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不好紀錄片,你大概走入了這3個誤區(qū)
誤區(qū)1:愛寫論文
在拍認知類紀錄片時,導演總是想追求文化感和歷史感,這樣往往會把片子拍成論文。第一集追根溯源;第二集徐徐展開、舉例說明;最后一集蓋棺定論、總結陳詞。完全像在寫論文,而不像在拍片子。導演總怕信息不夠、觀眾不明白,就不斷在片中東拉西扯,進行信息堆砌。但其實,觀眾看片子不是要做學術探究,而是想看一個故事,在欣賞故事的同時去獲取認知。
誤區(qū)2:主題模糊
很多編導會分不清紀錄片的主題、題材和選題。一部片子的主題是它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是影片的靈魂,可以總結為關乎愛和真理的一句話;題材是片子對外呈現(xiàn)的題目,這是影片貫穿始終的骨架;而選題則是一個個具體的故事,它們是一部片子的血肉。舉個例子,《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主題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題材是“松茸這種食材”,而具體的選題是“單珍卓瑪上山采松茸的辛苦故事”。這三者完全不同,但是編導們經(jīng)常混為一談。無論是搞混了,還是缺了其中任何一樣,片子都會變得血肉模糊。

誤區(qū)3:煽情故事
很多編導喜歡在片子中講感人的故事、比慘、煽情,殊不知這是拍攝記錄片的一大誤區(qū)。因為這些都不是故事,而叫事跡。事跡是以人物的業(yè)績?yōu)榛A,故事則不然,故事的基礎是人物的愿望。真正的人物故事,應該是人物在實現(xiàn)愿望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比如,在單珍卓瑪采松茸的這個故事中,突出她采松茸過程中遭遇的挫敗,觀眾在觀看中就會因為這種挫敗與人物產(chǎn)生共情。這里所說的故事,和我們日常談論的故事,不是同一個概念。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故事”,通常是指信息。而影視作品中的“故事”指的是人物在困境中的經(jīng)歷。
1. 故事當中的人物是什么人?
2. 這些人物有什么愿望?
3. 這些愿望實現(xiàn)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
4. 這些困難會對他造成什么樣的心理困擾?
5. 誰幫他解決了困難?
6. 故事的結果是怎樣的?
簡單來說,人的故事就等于人的愿望+困境+克服困境的方式+結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