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齊賀拔昌墓
太原北齊賀拔昌墓
選自《文物》2003年03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賀拔昌墓位于太原市西南萬柏林區(qū)義井村,太原市變壓器廠西4號宿舍樓東南角,東南距晉陽古城遺址約15公里。這一帶以往北朝墓葬多有發(fā)現(xiàn),如著名的北齊張肅(俗)墓、婁睿墓叫賀婁悅墓"韓祖念墓⑶、隋斛律徹墓俱虞弘墓E等。賀拔昌墓1999年6至7月發(fā)掘,工作歷時27天。
一 發(fā)掘經(jīng)過
1999年5月,太原市和平南路道路改造施工中發(fā)現(xiàn)磚砌古墓一座,我所聞訊后前往施工現(xiàn)場調查。發(fā)現(xiàn)墓葬位于公路西側的下水管道施工區(qū)內,墓頂已被破壞,露出了直徑約1.6米的墓口:這一地區(qū)地下水位較高,墓室中灌滿積水,從墓磚和鉆探資料分析,這可能是一座北朝古墓。
因施工場地的限制,墓道及甬道以南部分沒有鉆探和發(fā)掘,墓葬東南部有一盜洞,在墓室南部發(fā)現(xiàn)陶俑,墓室西南部發(fā)現(xiàn)墓志。經(jīng)初步研究,斷定其為北齊賀拔昌墓。
二 墓葬形制
賀拔昌墓坐北朝南,方向192度,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情況不明,墓道北為甬道,甬道為磚砌券頂,砌法為三順一丁,長2.7、寬1.8米。甬道南端有兩層封門磚,封門磚七層一順一丁。
墓室平面為弧邊方形,東西、南北最大長度均為4.8米。鋪地磚為錯縫平砌。墓壁微弧,砌法為三順一丁,共6層。墓頂穹隆式,為順磚錯縫堆砌,在穹隆頂內側西壁,墓磚一部分有砍斫修理痕跡,可能是工人在建設墓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墓壁凸出,進行了修理。在墓室東南部距墓底約2.4米處有一長60、寬30厘米的盜洞。在墓室外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分別用磚貼墓壁堆砌方形磚柱,以加固墓室。墓室殘高5.54、距現(xiàn)存地表高6.30米。墓磚飾粗繩紋,墓磚尺寸為0.35 x 0.17 x 0.06米。
墓室西部發(fā)現(xiàn)零碎朽木和人骨,由于盜擾和水蝕,葬具葬式不明。隨葬器物主要出土于墓室東南部(圖一、二)。
三 隨葬器物
由于墓葬曾經(jīng)盜擾,且長期水泡浸蝕,隨葬器物損毀較為嚴重,經(jīng)整理修復的器物44件。計有陶俑、陶牲、庖廚明器、金環(huán)、銅環(huán)、墓志等。
1.陶俑
陶俑較完整的計18件。均為灰陶模制,一些動物俑的受力部分如馬腿、駱駝腿等以鐵絲作筋骨。陶俑通體先施白粉,然后繪飾紅、黃、黑等色。以形象區(qū)分,有武士俑、甲騎具裝俑、儀仗俑、背盾俑、三棱風帽俑、女官俑、女侍俑、雜技俑等。分別介紹如下。
按盾武士俑2件。標本T99HQH9,高32.5厘米。頭戴紅色兜鑒,中脊起棱,前有沖角,兜鑒前部及兩邊飾圓珠,兩側有紅色護耳。脖戴紅色護帶,外披明光鎧,胸背各有兩長圓形護,肩.披紅色護膊。腰系紅帶,腰帶前部呈窄圓形,后腰呈扁寬形,腰下飾紅色綏帶。白褲,圓頭黑靴。右手上曲于肩部,手作持物狀,掌心有孔.閂掌心向下至胳膊肘部有一串怖(或為手持物之下都匚肘下有電結狀飾物“左手微曲按在金化獅子盾上(圖三:二八:1);
標木T99HQH10,高33.5厘米。身著與標本「99HQH9相類一所不同者有:兜鑒未飾圓珠;腰帶前后一致.均作扁寬形;左右胳膊均有花站佈;I聽按金花獅子盾.了面類于人面(圖四、二八:2)
甲騎具裝俑1件-,標右T99HQH4,通高27.5.馬高23.7.長23.3匣米.騎手頭戴圓形風帽.頸圍護冷.身等窄袖襦、肩著齊肘紅色甲,披紅色兩襯卩卩,腰系帶一紅牌,外著紅甲。左腰斜系氏劍,剣K 11.8厘米,長劍下方又有一與長劍平行的美反劍物.長10.8?米,右腰斜挎箭囊武士左手執(zhí)轡、右手下垂作執(zhí)物狀,掌心有孔,腳睬T'阻,W披紅色魚鱗甲,轡、勒、鞍、希俱全I圖五?二0:I):
