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了時間記載,導(dǎo)致很多人誤讀了劉備給諸葛武侯的遺言
章武三年(223年),漢昭烈帝劉備臨終前托孤于諸葛武侯,甚至說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托孤”。而后世圍繞“白帝托孤”產(chǎn)生了很多觀點,其中不乏低劣的“陰謀論”。

但是很多有關(guān)“白帝托孤”的觀點討論都集中在劉備臨終前,卻不了解或者選擇性地忽視了《三國志》等史書對于夷陵之戰(zhàn)到“白帝托孤”的時間記載。而因為忽視了時間記載,所以誤讀了“白帝托孤”。

在很多人印象中,劉備直到臨終前才與諸葛武侯見了最后一面,比如《三國演義》就是這么描寫的。因此很多人認(rèn)為劉備在沒有事前溝通下就說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少“陰謀論”也由此而生。

然而根據(jù)《三國志》的記載,諸葛武侯到達(dá)永安(白帝)的時間是章武三年(223年)二月(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而劉備托孤的時間是章武三年(223年)的三月,駕崩則是四月。

也就是說在劉備去世前,諸葛武侯與劉備在永安一起住了近兩個月。離開成都的諸葛武侯應(yīng)該不需要天天處理政務(wù),在永安的大部分時間肯定與劉備在一起,甚至可能恢復(fù)到初出茅廬時的相處狀態(tài)。

臨終前的劉備在死后安排的問題上應(yīng)該與諸葛武侯進(jìn)行了充分的討論溝通,這才說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劉備想試探諸葛武侯,那他有近兩個月的時間,根本不需要在正式托孤時搞。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