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xiāng)明

1、來自南洋的《雨》
假期看黃錦樹的《雨》,是第一次看南洋馬華文學,馬來西亞華人文學。全書的意象是滂沱的雨、大片的橡膠林、神出鬼沒的猛獸、古老的獨行舟、到處爬行的四腳蛇、蝎子、老鼠、白蟻,那個世界雖然酷熱難當卻又濡濕帶著潮氣,遠離故國的華裔就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存活。
《雨》有8個故事,反復出現(xiàn)的人物是父親阿土、母親阿土嫂、兒子辛、女兒葉。
剛開始看的時候云里霧里的,因為故事的每一篇幾乎都會失去一個親人。消失在暴雨中的父親、因病去世的母親、被老虎吃掉的兒子或者是掉進井里的兒子、夭折的女兒??吹揭话氲臅r候我開始懷疑自己,為啥要看這么慘烈的故事,但是文字真的好讀,作者用一種懸疑的筆觸吸引著讀者把這些故事讀完。
看完全部之后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圖,這不是一個家庭的故事,甚至不是一個家族的故事,是屬于那些從故國逃亡到南洋的這些所有華裔的經(jīng)歷,故事如夢似幻,但折射到具體的人身上卻是慘烈無比的人生。
離開故國的懷抱,進入這個陌生的地界,一方面面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失了宗族的庇護、有異族的排斥,甚至面臨日本人的攻擊毫無抵御之力(其中一篇寫的之血腥完全看不下去),想來真的是一段艱難地往事,作者不得不托夢境、虛幻的鬼魅來隱匿這背后的苦難。
體味故事背后的能量、心氣兒竟然很難感受到反抗,作者寫出的質(zhì)地是【絕望】。是于命運重錘下的絕望,是伸出脖子任人宰割的羔羊,是鋪天蓋地無邊無際的雨中無法反抗的凡人的啜泣。
那些活著的人沉默的應對只能是繼續(xù)工作,繼續(xù)割膠,橡膠樹流出來的膠乳像是無聲的哭泣。這就是這些移居南洋的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沉默的忍耐、沉默的承受、孤立無援卻又不得不蹣跚前行。
2、來自加拿大的風
《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是前幾個月看的,但是后勁極大。
7個故事全部來自加拿大布雷頓角這個地處海邊、擁有煤礦的小鎮(zhèn)。
讀過幾個月之后,現(xiàn)在回味卻覺得這本書背后的能量要有力量的多。
書中有太多的情景描述是難過到極致卻無法放聲痛哭的場景,礦難、海難、貧困伴隨著凜冽的海風,寒徹心扉。
但是每個故事卻都有出走的孩子,離開家鄉(xiāng)去往城市的孩子,對于這些人來說,人生的難題就是【歸宿】。他們既不屬于城市、又不再屬于這個小鎮(zhèn),他們的人生充滿了迷茫。
這是另外一種文化價值,不愿意承受,放棄并反抗,但是新的道路仍然是迷途。
里面有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叫《船》,寫一個船夫,他可能是來自隨性、易動感情、信奉天主教的凱爾特人的移民,終其一生以自己非常厭惡的打漁為生,但是他仍然保有浪漫,一生閱讀、唱歌,并未因此泯滅純真的本性。
3、月是故鄉(xiāng)明
時至今日,才明白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文化、價值觀這樣的東西虛無卻又實在,它像是滋養(yǎng)每個人的土壤,雖然看似并非肉眼所見,卻又實打?qū)嵉乃茉烊松?,影響著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的選擇、判斷。
而有些作家終其一生不停的書寫,不過是寫同一片土地,同一個故事,文化、價值觀并非作家塑造,他們更像是管道,借由他們之手表達而已。
所以,如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不僅僅屬于杜甫,也屬于彼時的盛唐,更屬于共同呼吸漢文化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