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金瓶梅》:向人生的苦致意
《金瓶梅》為什么要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來命名呢?這三人有什么特質(zhì)而得以名列眾人之前呢?最壞?顯然不是。最美?也不見得。她們所共有的特質(zhì),其實(shí)只是強(qiáng)烈的情欲。我們的三大淫婦都走很兇險的路,吃大苦頭,死得凄慘,作者以之命名小說,也是向人生的苦致意。
一、潘金蓮
她是《水滸傳》原來故事中的人物,她勾引小叔、通奸殺夫,寫得生動活潑,而且行事的動機(jī)真實(shí)。后來《金瓶梅》全書都是用這種寫實(shí)筆法寫成的,可見作者從《水滸傳》的潘金蓮形象得到啟發(fā)。
潘金蓮在《水滸傳》中已經(jīng)比那些英雄好漢生動,到了《金瓶梅》里更是表現(xiàn)出無窮盡的生命力。月娘、瓶兒、玉樓等人,既是所謂有閑階級,在家過日子都是悠悠閑閑的,若沒有飲宴戲曲的節(jié)目,就只在家里談天、下棋、賭小錢;金蓮卻閑不下來,她老是在那里用心計。她的條件并不算太好的,如果與瓶兒相比,在氣性、人緣、子嗣、肌膚各方面都不及,加以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所以在家中爭一席位,確是要很奮力去斗爭。西門宅里其他上上下下的人,除了春梅,恐怕誰也憎恨她,然而誰也讓她三分五分,怕她的嘴。

《水滸傳(1998)》
從文學(xué)史的觀點(diǎn)來看,潘金蓮的家庭斗爭是個里程碑。這差不多是中國文學(xué)上頭一回拿婦女的精力作寫作題材。從前中國文學(xué)本是寫來嘆賞的多,不可賞的女性自然少見。可是《金瓶梅》卻不是寫來給人嘆賞的。這里的潘金蓮,不僅只是個男人欣賞的美女,還是個有心思、有欲望、有自己生活的人。
我們可以拿《紅樓夢》中的女性為例來說明這開拓工作。大觀園里那些美好的小姐,都是舊日中國文學(xué)傳統(tǒng)的女性,而且基本上是浪漫戲曲里的人物;但那個要強(qiáng)的王熙鳳則遍身散發(fā)著《金瓶梅》的氣味。她擅長的不是詩文,而是說話,說的話里帶著許多比喻、許多俗語和歇后語,沒有什么文飾,沒有什么避忌,非常地潑辣。我們又看見她最愛說笑話,這是《金瓶梅》的特色,而《紅樓夢》的美人中只有她一個人有這嗜好。至于性格人品,她就更像個《金瓶梅》人物。把這一切考慮在內(nèi),我們用《金瓶梅》所解放了的想象力來解釋王熙鳳的面目,是很適當(dāng)?shù)摹?/span>

《紅樓夢(1987)》
潘金蓮寫得非常地生動有力——也許是全書中最生動有力的一個,然而我們有時會嫌她稍欠真實(shí)感?!督鹌棵贰分袆e的人物顯得真實(shí),是因?yàn)樗麄兊母星榕c動機(jī)都是很可以理解的,而愈是異乎尋常的行為,愈能表現(xiàn)出作者的洞見。整本書中,行為與人迥異的,似乎只有潘金蓮和武松這兩位《水滸傳》人物。武松不再論了;潘金蓮呢,她欠自然之處,在于她的妒忌怨恨與害人之心種種,都超人一等,而且強(qiáng)度從不稍減,從不受一些慈愛溫柔之情的影響。作者寫書之時,也許是覺得一個像《水滸傳》中潘金蓮那樣的女人,帶著無限的怨毒之力,正宜表達(dá)那種天地開辟以來萬古常新的人心中之嗔惡。
