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海軍:沒有海,我也一樣可以浪

網上有一個段子,說馬爾代夫陸軍、梵蒂岡空軍、蒙古海軍是地球上最神秘的軍事力量。
大家笑歸笑,但不靠海的蒙古倒是的的確確有海軍,只不過一把手不姓于。

首先要糾正大家「內陸國家不配有海軍」的觀念。
事實上,從海洋地理學區(qū)分,海軍可分為內河海軍、褐水海軍、綠水海軍、藍水海軍,它們分別對應江河、沿海、近海、遠海。
盡管聽起來有些離譜,但很多水路發(fā)達的內陸國家都建有一定規(guī)模的內河海軍,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住在湄公河上」的老撾。
出于經濟利益和領土安全等方面的考量,老撾常年維持著一支人數(shù)過千、船艇過百的內河海軍。

為了便于巡邏和管理,這股生猛的水上力量被分成四個艇隊,平時駐扎在芒寬、巴能、巴色等八大基地。如此規(guī)模,在內陸國家中絕無僅有。
除了老撾,中亞多個內陸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則因接壤里海或南咸海(這倆都不是海,前者為全球最大的咸水湖,后者為原全球第四大咸水湖萎縮分出的水域),也各自保有一定規(guī)模的內河海軍。

既然哥幾個可以建立海軍,蒙古也沒理由不打造自己的海軍。畢竟,蒙古光是跟中俄接壤的大型湖泊,就有兩座。
不過,傳說中的蒙古國海軍根本不曾在這兩個湖里撲騰過。

自上世紀30年代成軍以來,他們始終只愿意將精力放在庫蘇古爾湖上。原因說白了,跟經濟利益掛鉤。
當年蒙古在蘇俄控制下獲取獨立,兩國隨后簽訂了一攬子經濟合作協(xié)議。為了便于接收老大哥給予的石油援助,基礎設施破敗無法實現(xiàn)陸路運輸?shù)拿晒艣Q定在距離蘇蒙邊境不遠的庫蘇古爾湖開辟一條水道,并組建一支保衛(wèi)石油運輸?shù)乃衔溲b力量。

入列蒙古海軍的第一艘艦艇叫「蘇赫巴托爾號」。盡管名字來自蒙古獨立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但蘇赫巴托爾號在役期間從未經歷過任何激動人心的時刻。
正相反,終其一生,它唯一的任務只是往返于庫蘇古爾湖的南北兩端,當一個碌碌無為的石油搬運工。
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打,這艘長43.4米、寬8.4米、高5.7米、排水量超300噸的殲星艦最終退出現(xiàn)役。

失去旗艦的蒙古海軍隨即向蘇聯(lián)討要了一艘新的替代品,并將其命名為「蘇赫巴托爾二世」。等到它不堪重任后,「蘇赫巴托爾三世」又接過它的衣缽,繼續(xù)兩點一線的平凡工作。直到蘇聯(lián)解體前,蒙古國海軍的艦艇序列名單里依然只有一艘拉油的蘇赫巴托爾三世。
而在役的海軍官兵不多不少,剛好七人,其中包括一名將官、六名尉官(據(jù)說這些人中只有一個會游泳),這也成了后來「王下七武海」段子的現(xiàn)實來源。

東歐劇變后,能源補助黃了,水道運輸停了,失去了存在意義的蒙古國海軍幾乎瀕臨解散。為了甩開這個無用的「累贅」,財政吃緊的蒙古政府于1997年對外宣布海軍私有化的決定。至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蒙古海軍不復存在。
脫離體制后的蘇赫巴托爾三世被改裝成觀光船,日常兼職運送民生物資。雖然有些辛酸,但沒被拆成廢鐵已是它最好的結局。

根據(jù)拍2000年紀錄片《The Mongolian Navy: All at Sea》提供的信息,經歷了改革的新蒙古海軍頑強保住了原有編制,沒讓一個兄弟失業(yè)。
七名樂觀的軍人也慢慢習慣了每天陪游客跳舞蹦迪、談笑風生的轉業(yè)生活。

然而,他們始終沒有忘掉自己的身份。
軍銜最高的巴特巴彥在面對鏡頭時,略顯憂愁地說出了「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真正的大海,在想象中,它溫柔又寧靜」的感慨。

也許是出于安防考慮,親手終結了本國內河武裝力量的蒙古政府最后還是另設了一支水上邊防部隊,并將其交由司法部門管轄。
如今,常在貝爾湖一帶巡邏的蒙古快艇就來自這支部隊。

而這支不占軍隊編制的武裝力量,沒準能一直茍下去,見證梵蒂岡空軍、摩納哥傘兵、瑙魯騎兵的誕生。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作者/蒙古退休海員
運營/稿新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