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曲水流觴”直接拉滿古人喝酒的儀式感?
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來越重視“儀式感”,儀式感不僅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實際上,古人對儀式感的重視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就拿喝酒這件事來說,一場“曲水流觴”活動,可以看到古人喝酒時滿滿的儀式感,還是高級且高雅的儀式感。
西周時期,每年的三月初三是上巳節(jié),又稱“重三”、“春禊”,這一天人們會聚集在河邊舉辦祭祀儀式,并跳入水中清理污穢、潔凈身體,稱之為“祓禊”(fú xì)。
?
曲水流觴是上巳節(jié)衍伸出來的一種習俗。參加完祓楔儀式后,大家會坐在水渠兩旁,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漂到誰面前誰就拿起酒杯飲酒,這個儀式稱之為“曲水流觴”,其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
這種喝酒方式的儀式感十足,難怪被稱為“高雅的酒禮”。曲水流觴中的“觴”是古代的一種酒器,外形看起來像一只小船,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雙耳,好似一對翅膀,因此又得名“羽觴”、“耳杯”。
?
經(jīng)過不斷的演變和發(fā)展,曲水流觴成為文人墨客詠詩論文、飲酒賞景的社交活動?;顒訄鏊辉倬窒抻诖笞匀?,而是在自家庭院挖一條小水渠,當酒杯漂到誰面前時,誰就要作詩一首,如果不能及時吟詩作詞,就要罰酒。
?
有著“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就是在一次曲水流觴活動中寫出來的,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一段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謝安、孫綽等40多人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后,展開一場曲水流觴活動,這次活動有11人各成詩兩篇、15人各成詩一篇、16人作不出詩,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
?
曲水流觴在唐朝時期依然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間,杜甫在《麗人行》一詩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劉篤的《上巳日》也有相關描述:“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p>
?
1913年4月9日,農(nóng)歷三月三日,也是繼王羲之蘭亭雅集后的第二十六個癸丑上巳日,梁啟超在萬生園(今北京動物園)發(fā)起修禊活動,參與者四十余人,成詩三十余首,集結為《癸丑禊集詩》,陳衍補作《京師萬生園修禊詩序》,從中可以看出梁啟超的情懷。
?
曲水流觴,吟詩作賦,古人的浪漫和精致,多多少少都離不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