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歷史小常識36——黎巴嫩

黎巴嫩,全稱黎巴嫩共和國,位于西亞(中東)。東面北面與敘利亞接壤,南面與以色列接壤,西面與塞浦路斯、土耳其、意大利、希臘、馬耳他、突尼斯、利比亞、埃及等國隔地中海相望。全境為沿海平原,屬地中海氣候。


公元前2200年左右,腓尼基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若干個城邦國家,其中著名的有拜波羅斯、提爾,其中拜波羅斯是圣經名字的來源,而提爾直到現在也是黎巴嫩重要的城市。在海民襲擊前,腓尼基城邦一般依附于古埃及,除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曾經受到赫梯帝國的威脅。腓尼基盛產的紫色染料賦予了他們腓尼基的名字,而此地盛產的雪松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直到現在還作為黎巴嫩國家的標志。

公元前1200年海民襲擊曾經短暫的擊垮了這些腓尼基城邦,但在那之后,赫梯帝國和古埃及都迅速衰落,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也因此而逐漸消亡,腓尼基城邦填補了這些空白,迅速地發(fā)展成為一個殖民國家。在北非、伊比利亞和法國南部建立了不少殖民地,甚至后來這些殖民地反客為主。公元前780年左右,亞述帝國征服了這些腓尼基城邦,一部分腓尼基人逃亡北非的迦太基殖民地,另一部分則形成了現在的黎巴嫩民族。

公元前605年,黎巴嫩地區(qū)被新巴比倫王國控制,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國控制。公元前328年被馬其頓帝國控制,公元前322年劃歸塞琉古帝國,公元前68年被羅馬共和國控制,395年劃歸東羅馬帝國,632年被阿拉伯帝國控制,1258年被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控制,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控制。
1608年,黎巴嫩的法赫魯丁二世開始對抗奧斯曼帝國,但是失敗,此后黎巴嫩一直在不斷地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1831年黎巴嫩在埃及的幫助下獨立,但是在英法爭奪黎巴嫩作為殖民地的過程中再次被奧斯曼帝國占領,1860年法國占領黎巴嫩,使之成為殖民地。
1926年,黎巴嫩半獨立,1939年法國被德國控制后,黎巴嫩一度被德國控制。1941年,自由法國恢復了對黎巴嫩的控制。1946年黎巴嫩正式獨立。1958年黎巴嫩曾遭到美國入侵,但是后來美國因為輿論問題撤兵。1975年,黎巴嫩陷入內戰(zhàn),北部被敘利亞控制,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控制了黎巴嫩南部,發(fā)動了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2000年,以色列撤軍,2005年,敘利亞撤軍。此后黎巴嫩多次與以色列發(fā)生沖突。2008年黎巴嫩再次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