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哀嘆“如果我早點看過這部電視劇該多好!”評《龍櫻》

?ヽ(??▽?)ノ

【引子】
2005年的時候,山下智久20歲,小池徹平19歲,長澤雅美18歲,新垣結衣17歲。如果你去看這4位在劇中的造型和扮相,恐怕難免會有一絲慨嘆——“啊~這~”
16年,轉眼,就這么過去,轉眼,連《龍櫻 第二季》都來了。人生中能遇見幾個16年呢?

【人生總有些道理是刺耳但不得不接受的】
其實《龍櫻》當年走的還是相對標準的日系青春劇規(guī)則,雜糅了勵志的成分。
這種套路現(xiàn)在還在用,我們能在如今風靡日本的輕小說以及輕小說改的動漫作品中看到,熱血風格里總要外掛至少一個哲理,或者是死生的思考,或者是宗教的存在意義。但如果試圖拔高基調,就顯得無能為力。
以今天的角度看《龍櫻》,這部劇相對厲害的地兒在于,它是把一些社會真相,尤其中東亞文化圈中孕育出的社會真理以一種極為戲劇化的方式進行了呈現(xiàn)。
我們先來看這樣的一句——
這個社會有規(guī)則的,不能超越這個規(guī)則生活。但是所謂的規(guī)則,都是那些頭腦好的人制定的。這些規(guī)則都只是那些頭腦好的人為了方便自己而制定的。

關于這個【規(guī)則】,我想,每個人在不同年級和不同閱歷下會有不同認知。用一個相對平和的角度,那就是【秩序】。這個社會需要秩序,有序意味著穩(wěn)定,而維護秩序的人則意味著擁有“權力”。
為什么由阿部寬飾演的【櫻木建二】以一種呵斥的方式來刺激那些“廢柴們”考上東大呢?那是因為“進入一流的大學,就能改變人生”——進入一流的學府,就意味著能接觸到更多的一流資源,也就擁有了一種“信用背書”、“品質背書”,能讓人在社會的競爭中更具先發(fā)優(yōu)勢。
如果你能看懂這部《龍櫻》背后的深意,也自然能明白我國高考對大多數(shù)國民的重大意義!
考試權力是現(xiàn)在社會下殘余的唯一的平等權利。就算你家很窮,就算你以前有過瘋狂的不良少年時期,只要考試取得合格的分數(shù),就能上一流大學。就入了一流大學,人生就能重新開始。否則你就一輩子背負著你那一文不值的自尊,一事無成!
縱然高考有很多弊端,但它仍然是目前普通人改變自己命運的相對最公平的機制。說它是【唯一】,好像也并不過分——因為我暫時想不到有其他可以讓如此體量的人在一個規(guī)則下競爭的“比賽”。

其實當年我看《龍櫻》時觸動很大,我也會像其他人那樣慨嘆“如果我早點看過這部電視劇該多好!”因為劇中的很多道理完全可以“拿來用”。
例如“如何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必須徹底站在對方的立場”,這個概念在劇中是揣摩出題人的意圖,如此才能提供出對方需要的答案。如果把這個概念引申,就是“投其所好”——思路,或者邏輯,有時遠比答案更重要。
我最近還在翻小學的奧數(shù)題,核心目的不是為了解題,而是為了鍛煉一種極為“巧”的【思考邏輯】,說白了,奧數(shù)題比賽就是大家比拼【想法】!

當然,《龍櫻》中可不會這么直白的講,它的臺詞是這么闡述的——“考試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那就是通用于所有學科的能力——正確解讀的能力。正確地解讀問題,正確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正確推測這個背后隱藏的信息,把它讀取出來。思考為什么是這樣,又為什么是那樣。通過一直抱持著這樣的疑問,就能養(yǎng)成正確解讀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把考試視為一種【資格篩選】,擁有能“正確解讀能力”的人將會被大概率篩選出來,成為未來能維系秩序的人。
這個模式東西方至今都在沿用,如果我們愿意再深思一些,可以把更底核的邏輯整理出來,放在其他領域,也一樣受用。
我是覺得,當年《龍櫻》在劇中塞入這么多“實用主義”的東西,多少還是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日本這個國家雖然看起來“西化”較深,但更像是“中體西用”。日本社會的傳統(tǒng)感(如不少女方結婚后可能就會當家庭主婦)與社會結構感(冗雜的禮儀就是代表)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
導演或者編劇(以及漫畫原作者三田紀房)似乎是想在這部青春校園劇中,以一種不那么嚴肅的方式傳達一種其實很嚴肅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刺耳、沉重,但你又不得不承認它是對的。