騎鳥執(zhí)物俑3件。標本T99HQH3-3,通高26.5厘米。馬高23.8.長24.5厘米。騎手頭戴圓形風帽,頸圍護帶,身著紅色窄柚短襦,褲色不明,腳蹬馬鏡。俑左手作執(zhí)轡狀,右手執(zhí)物草物已朽,掌心有孔。馬備轡、鞍儘,鞍飾紅彩,馬尾扎花結(圖六、三0:4)。
擊鼓騎俑2件。標本T99HQH2-1,通高26.5厘米,馬高22.3、長23.5厘米。騎手頭戴圓形風帽,系花結;身著紅色窄袖襦,紅褲,腰左側系扁圓鼓,兩手上曲,持物作擊鼓狀。物已朽,掌心有孔,馬備鞍、勒、鐐,鞍飾紅彩,尾打花結(圖七、三0:2)。
標本T99HQH2-2與標本T99HQH2-1相類,惟人物臉形豐滿圓潤,憨態(tài)可掬。
鼓吹騎俑1件。標本T99HQH1,通高25、長22.5厘米,馬高23.5厘米:此俑長耳圓胖臉,體短而肥碩,陶俑頭前部之發(fā)似被剃去一部分,余發(fā)作扇形籠于背部叫,長發(fā)分十三辮,中間一辮較細且無裝飾,其余十二辮左右兩邊各六辮,并有不規(guī)則狀小月牙飾,似代表每辮的辮結,發(fā)辮至下部以繩系結后分為五小辮垂于腰帶處c穿紅色窄袖襦、紅褲、紅鞋。右手作執(zhí)轡狀,左手微握I二舉至嘴部作吹奏狀,手心有孔。馬備有鞍、轡、鏡馬鞍作紅色,馬尾殘(圖八、、三0:3)。
背盾俑1件。標本T99HQH22,高21.5厘米。頭戴紅色兜鱉,中脊起棱,前有沖角,穿窄袖襦,前胸著明光甲、肩披甲、腰系帶白褲、黑鞋,左肩斜背長盾,左手上曲,手按腰帶,右手上舉作持物狀,手心有孔(圖九.一0、二九:1)。
三棱風帽俑2件。標本T99HQH17-1.高22.5厘米。戴黑色三棱風帽,穿紅色襦、腰系帶,白褲,黑鞋,右手微曲下垂,左手上曲置于右胸前、手微握作持物狀,手心有孔(圖一二、二九:2)。
女侍俑2件。1件殘。標本T99HQH18,高22厘米。梳雙髻,著寬袖交領襦,腰系帶,腰帶下有一帶形珠飾,紅褲,圓頭鞋。左手微曲下垂,右手置于腰部作持物狀,手心有孔(圖一三、二九:3)o
籠冠俑2件。殘。標本T99HQH20,殘高12厘米。戴籠冠,窄袖衣,衣袖口外折,左手上曲作持物狀(圖一四、二九:4)o
雜技俑1件。殘。標本T99HQH21,高16.5厘米。頭戴三棱帽,發(fā)卷曲,濃眉高鼻,紅色窄袖緊身衣,衣袖口外折、衣自下部分襠,兩側加長,腰勒細繩,腳蹬長靴。右手上曲作持物狀,手心有孔(圖一六、二九:5)。
文吏俑⑵1件。上部殘。標本T99HQH19.著紅色寬袖襦,腰系帶,白褲黑鞋,右手按于腰帶處,左手微曲作持物狀,手心有孔(圖一五)。
2.陶牲計8件。有馬、駱駝、豬、狗、羊、雞等。
袱馬1件。殘。標本T99HQH8,長27.5、高30厘米。紅色,備有鞍、轡、憤,鞍上罩紅袱(圖一七、三一:1)
馱馬1件。尾殘。標本T99HQH9,高17.5、長21.6厘米。鞍上負紅色垂囊,鞍后負一頭捆住四足的羊(圖一八、三一:3)o
駱駝1件。殘。標本T99HQH7,長29.5、殘高23.4厘米。立狀,背負紅色垂橐及帳構,左右兩橐前側各有絲物、瓶、壺等飾物(圖一九)
陶豬標本T99HQH5,側臥,有四小豬正在吮奶,長17、高3厘米。
陶狗1件。標本T99HQH14,臥狀,面目猙獰,長13、高8.2厘米。
陶羊1件。標本T99HQH12,臥狀,頭部及背部有部分布紋,長14.2、高9.1厘米。
陶雞1件。標本T99HQH11,長10.3、高7.8厘米(圖二一)。
3.庖廚類家居生活陶制明器8件。有井、磨、碓、罐等。
陶井1件。標本T99HQH26,方形,下有底,有井欄,長9、寬9、高4.4厘米,紅色(圖二二)。
陶磨1件。標本T99HQH29,圓形,下無底,通高13厘米。底座高7.6、直徑13厘米;磨直徑10.6、下磨盤高1.6厘米;上磨盤面微鼓,高3.8厘米;磨盤中有一圓形投料口,直徑2.8厘米(圖二三)。
陶碓1件。標本T99HQH23,殘長16.5、高4.5厘米(圖二四)。
陶廁1件。標本T99HQH24,近方形,長11.5、寬10、高10厘米(圖二六)。
細頸瓶1件。標本T99HQH28,□徑殘,高23.4、最大腹徑15.2厘米,小口平唇,唇徑9厘米,細高徑,鼓腹,小平底,底徑8厘米(圖三二:1)
陶瓶1件。標本丁991101{25,高15.5、直徑10.5厘米。小口、圓唇、矮短頸、圓平肩,腹中部微凹,大平底(圖三二:3)。
陶罐1件。標本T99HQH31,侈口卷唇,鼓腹,平底,肩部有兩道弦紋。高35、口徑18.8厘米,最大腹徑33.1厘米,底徑15.4厘米(圖三二:2)。
