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標題黨的鼻祖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覺得既浪漫又唯美,興致勃勃的翻開書后大失所望,逼著自己看了幾頁后因為搞不清繞口的名字和奇怪的情節(jié)而果斷的合上了書。
如果你有這樣的經(jīng)歷,那么謝謝你讓我不是一個人。可是我之所以有這個機會分享這篇文章,是因為身邊推薦它的人依舊很多,說它好的人把它夸的天花亂墜,現(xiàn)實主義的題材往往很容易為大家所接受,于是我逼著自己再次拾起這本書,結果顯而易見:我被深深的吸引和震撼了。
在我看來文章直入正題的信號是來自克蘭徳太太的一個請求,她想知道丈夫為什么拋下自己和孩子跟外面的女人跑了,她想挽回丈夫。所以他請作家?guī)退业娇颂m徳并傳達她的委屈和期待。
因為作者在之前的一次宴會上見過克蘭徳夫婦,所以他很自然的被選中了,他原本對克蘭徳的印象就不好,按克蘭徳太太給的地址他來到巴黎設想著找到他時他在舒適的旅店左擁右抱,沒想到他卻窮困潦倒地形容枯槁連飯都吃不起。
作家對眼前這個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男人非常生氣,質(zhì)問他憑什么認為自己有畫畫的才能??颂m徳的一句話讓我非常佩服,他說: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p>
這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在這樣的時代和環(huán)境是幾乎不可能的一件事,很多人從一出生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無形中也是一種束縛,這些人只能做對的決定,走對的路,都來不及去想什么才是自己愿意的,熱愛的。
不出意外的克蘭徳生硬的拒絕了克蘭徳太太的挽留,果斷而堅決的選擇了畫畫。弄清原委后作家把實情告訴了克蘭徳太太。
她卻始終無法相信丈夫放著收入穩(wěn)定的股票交易所經(jīng)理人不干,去荒繆的追求理想,干像畫畫這樣不正經(jīng)的事情,她依舊執(zhí)拗的認為畫畫只是丈夫拋妻棄子的幌子。她甚至愿意原諒變心的丈夫也不愿原諒因為夢想而拋下自己的丈夫。
五年后作家到巴黎小住,又見證了克蘭徳的一段經(jīng)歷,一位天資普通將克蘭徳奉為大神的畫家一直無條件的給予克蘭徳幫助,甚至在他病重的時候讓出自己的妻子照顧他。
妻子一向討厭克蘭徳,因為照顧克蘭徳的事情兩人吵得不可開交,最后在畫家的百般請求下,妻子終于松口了,沒想到克蘭徳痊愈后,畫家的妻子提出要跟著克蘭徳離開,并表示她深深的愛上了克蘭徳。
克蘭徳不否認也不接受畫家妻子的存在,女人對他來說好像只是滿足欲望的工具,用完后就可以安全拋到腦后,最后畫家妻子喝下酸液自殺了,死前她也沒有責怪克蘭徳一句。
畫家失去了愛人、自尊和對生活的熱情,回到家鄉(xiāng)療傷了,走之前他發(fā)現(xiàn)了一副克蘭徳給自己妻子畫的人體像,對其藝術價值贊不絕口,克蘭徳直接送給畫家了。克蘭徳對任何東西好像都是這種態(tài)度,不上心,不在意,不計較,甚至是覺得跟自己毫無關聯(lián)。
事情告一段落后作家見到克蘭徳時,克蘭徳對于那場悲劇沒有一絲愧疚的情緒,作家再跟他唇槍舌戰(zhàn)一番后以失敗告終,其實克蘭徳贏在了起點上,從始至終他都不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自然也不會憤怒,自然也不會敗。
克蘭徳主動跟作家說了很多心里話還提出展示自己的畫作,作家對他的畫畫水平十分震驚,認為都是神作,再次之后一周,克蘭徳離開巴黎去了馬賽。
他走后,作者對于克蘭徳陷入了新的思考,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藝術家都更困苦。他工作得比其他藝術家也更艱苦。大多數(shù)人認為會把生活裝點得更加優(yōu)雅、美麗的那些東西,思特里克蘭德是不屑一顧的。對于名和利他都無動于衷。
我們大多數(shù)人受不住各種引誘,總要對世俗人情做一些讓步,卻無法贊揚克蘭德抵拒得住這些誘惑,因為對他說來,這種誘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腦子里從來沒有想到要做任何妥協(xié)、讓步。
他住在巴黎,比住在沙漠里的隱士生活還要孤獨。對于別的人他沒有任何要求,只求人家別打擾他。他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僅甘愿犧牲自己——這一點很多人還是能做到的,而且就是犧牲別人也在所不惜——這一點能做到的人卻不多。
作家發(fā)現(xiàn)雖然克蘭德是個惹人嫌的人,可是對于克蘭徳的討厭只是他單方面苦苦維系的事情,而且盡管如此,他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克蘭徳消失后作家由于偶然的機緣到了塔希提,克蘭德經(jīng)過多年浪跡最后流落到的地方正是塔希提,也正是在這里他創(chuàng)作出使他永遠名垂畫史的畫幅。
作家來到塔希提就恢復了對克蘭徳的興趣同時也獲悉了克蘭徳的結局??颂m徳和一個土著人結婚了,過了三年幸福的生活,妻子不會管束他,他可以把所有時間用來創(chuàng)作。其他的問題,全部都是妻子幫他打理。
后來克蘭徳得了麻風病,他想一個人到山里居住,妻子卻死活都不離開他,在人生的最后兩三年,也是她創(chuàng)作的巔峰,他在房間四壁畫上原始的震駭?shù)漠嬜?,給他致病的醫(yī)生無意中見過一次,被振得直呼他是天才。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在克蘭徳死前,他讓妻子把那間房子燒的一干二凈。
作家回到巴黎,看到克蘭徳的太太正在給其他人講解自己托人弄到的克蘭徳的原作,這樣一個對克蘭徳畫畫夢想最反對的人卻在他死后評價褒獎著他的畫作,確實是諷刺至極。
這個作品的大致脈絡就是這樣,我在嘆服冷血無情的“好處”的同時,也在質(zhì)疑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人似乎沒有喘息的可能,他甚至連恃才傲物都不是,一切目光和偏見在他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
可是他終究只是個文學人物,把追求精神表現(xiàn)到了極致而已,我們真正要參考的是他身上那股不懼世俗,勇敢追求理想的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