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概論# 第四章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 閱讀欣賞歷史和研究歷史的不同,研究歷史要給別人提供產品,需要一定的方法。歷史學研究方法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包括各派別,從原則到具體的方法等。其中以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為主。
- 一、認識歷史的基本原則
- 1,實事求是原則
- 歷史認識過程包括認識中介的主觀性和認識客體的客觀性,歷史現象的無限性和歷史資料的有限性,歷史事件的偶然性、隨機性和歷史學科的規(guī)律性,系統性的矛盾。
- 歷史過程的不可重復性,對史學研究成果的檢驗,更多通過理論研討來進行。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歷史認識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問題。
- 中外史學家,都以追求真實記錄和再現歷史為目標。
- 人類歷史的客觀性,由而歷史認識應該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這就成為歷史認識應該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基礎。
- 如何在歷史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
- 歷史研究對象的即逝性,不能停止,重演,復制,人們只能通過歷史遺留來認識歷史,在多大程度上恢復歷史原貌,既取決于歷史遺存和史料,又受史學家功力,素養(yǎng)等影響。
- 歷史研究對象的另一特征,由有意志,有活動目的的人創(chuàng)造。這些過程符合規(guī)律,歷史學家從這些現象中揭示歷史規(guī)律。(風箏)
- 歷史作為已經消失的社會存在,不會變化,但人們對其認識,卻是由表及里,越來越深入,全面。
- 事實求是的方法要求史學家從歷史的總體和相互聯系來掌握歷史,在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使歷史敘述證據確鑿。
- 2,歷史主義原則
- 歷史主主義思想出現較早,柏拉圖,歷史是一條長河,作為一種系統的方法論思想,出現于19世紀初期,后來發(fā)展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
- 歷史主義的對頭是實證主義,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連續(xù)的運動過程,每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
- 歷史事物的獨特性,強調從其產生的歷史條件去理解歷史事物的獨特性;對歷史抱著客觀,尊重的態(tài)度,不應以人類的理性作為判斷歷史的尺度。
- 自然研究不變和永恒的法則,歷史研究獨特的,精神的,變化的領域,自然科學的抽象和分類方法不適合歷史研究
- 人類歷史處于永恒發(fā)展中,一切歷史事物都處在某一具體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都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的產物。在歷史研究中,要從具體歷史事件所處時代條件出發(fā),分析其特殊的歷史聯系,才能更接近事實的理解。
- 馬克思歷史主義,把對歷史現象個別性、獨特性的研究與歷史規(guī)律的思想統一起來,從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去理解和評判歷史,從而避免把歷史的獨特性和規(guī)律性對立起來的偏向。
- 歷史的發(fā)展有其內在統一的法則,合乎歷史必然性而出現的歷史事物,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 從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考察問題,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把問題放在時間脈絡中考察前因后果,還要注意其與周圍事物的聯系。
- 3,階級分析原則
- 階級屬于經濟的范疇,人們對成產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是劃分階級的基礎,劃分階級的標準只能是經濟標準。
- 在歷史研究中,要重視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賴以存在的經濟關系,揭示隱藏在政治思想斗爭背后的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階級物質利益。
- 全部階級斗爭的歷史都是自己時代經濟關系的產物,而整個時代的上層建筑,都要由這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來說明。
- 分析階級斗爭問題,要遵循歷史主義的原則。不同時代的階級斗爭有不同時代的特點。
- 運用階級分析法時,要注意階級意識如何產生和是否存在的問題。
- 工人階級意識產生,自在到自為。
- 4,整體研究原則
- 在歷史過程各種因素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脈絡
- 在時間序列上,把人類歷史看成一個內在脈絡的連續(xù)的過程。(對中世紀的看法)
