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iPhone如何讓你在孩子面前“隱身”
屏幕應該是一種工具和手段,但是它本身也是一個盲端?
今天的人們依賴屏幕來滿足他們的許多日常需求——父母也不例外。
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通過與他們的照顧者互動來發(fā)展關系和學習;這些聯(lián)系可以是安全的、親密的或焦慮的。
當父母因屏幕而分心時,孩子可能會因此學會父母的“模式”。
之前我寫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屏幕曝光如何干擾社會化的正常發(fā)展,今天則探討一下社會中最年輕的群體是如何對待手機的。
當屏幕里面的精彩讓我們拋開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時,先放下批判性思維,實際上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通過文本和遠程技術來“社交”,而不是近距離的面對面,是的,短短十幾年,我們就改不了人類的歷史。
問題是,這樣的結果會好嗎?
科技對兒童發(fā)展的惡毒影響可能沒有那樣明顯,兒童的“依戀理論”認為父母的基本作用是在需要時隨時待命并做出回應,父母準備好在兒童需要的必要時刻進行干預,以確保孩子的安全、擺脫麻煩和感到被需要。
三種最常見的依戀結果是“安全”、“回避”和“焦慮”。
在孩子出生后的頭兩年,主要照顧者是否敏感、規(guī)律或根本不回應孩子的需求,決定了孩子長大后是否會在情感上安全、情緒焦慮或情緒回避。孩子與第一個照顧者共同生活的經(jīng)歷會形成一個模板,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的所有后續(xù)成長、情緒和人際關系都以此為基礎。
那么,當這位看護人在專注手機或者
這就是“靜止面孔”實驗!在孩子面前使用智能設備會使父母暫時擺出“靜止的面孔”!
靜止臉其實包括三個階段:
1、母子之間的相互自由游戲;
2、靜止臉階段,在此期間,母親雖然在場,但低頭盯著手機,既沒有回應也沒有發(fā)起任何關注
3、重聚(重新投入)階段,父母完全恢復投入情感的狀態(tài)。
當在靜止面孔階段,孩子會試圖引起父母注意,他們身體或聲音的嘗試沒有得到回應,這時孩子們會變得痛苦。
在實驗室里,母親被指示滾動、打字和專注于她的手機僅1分鐘——也就是1分鐘的靜止臉階段。
通常媽媽會認為自己只是簡單的走了神,只是僅僅的1分鐘,但孩子們的體驗卻大不相同。
孩子對“只需一分鐘”的感受不同。
現(xiàn)在的孩子不知道,在90年代,電話是固定在墻上,或者擺在柜臺上(而且它們也沒有引人注目的屏幕)。家長使用電話時通??梢杂醚凵窕蚴謩荼硎舅龝湍阍谝黄稹.斔c任何人打交道(打電話)時,她還是會進行眼神交流,并注視著孩子,讓孩子放心。
但是今天,當一個孩子看到母親低頭時,他幾乎無法知道要多久她才能再次抬頭。
靜止面孔實驗的最后重聚階段為母親和孩子提供了重新建立情感聯(lián)系的機會。不幸的是,父母越是習慣性地全神貫注于她的屏幕,重聚這個過程在修復手機造成的情感裂痕方面就越不成功。
在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方面,屏幕從來沒有這么重要,電視(最初只能在固定的時間表和固定的地點每天晚上觀看幾個小時)提供了生動的世界幫助人們逃避現(xiàn)實,但它仍然是立足于現(xiàn)實世界。
人們一起吃晚飯,一起看電視,一起爭論和大笑,甚至是使用電視玩游戲,這也是在一個共同的物理空間里。
今天,起床、工作、購物、人們習慣了自娛自樂的生活,而不是整天與另一個人進行身體互動,這在年輕的家長和孩子(家庭)中更為常見。
家長必須明白,無論互聯(lián)網(wǎng)給我們帶來了多少幫助,對于孩子而言,當我們關注自己的手機上,就是把他們丟在了我們的感官之外!
孩子需要聽到家長的聲音,看到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這些都充滿了細微的差別和意義,家長一定要學會在工作日結束時,關掉設備直到早上。記住,銀幕世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