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上癮體驗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第4章?誘人的目標
1.你要么忍受成功之后的失落,要么忍受失敗帶來的沮喪。這一切如今變得比以前更加重要,因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正經(jīng)歷著空前濃厚的目標文化,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過分強調上癮般的完美、自我評估,多工作、少玩耍。
2.目標是生物的必需品,它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可選項。如果我們的祖先把時間用在追求那些沒什么道理的目標上,人類是沒法存活下來的。
3.專注于數(shù)字,會讓給你罔顧身體的真實感受。鍛煉變得盲目,這就是上癮的“目標”。
4.連續(xù)紀錄暴露出了追求目標的主要缺陷:你在追求目標上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享受成功的果實。就算你成功了,成功也很短暫。
5.亞當斯提倡一種不同的方法:不要靠目標,而要靠系統(tǒng)來過自己的生活。所謂的系統(tǒng),就是“你經(jīng)常做且能提升長期幸福概率的某件事情”。

第5章?不可抗拒的積極反饋
1.“點贊”是我們時代的可卡因。
2.?這項實驗采用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新功能,名叫“贊”。所有用過Facebook的人都知道這個按鈕怎么運作:你不必去琢磨別人對你的照片或狀態(tài)更新怎么想,他們會去點擊你發(fā)布內容下方的一個藍白色大拇指形按鈕,讓你獲得實時反饋。

第6章?毫不費力的進步
大多數(shù)上網(wǎng)成癮的人都是被游戲迷住的。

第7章?逐漸升級的挑戰(zhàn)
1.“俄羅斯方塊“是一款有著強烈消極動機的游戲。你永遠看不到自己已經(jīng)做得很好的部分,但失誤卻顯示在屏幕上,所以你總是想要糾正它們。
2.?維果斯基解釋說,如果學習資料剛好比孩子們當前的能力超出一點點,他們學得最好,最有動力。

第8章?未完成的緊張感
整理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它違背了人類保留價值的本能。如果一樣東西將來有可能提供價值,我們就不樂意把它扔掉,再說了,哪怕是一次性用品,以后說不定也能再次派上用場。但怦然心動整理術蘊含著一筆巨大的財富:整理本身,是一個開放的循環(huán),它要求閉合。我們討厭扔東西,但我們也討厭雜亂。癡迷于購物的人,跟那些癡迷于整理的人是同一批,于是整個過程變成了一個延綿不斷的永動循環(huán)。

第9章?令人癡迷的社會互動
1.?社會肯定(或與他人一樣地看待世界)是你屬于一群志同道合者的標志。用進化術語說,群體成員更容易生存,落單的人則會被一個個地拋棄,故此,察覺你跟其他許多人一樣,會令人放心。如果這些紐帶遭到剝奪,人會體驗到一種沉重的痛苦,有時叫作“社會死刑”(social death penalty)。它非常持久——光是回想從前遭人排斥的情形,就足以讓人生出和當時一樣的痛苦來,人們常常把遭到社會排斥列為自己最黑暗的記憶。
2.不過,偶爾的分歧也有好處,因為它可以提醒你,你跟其他人不一樣。心理學家把這一完美的平衡稱為“最優(yōu)獨特性”,如果你在大多數(shù)事上跟人一樣,但又不是所有事都跟人一樣,你就找到了這個平衡點。
3.請記住,一旦你的大腦黃瓜經(jīng)過腌制,它就再也沒法恢復成真正的黃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