但這金蓮?fù)瑫r也是一個人。她的人性,在小說中是以她分嘗到的人生之苦來量度的。盡管她內(nèi)心的嗔毒有神魔的強(qiáng)度,她的肉身卻軟弱一如常人,是情欲的奴隸,她的命運(yùn)也與常人無異,是不由自主的。小說講到西門慶死后,就一點(diǎn)點(diǎn)告訴我們,金蓮少年時如何坎坷,偏又生得聰明敏感,而且還念過書。最了解她的春梅告訴人家,她對母親不好,不是沒親情,是要面子,受不了母親拿人家的施舍。到我們的偏見漸減而同情漸增之時,作者卻用看透表里的目光,帶著對人生的喟嘆,寫她的結(jié)局。她被月娘逐出是由于與女婿陳經(jīng)濟(jì)通奸有了孕——子嗣,這是她從前千方百計都求不到的東西,是她妒恨與毒害李瓶兒母子的因由,現(xiàn)在來了,但何姍姍其來遲?。?/span>
她只好把白胖的男胎墮進(jìn)馬桶里。逐出門后,她在王婆家等候發(fā)賣時,武松來報仇了。她本也可能逃過這大難的,因?yàn)殛惤?jīng)濟(jì)正在籌錢來買她,春梅嫁到守備府也在央周守備來贖她??墒亲髡咦屛覀兛匆?,生死只系在一點(diǎn)點(diǎn)很瑣碎無聊的東西之上:陳經(jīng)濟(jì)的路程趕不及,而周守備的手下雖然身上帶著銀子,卻為了和王婆爭閑氣,偏偏要拖延一下,讓武松有了機(jī)會。金蓮一生聰明,這時卻吃情欲的虧,想嫁武松,這便上了武松的當(dāng)。金蓮心中的大毒是嗔,現(xiàn)在來到生命盡頭,卻遇上這個嗔心同樣重、說不定更重的武都頭。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
金蓮被殺之時,書里有詩這樣詠嘆:
堪悼金蓮誠可憐,衣裳脫去跪靈前。
誰知武二持刀殺,只道西門綁足頑。
詩句粗樸不文,不待多說,但是把人生的甘與苦一口氣同時道出,而且說得這么直白徹底,除了《金瓶梅》哪里去找?
二、李瓶兒
她是使本書得名的三女性之一。她和吳月娘相像,都比較愚鈍,同時也比較溫良。她在西門慶家里的地位很優(yōu)越,初過門時雖受了些羞辱,但不久就變了最得寵的妾,原因是她長得好看(她特別白皙的皮膚是潘金蓮妒忌得不得了的),最先養(yǎng)下男孩。不過,由于生得不聰明,常都受人欺侮。那些尼姑、吳銀兒、老馮等人騙她的錢也罷了,潘金蓮受她惠之后還整治她。她不會反擊,有時偷偷對人訴訴苦,有時就躲著哭泣。
但她全部的故事不止于此,作者有更深刻的描寫。這個溫良柔弱的小女人,也有一段“壞女人”的歷史。西門慶當(dāng)初本是她丈夫花子虛的朋友,她和西門勾搭上了之后,就背棄了丈夫,由他受人陷害,坐視他活活氣死。丈夫死后,她不能如期過門嫁西門慶,竟在很短時間內(nèi)又姘上一個醫(yī)生蔣竹山,結(jié)果又嫌這醫(yī)生不愜意,逐了他出門去。

《恨鎖金瓶(1994)》
這個女人的性格該怎樣去了解呢?恐怕很多讀者初時都有這疑問。小說開頭的章回敘事也有些朦朦朧朧的,我們雖然知道發(fā)生了些什么事,但終歸有隔霧看花之感,尤其是李瓶兒嫁給西門慶以前的事,有些像傳聞,不很像親眼目擊的事。我們的疑團(tuán)可能要一直留在肚里,直到瓶兒的兒子死了,她自己也活不下去了時,她的人格才忽然像所謂“神靈顯現(xiàn)”(epiphany),一下子很清晰動人地現(xiàn)出來。
寫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一般人道聽途說,以為這本書的特色是床笫間事,不知床笫是晚明文學(xué)的家常,死亡才是《金瓶梅》作者獨(dú)特關(guān)心的事。中國文學(xué)與西洋文學(xué)相比,有個弱點(diǎn),就是對這件人生大事不夠重視。西方基督教有個傳統(tǒng),認(rèn)為死是最重要的,生活只是死亡的準(zhǔn)備,他們的知識分子會在書齋里放個骷髏,死亡成為文學(xué)中的大題目是很自然的事。中國人卻從來都不愛談死。中國作家寫到這題目,往往是胡謅一番——《牡丹亭》啦、《三言》《二拍》,《聊齋》中的人鬼戀的故事,不一而足;要不然就是得道升天,美化了或是避過了死亡。我們的絕世佳人林黛玉,死得那么清美凄絕,燒著詩稿,直聲叫著“寶玉!寶玉!你好……”,讀者忙著詠賞怨嘆,看不見死亡的丑臉,也聞不到腐爛的惡味。中國小說家中,關(guān)心死亡所反映的人生終極意義的,只有本書作者一人。他雖只有一本書,但在這些篇幅中細(xì)細(xì)寫了許多死事:宋惠蓮、官哥、李瓶兒、西門慶、潘金蓮、龐春梅……從前的人大概覺得這本書淫猥之外,又不吉利。

