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嗩吶:基本構造




從上期文章中我們已知道,
在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中,
嗩吶有著各種各樣的別稱,
但它們的內部結構是大致相同的。
接下來,小編將帶領大家了解嗩吶的基本構造。

明代王圻在《三才圖會》所述:“鎖吶(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時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绷攘葦?shù)語,雖未詳盡,但亦可略曉至少自明朝以來,嗩吶的基本形制幾乎是延續(xù)至今的。
現(xiàn)代嗩吶主要由哨、氣盤(或稱氣牌)、芯子、桿和喇叭口(或稱碗)五部分組成。嗩吶的哨大多是以蘆葦制成, 也有用麥稈制作。芯子則是由銅管所制,起到哨片與管身的連接作用。其形狀為上細下粗,下端插入管體,上端為哨片插口。形狀為圓形、且中間有圓孔的是氣盤,可將其套入芯子的上端,演奏時可起到減輕吹奏者唇部疲勞的作用。嗩吶的桿即氣柱,上細下粗,并開有八個音孔(前七后一),是由木材制成,木材的軟硬程度會影響嗩吶的音色。在桿的下端的喇叭口為銅片材質,主要起到擴大音量的作用。
本期推文主要介紹了嗩吶的基本構造,但嗩吶究竟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呢?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我們下期再會!
參考資料:
[1]繆天瑞編:《音樂百科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第585頁。
[2]《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頁。
[3]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180頁。
[4]嗩吶構造圖轉引自萬源:《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吹管樂器配器法的聲學原理》,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出品: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
承辦: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負責人:鄭敏執(zhí)
行負責人:王曉青/李靈漫
總監(jiān)制:鄭敏/王曉青
內容總監(jiān):鄭敏/李靈漫
視覺總監(jiān):王曉青/麥曉琳
視覺設計:李嘉/戚文怡
項目秘書:陳穎君/黃鳳儀/黃嘉嘉
文獻翻譯:朱正一執(zhí)行:音博文化傳播志愿者團隊(撰文丨音樂學系2021級唐海雯,傳播助理丨藝管系2021級劉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