陶盆1件。標本T99HQH30,高13.7厘米,最大直徑36.2厘米,敞口、直沿、斜腹、小平底,盆內壁從盆底起至口沿飾十二周回形紋(圖三二:4)。
陶鐘形器1件。標本T99HQH27.高4.5厘米,下大上小,下底直徑3.7、上部直徑2.4厘米,頂上有一小圓珠,器物上有五周弦紋,弦紋之間為粗線狀紋飾,器底部中間有一鐵絲段,似插在其他物件之上(圖二五)。
4.金屬器
金環(huán)1枚。標本T99HQH33,重6.3克,內徑2.1、外徑2.3厘米。
銅飾件2件。器形相同。標本T99HQH32,內徑1.2、外徑1.8厘米。環(huán)形外徑邊緣有高0.3厘米的圓柱凸出,似以銅片切割打磨而成,或為一件器物的構件。
5.墓志一合。標本T99HQH34,砂石質,長寬各58厘米,志蓋素面盈頂,志面周邊有寬1.5、深0.5厘米的凸沿,在墓志蓋的背面邊緣,也有一周寬1.5、深0.15厘米的凸沿。因水蝕嚴重,志蓋面文字大部不清,文字為陰刻篆書,6行,行5字,可辨者為:“齊故使持節(jié)騾騎大將軍……君墓志”。墓志長寬各58厘米,方格界面。志文22行,行22字,計473字(圖二七)。
四 結語
賀拔昌,史書未見記載。據(jù)墓志,其為朔州都無人,北齊并州刺史安定王賀拔仁之子皿,一生歷任安東將軍、親信大都督、渭州刺史、征北將軍、廓州刺史、驟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右?guī)级?、太子右衛(wèi)將軍、右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侯景之亂時,他曾“奉敕行師,身先覆寇,旌旗所向,無往不利”。死于天保四年(553年),年四十二,死于其父賀拔仁之前。
在太原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十余座北齊墓中,賀拔昌墓時代最早,和其后的同類別太原北齊墓相比,它有一些特點值得注意:(1)隨葬陶俑質地為灰陶,這種灰陶俑只有北齊天保十年的張肅俗墓相類,其后的隨葬陶俑質地均為紅陶。(2)隨葬陶俑類別較多,但各類數(shù)量較少吃(3)墓葬中不見黃釉陶瓷器。(4)墓葬內壁為裸磚,沒有白灰皮。
賀拔昌墓出土的辮發(fā)鼓吹俑、小口直腹罐、小銅環(huán)等,未見資料發(fā)表。特別是辮發(fā)鼓吹俑,造型獨特,為研究這一時期烏丸、鮮卑等民族的服飾、習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參加發(fā)掘:常一民 趙恒富
執(zhí) ? 筆:常一民
繪圖、攝影:暢紅霞 李建生
附錄:賀拔昌墓志錄文
君諱昌字右引朔州都無人也太尉公之嫡孫并州使君」安定王之世子遠胄搖光綿系星質世籍瑰琦抽峰掛月」君幼稟沖機長彌清粹太昌之初釋褐除安東將軍親信[大]都督捍殊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所在清高新風遠布」[興和]年中以君體局貞和干用強濟除使持節(jié)都督渭州[諸軍J事渭州刺史至武定年中又除使持節(jié)都督廓州諸[軍事]征北將軍廓州刺史所臨未幾頌聲盈路值亂賊侯」□□扈江左君奉敕行師身先履寇旌旗所向無往不」□□除騾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右?guī)级教佑倚l(wèi)口口」西口縣開國公增邑三百戶通前一千一百戶天保元年授口」右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二司別封南兗州譙郡蒙縣開國子」邑四百戶君夙誕龍萌方宰臺司殃風流濫不甄有德」春秋憂有二奄從靈算天慈顧愍追贈都督滄瀛二州諸」軍事瀛州刺史漏影暫移歷數(shù)新啟大齊天保四年歲次」癸酉二月廿七FI庚申叟于晉陽城北廿五里地勢西高」名山之下憑石埃顏寄情銘意其詞曰天庭秀哲玉質金莖蘭生七穆神協(xié)八英鉆冰抽干仰拂」曜靈累花綴萼器業(yè)唯清含真內瑩碧彩重繁奇峰巒口」卓絕南軒高山仰止道邁丘園朝陽集鳳蒞岳名蕃殃風」流濫不在我先飄風近發(fā)寧當此年筆研長辭冠蓋永遷」詩書卷帙鳴琴甭弦玄精西腌朗月淪蹤二良殞往連璧」失雙幽堂斷徑悲感秋口靈間一閉朱火無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