《紅樓夢(1987)》
李瓶兒是這樣死的:官哥在第五十九回夭折后,她在第六十回開始一病不起。在重陽節(jié)家宴之時,她扶病參加,酒也喝不下,坐一會兒就暈,回房撞倒在地,以后就沒有再離床。不久,探病的人摸到她身上都是骨頭了,接著由月娘向西門慶說出,她已經(jīng)是個要死的人。她的病是很丑惡的。兒子的夭折除了給她哀痛,又使她自覺罪孽深重。她的夢把這心理表現(xiàn)出來:她夢里見到前夫花子虛抱著官哥來對她說,房子已經(jīng)找好了,促她快些去同住。這是一等的夢寐心理,因?yàn)榛ㄗ犹摫静皇枪俑绲纳福撬淖飿I(yè)感把這兩人連在一起的。
讀者可以很強(qiáng)烈地感覺到死亡時的孤寂。環(huán)繞著垂死的少婦,別的人仍舊過著日子,各人說著嘴里的話,想著心里的事?!督鹌棵贰凡粎捚湓?shù)奈捏w,有時嫌啰嗦,現(xiàn)在卻非常有效。我們看見重陽節(jié)來時,大家還要好好玩樂一下,有吃有喝,有歌有舞。西門慶這時仍然外出飲宴嫖妓,還與王六兒通奸。
在這鬧攘攘的孤寂之中,李瓶兒安排自己的后事。這時西門慶、吳月娘也在替她辦后事,他們結(jié)果給她辦了個很體面、很有排場的喪禮:昂貴的壽材、妻子的稱謂、正室女婿做孝子、合衛(wèi)官員來祭奠、堂哉皇哉的出殯、滿縣的人屏息看著——日后曹雪芹仿作寫成秦可卿的喪事。但這樣的榮華,對她日后的鬼魂與彌留時的心靈都沒有什么好處。她自己的安排是請尼姑給自己念些經(jīng)消災(zāi),然后就是把衣物首飾分給下人。分贈衣物首飾這一段怪凄涼的,李瓶兒好像在撒手之前,還要撫摸一下這些零碎的人世關(guān)系,因?yàn)樗睦镞@么空虛。她的兒子保不住,丈夫不能長相廝守,自己又沒有做過什么事是值得回憶的,與下人們的一點(diǎn)點(diǎn)情分也消散后,她的生命更像什么痕跡也沒有留下。

她的一生盡管不堪回首,卻又放不下。她還愛著西門慶,就在要死之時,她還很癡心地愛戀這漢子。她的情實(shí)在何止于“衣帶漸寬終不悔”,因?yàn)檫@漢子正是她樂園里的蛇,正因?yàn)槲鏖T來引誘她,她才失了節(jié),繼而背叛丈夫?,F(xiàn)在丈夫來索命了,她也自承理虧,難道她看不見是西門慶害了她的嗎?可是,在臨終的床上,她仍然情深地叫他作“我的哥哥”,仍然希望與他相守,即使不能終老,有幾年也是好的。她虛弱得不能哭出聲了,仍用瘦得“銀條似”的胳臂扯著、摟著西門慶。這是中國小說里未見過的熱情:兩個欲海里的癡魂,像《神曲》里的保羅(Paolo)和佛蘭切絲卡(Francesca)糾纏在一起。
我們現(xiàn)在看得比較清楚她是怎樣的一個人了。她死時,西門慶嚎哭著一聲聲叫她“有仁義好性兒的姐姐”;在六十四回,她大殮之后,玳安告訴外頭管店鋪的傅伙計說,家中的下人都愛她仁厚溫和——她會任由下人揩她的油,帶著寬容的智慧說“拿去吧,你不圖落,圖什么來”,等等。但她怎么又是個“壞女人”呢?答案是,她心里的柔情——今天叫作“愛”,從前叫作“情”——太多了。這柔情的一種表現(xiàn)就是與異性合一的欲望,所以李瓶兒也是個“淫婦”。契訶夫的《寶貝兒》奧蓮卡真是個“寶貝兒”,她的忘我的愛在什么人身上都能寄托;李瓶兒卻更像個普通人,她的愛要選擇人來承受的,在她前夫花子虛與蔣竹山身上就寄托不來,所以她不能為他們守節(jié),而且由厭惡生出毒心。遇到西門慶,她是完完全全滿足了——在書里她告訴西門慶說,“你就是醫(yī)奴的藥”。
