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黑衣宰相:輔佐朱棣稱帝,朱棣讓他得以善終!
黑衣宰相姚廣孝,輔佐朱棣登上皇位后,朱棣賜他府邸、宮女,但他都不要。臨終之際,朱棣再次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說:“臣只想和陛下要一個人!”
姚廣孝,幼名天僖,是明朝初期,乃至歷史上少有的僧人。他的祖上世代為醫(yī),在他14歲那年,正值元末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小小年紀的姚廣孝,目睹了百姓的困苦,毅然決然地跑到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法名道衍。
然而,別的和尚出家是為了修行,為了學(xué)習(xí)佛法,得個清凈,而姚廣孝出家顯然是另有目的。因為就在他出家不久后,就拜了道士席應(yīng)真為師,學(xué)習(xí)陰陽術(shù)數(shù)。

席應(yīng)真是元末明初有名的道士,他師從張應(yīng)玄習(xí)道60余年,修得道家之真經(jīng)秘籍、離、章丹法,又兼貫儒、釋兩家之精髓,成為博通三教、多才多藝的道教高士。而且席應(yīng)真還精研《易經(jīng)》,于陰陽術(shù)數(shù)、兵略、占候等能旁通。姚廣孝拜了這么一位高師,自然是名師出高徒,也成為精通三教的大陰陽家。
姚廣孝作為一名和尚,學(xué)習(xí)這么多的陰陽術(shù)數(shù),顯而易見是有打算的,他的打算就是在元末大亂時,創(chuàng)建不世之功,成為帝王之師。然而,當他學(xué)有所成時,朱元璋竟然在劉伯溫的輔佐下,快速打敗群雄,稱帝了。
劉伯溫是一位百年不出的軍師,朱元璋得他相助,快速平定了天下。而姚廣孝空有一番本領(lǐng),無處施展。然而,像他這樣的奇人,沒有機會,就會制造出機會。
馬皇后病逝后,信佛的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藩王,為馬皇后誦經(jīng)祈福,姚廣孝就是被請僧人之一。葬禮上,姚廣孝一看氣度不凡的燕王走來,便對朱棣說:“我若能追隨大王,定送一頂白帽子給您戴!”
朱棣頓時一驚,心想自己是藩王,王上加白不就是個“皇”嗎?朱棣意識到這個僧人不一般,葬禮上裝作若無其事,而私下里卻秘密會見姚廣孝。朱棣和姚廣孝一個有野心,一個有改天換地的本領(lǐng),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葬禮結(jié)束后,姚廣孝隨朱棣到北平,表面上任慶壽寺住持,卻時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為朱棣出謀劃策,幫他在戰(zhàn)場上屢立戰(zhàn)功。當初,朱元璋雖立朱標為太子,但各個藩王也是明爭暗斗,私下里蓄謀奪嫡。所以,姚廣孝就勸說朱棣收買邊將,暗結(jié)朝中近臣,等待時機奪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施行削藩。姚廣孝見時機已到,便勸朱棣起兵,但朱棣擔(dān)心自己并非正統(tǒng),不得民心,難以成功,姚廣孝則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p>
但朱棣還是猶豫不決,姚廣孝為了讓朱棣下決心起兵,便把好友相士袁珙、卜者金忠推薦給朱棣。袁珙就給朱棣相面,說朱棣有天子之相,又給燕王府諸將相面,說他們都有公侯之相,日后定能富貴。金忠也在旁邊,操弄卦象,趁機說服燕王府的兵將。
在姚廣孝的一番策動下,朱棣終于在朱元璋去世的次年,以尊祖訓(xùn)、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起兵。但朱棣畢竟是一個藩王,在經(jīng)濟和兵力上比不過朱允炆,但朱棣有姚廣孝。

姚廣孝為了讓朱棣快速成功,定下了一個大謀略。他和燕王妃、世子朱高熾帶著老弱病殘留守北京,讓朱棣把全部精兵帶走。李景隆見北京空虛,便圍攻北京,然而老弱病殘在姚廣孝和燕王妃徐妙云的指揮下,變成了一群虎狼之師,硬是把李景隆的50萬大軍屢屢打退。
而朱棣則趁機帶著精兵在北京周邊大大折騰了一番,還把寧王和他的朵顏三衛(wèi)也裹挾進來,搞得聲勢浩大。李景隆不敵,朱允炆只好再次集結(jié)60萬大軍北伐。而這次,姚廣孝見朱允炆派出傾國之兵,南京空虛,正中下懷,就建議朱棣繞過北伐的軍隊,輕騎挺進,徑取南京。
果然,朱棣出乎眾人所料,率騎兵突然出現(xiàn)在南京城外,南京城墻雖修得固若金湯,但沒幾個人值守,而李景隆、 谷王朱橞等早已心有所屬,直接打開城門,朱棣不用攻打,就進了南京城,成功登上皇位。
朱棣以區(qū)區(qū)燕地一方之力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而這份功勞非姚廣孝莫屬。朱棣讓姚廣孝還俗,賜他高官、府邸、宮女,但姚廣孝拒不接受,仍是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換回僧衣,直到永樂十六年病重。
得知84歲的姚廣孝病重不起,朱棣匆匆趕往寺廟,再次問他有什么要求。姚廣孝這才說道:“僧人溥洽被關(guān)在牢里很久了,希望陛下赦免他?!?/p>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錄僧,朱棣攻入南京后,有傳聞?wù)f溥洽知道建文帝的逃亡之事,甚至說他把建文帝藏了起來。朱棣問不出結(jié)果,便找個借口把溥洽囚禁在監(jiān)獄十五年,直到姚廣孝臨終,才被釋放。
溥洽出獄時,頭發(fā)長達數(shù)寸,而且花白,他跪在姚廣孝床前,哭著說:“吾余生,師所賜也。” 隨后,姚廣孝去世。
姚廣孝于朱棣有從龍之功,為何不受封賞,直到臨終才說出自己的愿望呢?其實,姚廣孝在朱棣登基后,意識到自己多年的壯志已成,到了功成身退之時。但又考慮到自己如劉伯溫一樣有大才能,如果像劉伯溫一樣隱于野,已經(jīng)身為皇帝的朱棣,定會和朱元璋猜忌劉伯溫一樣,對他放心不下,招致殺身之禍。
所以,姚廣孝選擇隱于朝,把自己放在朱棣的眼皮子底下,讓朱棣放心,自己也就安身了。而溥洽又被朱棣所忌憚,所以他一直等到自己臨終之際,才提出這個要求,朱棣也不好推辭。
伴君如伴虎,縱觀明朝功臣,大多被屠戮,就連劉伯溫都難逃猜忌,而姚廣孝卻能成功保身,這正是他深諳和領(lǐng)導(dǎo)相處的學(xué)問。而歷史中則蘊藏著人生成敗的大學(xué)問,所以我們應(yīng)多讀歷史故事,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用智慧謀國、謀身、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