【迷惘的一代人與新一代迷惘的人】
作為公開放映的電視劇,《龍櫻》的角色設計會盡可能囊括不同類型的觀眾,于是,劇中的每個角色其實都一類人(或好幾類人)的化身。
例如山下智久飾演的是家庭經濟條件很差的可視為單親家庭的子女,叛逆、聰明又有自己的分寸;小池澈平飾演的角色是個“富二代”,不怎么上進卻沒什么壞心;長澤雅美出演的水野直美也是出身單親家庭,加入特訓班有愛情的因素,也有被感動的原因;新垣結衣加入特訓班則主要是因為愛情——想和山下智久飾演的矢島勇介在一起;而中尾明慶飾演的次子,則是一個雖然在家中備受白眼卻上進心十足的內向男生。
而大男主阿部寬,劇情設定上,他曾經可是一位暴走族(理解為“混混”就可以了),意識到社會的殘酷后開始刻苦讀書成為一名律師——瞧,這本身就是一個勵志的典型。

這樣的“配置”,讓觀眾總能找到一個“投影”——這樣才能有代入感。如果說觀賞這部影視劇的人恰好處在學生時代的迷惘期,多少是能從這部劇中找到思考的支點。當然,這部《龍櫻》作為一部簡單的校園青春劇,也是極為優(yōu)秀的。
然而,《龍櫻》似乎也只能在某個特別的年代出現(xiàn),整個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出問題后,一直處于緩慢恢復的狀態(tài)中,年輕一代會被時代裹挾,不得不迷惘——這和歐美當年出現(xiàn)“頹廢的一代”有相似的社會背景。
當然,如果再看山下智久當年的殺馬特造型和那時“韓流來襲”時韓星的經典造型,你或許能更明白【頹廢】與【迷惘】是怎樣的概念。
(下圖為韓流代表明星之一的【H.O.T】)

于是,2005年有這樣一部富含“生存真理”的電視劇真的是恰逢其時——社會上的青年們,需要一些強心劑。最底層的“廢柴們”都能乘風破浪,你為什么不行?
于是,2021年,《龍櫻 第二季》也來了,這真的是巧合嗎?
很難說以日本為原點的二次元文化的繁榮和輻射,會不會讓誕生新一代迷惘的人。但當我們細觀輕小說產業(yè)鏈的興盛,即輕小說打底,漫改、動畫改、周邊等配合“出?!?,這種繁榮的背后,作品的基核好像都是那么一套。這似乎就有點不太對了。
如果說供給產生需求,這就意味著,至少日本的這些受眾們挺享受這種“平靜中的安逸感”。背后的風險,就是國家的“停滯感”。這似乎也能解釋日本社會目前面臨的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加上最近激變的核泄漏風險,還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
【呸!那些正確的廢話】
我個人特別反感一些“坐擁既得利益者”普及“人生不要有太多追求”的“毒雞湯”。從他們的言論中,我時常能讀出一股子“大家安于現(xiàn)狀、坐以待斃”為“上上策”的味道。
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而言,要顧慮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謂“平庸”,俗一點的說法就是“碌碌而無為”。所以,但凡有人鼓吹“平平淡淡、無所作為也是一種人生之美”,我大抵會在內心“呸”一口。
如果你真的有心看完了《龍櫻》,或者是其他結構相近的日劇,都能感受到這類影視作品中都在盡可能激勵人不斷突破自我,前進,不斷前進!
這個世界有多殘酷啊!如果不能“日求精進”,“過于怠惰”,說小了是個人的悲劇,說大了是民族的悲哀。
說真的,如果你出身于普通家庭,請務必牢記“要想變成一個偉大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有多么弱小”。認識到自己的弱小后,更要制定一個遠大而不是那么遙不可及的目標,不斷提醒自己,再成長一點,再成長一點!

【請不要哀嘆“如果我早點看過這部電視劇該多好!”】
如果能時光倒流,能重新來過一遍人生,你能比今天更好嗎?
我想,不能。因為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是因為昨天吃過的虧、流過的淚。同樣的,像《龍櫻》這樣的影視作品,即使能早點看到,也不會赫然改變人生的路徑。于是,請不要哀嘆“如果我早點看過這部電視劇該多好!”
因為人生,還有很多十字路口等待你去抉擇。
之前我們一直在聊【秩序】,而秩序,也就是“社會結構感”。從隋朝開立科舉制起,考試作為篩選人才的機制,就這么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而因為中國文化(尤其是唐宋)對周邊的輻射,東亞文明體系中的其他國家也繼承了這種“塑造社會結構感”的思路,這應該也是我們會覺得日韓兩國的“階層感”更明顯的根源(之一)吧。
《龍櫻》作為一部經典日劇,我很希望每個人都去認真琢磨那些臺詞背后的深意。有人說【實用主義】,或者說【鉆營】,是小人的思路。可我會覺得,精打細算如果不是一種智慧,那什么才是智慧呢?
最后,分享《龍櫻》中的一段臺詞吧!

(注,本期內容大多數(shù)配圖均來自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