我們今天也許會覺得李瓶兒只是個可憫的犧牲品,她受命運(yùn)殘酷戲弄,倘使她一開頭就嫁了西門慶,養(yǎng)大官哥成人,那么她會快樂地做一生賢妻良母,不會早死,更不會有那些敗行。作者大抵不會完全同意,他會說,瓶兒心里那大量的、不由她自主而使她無可奈何的柔情愛意,就是“癡愛”,既有此毒作根源,罪孽痛苦是自然要來的。他讓我們看見這“癡”的情在人心中扎根怎樣深,看見李瓶兒怎樣給折磨了一生,吃過鞭子,上過吊,背著淫婦之名,最后弄上一個最丑惡的病,但至死不悔,甚至死后也不悟——她的鬼魂還一次再次來到西門慶的夢里,還與他歡好,讓讀者簡直要惻然下淚。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
作者對瓶兒的態(tài)度并不純粹是貶責(zé)。事實(shí)上,作者對書中的罪人都沒有站在高高在上之處而大加責(zé)備,故事完結(jié)之時,眾罪人血淋淋地來到普凈和尚那里聽候發(fā)落,和尚沒有罵他們,也沒有遣他們進(jìn)地獄,而是讓他們再投生,等待來生中的善行潔凈他們的靈魂。作者非常寬大而富于同情心——他若不同情瓶兒,我們不會這么容易同情瓶兒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也不會稱瓶兒的情為純潔或偉大?;ㄗ犹撆c蔣竹山的事,明白表示瓶兒的“癡”是會產(chǎn)生罪惡的。
西門慶身上,也有“癡”的表現(xiàn)。李瓶兒病重時,他常常守在房里哭泣,不肯離房;瓶兒死時,他不顧穢氣,捧著尸的臉頰親吻,然后便在書房里跳起幾尺高,呼天搶地地哭,不飲不食,下人來問,他把他們打罵趕出去。他責(zé)怪上天為什么要搶走了瓶兒,而不讓他西門慶死了——這是很嚴(yán)重的話,不敬天地,很不祥的。西門慶的人品本是三毒俱全,“貪”的念非常重,很不討人喜歡,他的“癡”倒使我們覺得他還可愛。這個無惡不作的壞蛋在愛情方面竟這樣真誠,這樣可憐,簡直像個拜倫筆下的英雄了。但《金瓶梅》的天地,是很艱難的,有說不完的苦,不是對異性的一點(diǎn)真誠之愛就能救贖得來的。小說的前半,西門宅里似乎日夜酒色征逐,胡作非為都沒有后果的,但是從李瓶兒病喪開始,帷幕的一角掀開了,讓我們瞥見無邊的苦海,罪孽因果之網(wǎng)把人牢牢纏著。
苦是不是都由作孽而來,我們不曉得,但總之陽世陰間的哀哭聲是聽不完的。第六十六回黃真人來為瓶兒煉度超生,提及十類孤魂,有餓死的、客死的、刑死的、溺死的,以及產(chǎn)死、病死、屈死的,等等。瓶兒死后,無邊苦海的濤聲就隱隱約約成了小說的配樂。像拜倫能寫曼弗雷德以及那些近東強(qiáng)盜,是因?yàn)樗匆娺^這些生死的苦;《金瓶梅》中所提示的苦,讀者若看得真切時,便會覺得自尊心、勇氣以及什么英雄氣概都不著邊際,唯一有意義的德只是慈悲。
三、龐春梅
《金瓶梅》書名中的“梅”字來自龐春梅,由此可見她是書中重要人物。她出場很早,但她的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她貴為守備夫人以及與陳經(jīng)濟(jì)離離合合的經(jīng)過,都發(fā)生在書的末尾。這時西門慶已經(jīng)身亡家敗,作者也顯出興致闌珊的模樣——他對生活的愛戀已表達(dá)過了,對西門糟蹋人生機(jī)會也惋惜過了。他寫春梅和陳經(jīng)濟(jì)時,好像沒有了原先寫作的熱情。
