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霓虹事丨 夏日必備——波子汽水!

說到日本的夏天,你會想到什么呢?
花火大會?浴衣?蘋果糖?
還是——波子汽水?

身為檸檬味的碳酸飲料,波子汽水爽口又清涼,是日本的夏日消暑定番。
而波子汽水最吸引人的點,莫過于瓶口那顆玻璃球。
開啟汽水時,需要蓋把瓶口的玻璃球用勁兒按下去。隨著一聲清脆的“嘭”,玻璃球伴隨著絲絲冒出的氣泡掉落,清爽的汽水與炎炎夏日簡直不要太適配。

趁著盛夏,來跟魯小錫一起,聊聊日本的波子汽水——ラムネ吧!
“ラムネ”為何叫“波子汽水”?
首先要明白一點:“波子汽水”也好,“彈珠汽水”也罷,都不是譯自日語的“ラムネ”。

“ラムネ”來自英文的 “l(fā)emonade”一詞,日文音譯為“レモネード”,后簡稱為“ラムネ”,指的是檸檬味的碳酸汽水,也就是“飲料”本身;
而漢語使用的“彈珠汽水”一詞,很顯然取名自容器——那個帶著彈珠的玻璃瓶,“波子”一詞據(jù)說是“ball”的音譯,在粵語中也是玻璃珠的意思。

事實上,盡管現(xiàn)在人們提到波子汽水,會聯(lián)想到日本,但追根溯源,“彈珠封裝瓶汽水”差不多是同時傳入中國和日本的哦!
波子汽水東渡記
時間回到19世紀初,英國人改良了制碳酸水技術(shù),又在1872年發(fā)明出用彈珠頂住瓶口、防止“跑氣”的汽水容器。

乘著“日不落帝國”的東風,英國人將他們的汽水連帶彈珠瓶子,在1887年前后一并傳向全世界。
其中,初到遠東,波子汽水的經(jīng)歷可以說充滿了抓馬——
由于當時中國民間管舶來的新奇玩意兒都叫“荷蘭某某”,因此也將汽水叫做“荷蘭水”(英國佬:?);

而日本則流傳著這樣的故事:一群美國人覲見天皇時帶了波子汽水,在展示如何開瓶時,汽水瓶發(fā)出的“嘭”聲讓天皇和滿朝文武誤以為是新式武器,倉皇躲避。
看似風頭無兩,但實際上,沒過幾年,更便捷的“皇冠蓋”就被發(fā)明出來,彈珠瓶在全世界范圍很快退出歷史舞臺。

除了——日本一家叫「大阪德永玻璃制造所」的玻璃廠。
他們花了5年時間,成功復刻了彈珠瓶,并一直堅持販售以這種彈珠瓶為容器的汽水——也就是波子汽水。

時間到了50年代,戰(zhàn)后的日本陷入蕭條。有趣又解暑,最關(guān)鍵還便宜的波子汽水,成為很多平民小孩唯一買得起的飲料,也成為一代人童年記憶里夏天的味道。
在電影《小偷家族》中,也有著波子汽水的身影。而除了汽水本身,那些被是枝裕和拍得很美的玻璃珠子,想必也讓大家印象深刻。

關(guān)于波子本波
在日語中,小朋友們打來玩的玻璃彈珠,有「ビー玉(ビーだま)」、「ガラス玉(ガラスだま)」兩種說法。
「ガラス玉」好理解,就是“玻璃珠”的意思,那么,「ビー玉」這種稱呼又是怎么來的呢?
其實,在制作過程中,人們把符合波子汽水使用標準的叫作「A玉(エー玉)」,不合規(guī)格的則叫作「B玉(エー玉)」。這些不合規(guī)的“B玉”通常會被當成玩具出售,于是玩具玻璃珠就有了“B玉”這個名字。

如今,隨著成本更低廉、更方便的汽水瓶出現(xiàn),“彈珠瓶”逐漸被淘汰掉;ラムネ源自上世紀的味道,也比不上現(xiàn)在五花八門的飲品。
但直到現(xiàn)在,有“童年回憶”“古早味”濾鏡加持,波子汽水在日本市場依然占有不小的份額,很多糖果、冰淇淋品牌也有推出夏日限定的“ラムネ”口味。

可以說,那拍開汽水時清脆又爽快的“嘭”聲,加入了蟬鳴、風鈴的行列,共同組成了充滿日式浪漫的夏日回憶重奏。
說到這里,魯錫日語暑假班馬上就要開班啦!
涼爽的空調(diào)教室、活潑的小班課堂、語言+文化的雙重授課內(nèi)容,這個暑假,魯錫帶給你波子汽水般的清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