- 在空間上,對近代以后的世界歷史進行整體研究。
- 人類正在經歷從“歷史“到世界歷史的轉變
- 轉變的原因是各民族相互交往和影響,各民族隔絕的狀態(tài)消失。
- 世界歷史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 世界歷史由世界歷史性事實和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實構成
-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終極原因,不是某種精神力量和抽象行為,而是純粹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確定的事實。
- 整體研究原則是歷史學科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 二、歷史文獻與考古研究結合
- 1,考古學與歷史研究
- 研究歷史要有史料,既有文獻資料,又有考古資料。
- 歷史學家搜集,整理,鑒定歷史文獻。
- 近代考古學的發(fā)展,為歷史學提供了根據物質型文化遺產再現歷史場景的新方法。考古學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相對獨立。
- 考古學根據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歷史,對人類早期歷史極為重要。
- 張光直,當代中國考古學的三個學術來源,傳統的古器物學,西方考古學和歷史唯物主義
- 在哲學社會學科中,考古學應用自然科學方法最為廣泛。
- 考古與歷史之間應加強合作交流。
- 2,二重證據法(重點)
- 近代經學向近代學術轉型,王國維了解西方實證主義,關注新發(fā)現的史料,1925年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正式提出二重證據法。
- 將紙上的材料和地下的新材料互證。首次用于《流沙墜簡》,后《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 陳寅恪補充:異族故書和吾國舊籍,外來觀念和固有材料
- 在學術方法上的意義,成為20世紀中國歷史學近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
- 中國史學家應用最廣泛的方法
- 不足之處,背后無哲學理論的支撐,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在術的層面上,不能稱為道。
- 三、歷史學的多學科綜合研究
- 1,歷史研究與經濟學、社會學
- 現代學術特征之一,傳統學科的分野越來越模糊,各學科之間相互交融與滲透。在近代社會科學中,經濟學和社會學科學化程度最高,理論體系完整,邏輯嚴密。
- 經濟學17世紀以后出現,亞當斯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受其影響。
-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
- 數理統計方法對計量史學的影響。
- 社會學20世紀以來出現,對人類行為研究,歷史學也研究人類行為,
- 社會學理論及其范疇對歷史研究的影響,歸納和演繹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不同時空社會形態(tài)的比較,社會系統與各部分相互聯系。
- 社會學對社會史的研究去向的影響。
- 2,歷史研究與地理學、人類學
- 地理學和人類學有共同的學術淵源,放在同一學系中
- 中國傳統地理著作(《山海經》)放在史部,
- 馬克思重視人類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 歷史學與地理學相結合產生歷史地理學
- 歷史地理學研究新趨向:強調人的思想對環(huán)境變遷的作用;把歷史地理的時間和歷史時期時代結合考察;重視歷史學的研究理念。
- 人類學有一百多年歷史,二戰(zhàn)后,人類學的歷史學化
- 體質人類學,性別史,新興研究方向。
- 人類學對歷史學的影響:更加重視普通百姓的歷史和日常生活;重視田野研究和對歷史現場的體驗;重視地方文獻,民間文書和口述資料的搜集和利用;為區(qū)域史研究提供建構理論模型的途徑。
- 3,與理工學科的交叉
- 醫(yī)學:中醫(yī)理論;古代疫病歷史;光緒皇帝被毒死之謎;華佗麻沸散;明末李自成軍隊的潰敗
- 建筑:中國及世界著名都城和建筑,遼木塔,長城,小雁塔,長安城,北京城,東京城,羅馬城等。
- 科技: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對人類影響較大的發(fā)明等。
- 數學:算籌;九九乘法表;九宮格游戲;勾股定理等。
- 四、歷史研究的比較方法
- 比較方法是歷史研究法重要方法。
- 在歷史研究中使用比較,由來已久。馬克思十分重視比較方法。
- 馬克布洛赫正式提出系統的歷史比較法。
- 正確使用歷史比較法,關鍵在于明確歷史的可比性,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比較,要同一類型,同一層次上。
- 運用比較法,可以克服歷史研究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
- 歷史不能重演,但比較法可以近似的重演。
- 比較內容:性質比較,條件,過程,程度,同期,異期,動態(tài),靜態(tài),部分,整體,求同,求異等。
- 歷史常用橫向,縱向,宏觀,微觀等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