本來,在作者的構(gòu)想中,龐春梅一定是一位很突出的女性。她有一種自然的尊貴,作者曾用很清晰利落的幾筆,把她的特色很有力地勾畫出來。她不是書中最美或最聰敏的一個——在這些方面她未必及宋惠蓮。可是惠蓮不珍惜羽毛,心中雖有節(jié)操,日常的行為太隨便了;她正相反,生下來就有傲氣與身價。那時她在西門府里的地位,與玉簫、迎春、蘭香相等,四人是挑出來一起學(xué)彈唱的,但她總是鶴立雞群,瞧那三人不起,罵她們貪吃愛玩,也罵她們好與僮仆狎混。她自己并不貪吃玩,有一回嫌沒有好衣服,像“燒煳卷子”似的,就不肯出門。至于男女之事,雖然她先后也失身于西門慶與陳經(jīng)濟(jì)兩翁婿(都是潘金蓮命令的),但是教彈唱的李銘在第廿二回想動她腦筋,她馬上疾言厲色相向,使李銘十分狼狽。大抵就是這樣與生俱來的身價感,使吳神仙來西門宅看相之時,從一群淫賤的媵妾之間,認(rèn)出這婢女長著個貴相。

《恨鎖金瓶(1994)》
由于傲,春梅相當(dāng)殘酷。她除了使李銘難堪,又曾因?yàn)樯甓悴豢峡炜斓貫樗佣涯敲づ映袅R了一頓,罵得非常惡毒。另一方面,她對故主始終保持尊卑的關(guān)系。吳月娘嫌她與潘金蓮狼狽為奸,叫薛嫂領(lǐng)她出去賣了,出門之時她卻依足禮法到月娘處拜別,因?yàn)樽畛跛臼窃履锓恐械难绢^。后來她貴為周守備的夫人了,在永福寺重遇月娘,月娘慌忙想逃跑,怕她羞辱報仇,沒料到她不廢舊禮,拜見月娘,并送金飾給孝哥為禮物。這表示什么呢?是她的奴性不改嗎?大概不是的,因?yàn)樗皇莻€膽怯、保守的人,她的行為反映出很高的自尊心。平庸的仆婢發(fā)了達(dá)而重見破落的故主時,恐怕不會有這樣的把持的。
作者對春梅有很特別的愛惜,愛惜到偏頗的地步。他在前面大半本書中,完全不寫出她的淫行,雖然明白說出她失過身。在《紅樓夢》中“送宮花賈璉戲熙鳳”章里,“脂評”說若是王熙鳳白晝宣淫明寫出來,就會“唐突”了“阿鳳”;現(xiàn)在我們的作者好像也不愿要春梅公開出丑。這樣的偏頗在本書之中是很罕見的,作者對書中人物雖然很同情,但寫他們做壞事、傻事以及見不得人的事,卻絲毫不留余地。
春梅起初既這樣受重視與珍愛,在末尾幾章中的描述自難免教人失望。她之貴為夫人,重會吳月娘,重見舊家池館,尤其是最后縱欲亡身,這些項(xiàng)目料想是作者心中早已定了的,而且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寫得實(shí)在缺乏深度,而歸根到底是缺乏熱情。《金瓶梅》中人物死亡的情景,向來是很動人的,像李瓶兒、潘金蓮的死,我們都細(xì)論過,西門慶的死與死前那段日子里跡近瘋狂的自戕行為,也用了萬鈞之力,現(xiàn)在春梅在全書完結(jié)最末一章中死去,死的經(jīng)過僅用百數(shù)十字?jǐn)⑹?,?shí)在太草草。所以我們要猜想,作者寫完西門的故事后,已經(jīng)興致闌珊了。

但是且不管這些吧,我們面前還有個關(guān)系到作者的態(tài)度與全書意義的問題未答,那就是,這本書為什么要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來命名呢?這三人有什么特質(zhì)而得以名列眾人之前呢?若說小說的主題是西門慶的身死與家敗,事情也不是與這三個婦人都有密切關(guān)系而與別的書中人無關(guān):我們說潘金蓮害死西門慶是可以的,但李瓶兒和龐春梅就沒有什么責(zé)任——起碼不會比鄭愛月、林太太那些人的責(zé)任大。那么,這三人是最什么呢?最壞?顯然不是。最美?也不見得,后來令西門慶欲心大熾的何千戶娘子和王三官妻子,大抵都比她們更美?!都t樓夢》中那一群年輕女子列在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上,次序大抵是依據(jù)才、貌、社會地位、與男主角接近的程度這幾項(xiàng)而定的,但金蓮三人在這幾方面都不能超逾別人。
