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法正等益州士人為什么要主動拋棄劉璋,投奔劉備?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接受劉璋的邀請進(jìn)入益州。而在劉備入川的前后,張松、法正等益州士人的代表主動拋棄轉(zhuǎn)而投奔劉備。那么張松、法正等益州士人代表為什么要主動拋棄劉璋,投奔劉備呢?

劉璋雖然是控制益州的軍閥,但他的家族并不是益州本地人,而是他父親劉焉在東漢末年入主益州的。益州在漢末有很多士人避禍,因此劉璋集團(tuán)大體上就分為兩個部分:益州本土士人、外部流亡士人。

但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劉璋個人能力的不足,益州本土士人與外部流亡士人之間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兩撥士人對劉璋都非常不滿。另外,由于劉璋“不知存恤”,其治下的益州社會矛盾也是趨于激化。

正因如此,無論是益州本土士人還是外部流亡士人都希望有個外來勢力能取代劉璋。赤壁之戰(zhàn)時,張松被劉璋派去出使曹操,張松便暗中計(jì)劃投靠曹操。但由于各種原因,曹操卻沒有禮遇張松,錯失良機(jī)。

被曹操冷落的張松便轉(zhuǎn)而投奔劉備,而張松的好友法正當(dāng)時正因?yàn)閯㈣盁o識人之明而懷才不遇。于是張松和法正一拍即合,決定共同投奔劉備。而張松和法正恰好分別代表了益州本土士人和外部流亡士人。

綜合來講,正如隆中對劉璋的評價(jià)“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一樣,劉璋集團(tuán)的派系結(jié)構(gòu)與劉璋個人的無能導(dǎo)致麾下大部分士人都劉璋非常不滿,拋棄劉璋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標(biāo)簽: