官勢必與元老院之間形成互相牽制的關(guān)系(為日后羅馬野心家與元老院的持續(xù)抗爭埋下伏筆)

共和時期的羅馬名為共和,實則獨裁。獨裁者是貴族階級,于是處于下風的羅馬平民選擇了斗爭,這場斗爭延續(xù)了兩個多世紀,被稱為平民撤離運動

“撤離”運動十分有趣,就是羅馬平民相約一同撤出羅馬城,使得貴族老爺們自己干活自己打工(平民的工作維持了社會運轉(zhuǎn),想想看假如大美麗國的普通民眾全都離國出走,讓那些資本家剝削自己去,會是什么樣的一番景象),于是迫使貴族做出讓步(與甘地的主張有相似之處)
“撤離”運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它采取非暴力方式,使得平民爭取權(quán)益過程中不會使國家元氣大傷(和平維權(quán));
第二它迫使貴族不得不讓步,沒有了平民貴族也就無法彰顯(想想看某游戲里全是氪金大佬,那你氪金還有啥意思呢?氪金了也體驗不到碾壓平民的快感);
第三它催生了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后世西方法系的基礎之一)
《十二銅表法》奠定了羅馬法發(fā)展基礎,而羅馬法又對近代文明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現(xiàn)代世界上簡單來講就兩種法系:西方法系與中國法系,而西方法系又是根植于羅馬法之上)

就如同那句話說的一樣: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羅馬帝國),第二次是宗教(基督教),第三次是法律(羅馬法)。(事實上這個說法明顯是夸張,羅馬沒有征服過世界,頂多也就環(huán)地中海一帶,基督教也并非全世界都信,羅馬法也非征服全世界,咱中國就有自己法系)
通過撤離運動,羅馬國力強盛,一度影響世界文明格局
(羅馬平民:啥?俺還影響過世界?)
在羅馬共和時期后期,羅馬就開始了它的征服之旅:
三次“維愛戰(zhàn)爭”征服意大利北部、
三次“薩莫奈”戰(zhàn)爭征服意大利中部、
征服意大利全境
三次布匿戰(zhàn)爭消滅迦太基
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征服希臘
敘利亞戰(zhàn)爭征服小亞細亞
最終在帝國形成前夕使得羅馬疆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一個羅馬帝國呼之欲出

前期帝國(BC27-AD476)
羅馬帝國就是在不斷征服中誕生的,這期間的前三頭(克拉蘇、龐培、愷撒)、后三頭(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都是帝國誕生過程的“接生婆”,終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手中誕生

羅馬帝國分為兩段主要因為期間西羅馬滅亡(476年),實際上羅馬帝國在3世紀遭遇危機(史稱三世紀危機),為了避免危機擴散,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chuàng)建四帝共治制度,將羅馬分為四部分,使整個帝國分而不裂
到了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公元前395年羅馬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接著公元前476年西羅馬滅亡標志著羅馬帝國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由于東羅馬帝國還存在所以仍歸于羅馬帝國時期范疇,但是東羅馬已經(jīng)遠不如全盛時期的羅馬了(至少羅馬城不在東羅馬疆域內(nèi)了,所以后世也將東羅馬帝國稱為拜占庭帝國)

后期帝國(AD476-AD1453)
后期的帝國基本上就是東羅馬帝國的時代(395-1453),東羅馬帝國也被后世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全盛時期(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幾乎快要復國(貝利撒留幾乎要收復曾經(jīng)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但是隨著查士丁尼的逝世,帝國領土相繼丟失,最終變成了龜縮在小亞和巴爾干半島部分地區(qū)的小君主國

拜占庭帝國后期弱到什么程度?在巴爾干半島(被譽為歐洲火藥桶)的諸多小國(也就咱中國一個一線城市大小的領土面積)想欺負就欺負,更不用說被周邊的像奧斯曼帝國這樣的大國吊打,最終拜占庭帝國在1453年亡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小結(jié)
羅馬文明簡單時間軸就這樣梳理完了,接下來幾期內(nèi)容我們將會著重展開講述羅馬歷史的方方面面,所以請持續(xù)關(guān)注哦,如果喜歡這個系列可以收藏、關(guān)注、點贊三聯(lián)哦!
最后附上時間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