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的這位功臣,手握免死十次的鐵券,為何慘遭滅門?
對于勞苦功高的功臣,皇帝們一般會賜予丹書鐵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免死金牌”。一般在鐵券上會注明免死的次數,當功臣犯罪時,就可以用鐵券來抵消死罪。可是“免死金牌”通常并不管用,在后唐時期,有一位功勛卓著的功臣,他被賜予免死十次的鐵券,但最后卻慘遭滅門之禍!那么這位功臣到底是誰呢?

一、運籌帷幄
此人名叫郭崇韜,字安時,是代州雁門人。唐朝末年,郭崇韜最初在昭義節(jié)度使李克修(李克用的堂弟)麾下任職,他辦事干練、能力出眾。李克修死后,郭崇韜又輔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特別是李存勖,他對郭崇韜非常器重,“用為中門副使,與孟知祥、李紹宏俱參機要”。沒過多久,孟知祥、李紹宏去職,郭崇韜“專典機務”。
在此后的征戰(zhàn)中,郭崇韜一直跟隨李存勖,為其出謀劃策,決斷各種軍國要務。923年,李存勖稱帝,后唐與后梁在黃河附近展開激戰(zhàn)。梁軍由名將王彥章率領,攻勢凌厲,李存勖“登城四望,計無所出”。關鍵時刻,郭崇韜獻策“于博州東岸立柵”,之后還親率將士與王彥章激戰(zhàn),最終將后梁軍隊擊退。

二、滅梁平蜀
此后,李存勖召集諸將商議對策,有人居然主將與后梁議和。郭崇韜卻認為這是滅掉后梁的最佳時機,他向李存勖分析了后梁的情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臣但請留兵守鄴,保固楊劉;陛下親御六軍,長驅倍道,直指大梁,汴城無兵,望風自潰”。李存勖采納了郭崇韜的主張,果然一舉滅掉了后梁!
李存勖加封郭崇韜侍中、樞密使,“兼領鎮(zhèn)、冀州節(jié)度使,進封趙郡公,邑二千戶,賜鐵券,恕十死”。此時的郭崇韜“位極人臣,權傾內外”,但他并沒有居功自傲,反而招攬人才、興利除弊,受到了朝野內外的稱贊。925年九月,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率軍討伐割據四川的前蜀政權。七十天后,前蜀的皇帝王衍被迫投降。

三、慘遭滅門
在滅掉后梁后,李存勖開始貪圖享樂,郭崇韜多次勸諫,反而招致了后唐莊宗的不滿。與此同時,郭崇韜還得罪了莊宗身邊的宦官、伶人,這些人經常在莊宗面前說郭崇韜的壞話。在滅掉前蜀后,在宦官、小人的挑撥下,魏王李繼岌與郭崇韜的關系非常緊張。與此同時,宦官們對李存勖說郭崇韜有不臣之心。
劉皇后也受到宦官的挑撥,要求李存勖下旨干掉郭崇韜。李存勖還是有些猶豫,“未知事之實否,詎可便令果決?”可是劉皇后不管那么多,她寫了一道旨意。讓李繼岌殺死郭崇韜。李繼岌得到命令后,在宦官的幫助下,將郭崇韜騙來,然后將其殺害。同時,郭崇韜的五個兒子也全部被殺。李存勖夫婦自毀長城,幾個月后也死于非命。
參考資料:1.《舊五代史》;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