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告訴你:民告官,越來越多了嗎?
行政訴訟,按照百科的說法,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以及 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這個解釋太復雜,行政訴訟有一個更為簡潔易懂的稱呼:民告官。即老百姓(或民間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做法不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而向法院提起的官司。
在我國,按照訴訟對象分類,可以將民告官的案件,分為公安、交通運輸、環(huán)保、稅務、鄉(xiāng)政府、土地、城建、工商和衛(wèi)生等多種類型。具體哪個機構被訴訟的更多,我們將在另外一篇中介紹,歡迎關注。
今日的數據,提取1978年以來的、經人民法院一審審理的行政訴訟案件數據,并結合當年的全國人口數據,觀察行政案件數量及占人口的比例,在過去的30年多間變化情況。
下圖中,柱狀圖表示當年人民法院一審收案件數量,折線表示占當年全國人口的比例,單位件/十萬人。

數據顯示,民告官的案件數量,在部分年份曾有小幅度的下降,但總體上來看,從1983上的527件,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32萬件。
論比例,民告官的比例,則從1983年的每十萬人0.05件,上升到2021年的每十萬人22件。
顯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老百姓對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政府承擔的角色,也應該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而轉變,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換。
這方面,有些地方就做得特別好,比如最近很火的貴州村超、淄博的燒烤,政府都完美地闡釋了何為服務型政府。
從具體年份來看,在1995年到1996年間、2014年到2015年間以及2020年到2021年間,行政訴訟的數量,均有明顯的增加。
2020年到2021年的情況好理解,前面兩個年份,為何民告官的數量,會如此大幅度的增加呢?歡迎對這個問題有了解的網友,給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