分析起來,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這三個,她們所共有的特質(zhì),其實(shí)只是強(qiáng)烈的情欲。情欲本是人的通性,《金瓶梅》中有淫行的人不知凡幾,可是真正無法應(yīng)付自己情欲的重要角色,除了男主角西門慶,就數(shù)這三個婦女。她們生活在情欲里,走情欲驅(qū)策的路,最后都慘死在情欲之手。
作者拿三個大淫婦來命名小說,是什么意思呢?是警世懲淫嗎?作者對三人的品行當(dāng)然是不恭維,我們看著她們把生活弄糟了,最后遇到了“藝術(shù)中的公道”,死得很苦。但作者貶責(zé)之時,仍有很深的慈悲。許多人認(rèn)為《金瓶梅》的警世態(tài)度偽善得很,因?yàn)闀袑懥嗽S多淫行,而那些茍合的男女雖謂不得善終,卻沒有受到很明確的譴責(zé)。有些批評家嫌李瓶兒表現(xiàn)出來的溫良不合理,又嫌西門慶比《水滸傳》中的原身改良得太多。《金瓶梅》寫性事,我們下面再論;但是嫌作者對罪人誅伐得不夠,即是嫌他慈悲。李希凡明言覺得《水滸傳》對待壞人的無情態(tài)度才是合理的。《水滸傳》的作者與讀者面對犯過的人,有一種很原始的、得來輕易的優(yōu)越感;《金瓶梅》并不給我們這種優(yōu)越感。我們想鄙視眼前這三淫婦,他就說,瓶兒很仁厚,對西門慶的真情至死不渝;春梅天生尊貴,當(dāng)年也曾鄙視貪吃愛玩的同伴;即使是金蓮,她的聰明與精力,未必輸給你和我。作者的態(tài)度,與寫《卡拉馬佐夫兄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近。在卡家兄弟中,那個神父向卡家的老大深深鞠一個躬,不是因?yàn)槔洗蟮牡滦泻?,而是因?yàn)樗那榕c欲很強(qiáng),人生的道路會是很苦的。神父的慈悲是基督教的慈悲,《金瓶梅》里的慈悲則來自佛教,來源雖異,性質(zhì)與表現(xiàn)卻很相像。我們的三大淫婦都走很兇險的路,吃大苦頭,死得凄慘,作者以之命名小說,也是向人生的苦致意。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
但三個“淫婦”雖說并非不值得同情,卻也不會使讀者覺得需要為她們的下場抱不平。她們都可說是罪有應(yīng)得。李瓶兒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印許多佛經(jīng)來贖愆,又請人替她念經(jīng)消災(zāi);潘金蓮和龐春梅即使沒有這種自知,但也總了解到自己走的是什么路,而這路是她們自動走上的,不是人家迫上去的。這“罪有應(yīng)得”之感是很重要的,這感覺加上前述的慈悲與同情,構(gòu)成了本書的一點(diǎn)特色。若說只是讓讀者覺得罪有應(yīng)得之人物,中國文學(xué)中也很多,諸如長篇小說戲曲中的奸佞反賊,公案故事中的盜匪,以及行為茍且的狗男女,這些人落得個不好下場時,讀者拍手稱快,不會同情或憐惜。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作品極得讀者同情的,如《竇娥冤》與《紅樓夢》,讀者見主角受到那些無辜之苦,不禁為之抱屈,眼中含著熱淚,心里充滿怨憤。不過,怨憤不平,并不是凈化了的情感——把《竇娥冤》和《紅樓夢》稱為偉大悲劇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diǎn)。我們讀畢《金瓶梅》的心境卻是比較凈化了的,怨憤不平固然沒有,輕佻的優(yōu)越感大抵也不會多,有的是那種看到了人生盡頭的難過,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話也不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